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ciyu
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这几天,我刷到一条热搜:
河南郑州的一对父母@芒果爸妈,卖掉车子、房子,花一年时间带着6岁的儿子游遍全国。
芒果爸爸认为:读书是读有字之书,行路是读无字之书。
他们去南京参观明孝陵。
孩子好奇地抛出一串问题:为什么古代都喜欢用乌龟驮着石碑呢?为什么明孝陵的动物石像一跪一站?
芒果爸爸都会一一耐心地解答。
他们去新疆那拉提看了草原,孩子发现羊群为了草场迁徙,兴奋地说:我知道那些羊在干嘛了。
许多网友都在夸父母有多开明,教育观有多正确。但我更赞同一位网友所说的:
身教重于言教。他们比其他父母高明的地方,不在于教育理念多先进,而是能起而行之。
谁都知道要带孩子见世面。
你可能带孩子就是拍拍照片,比一个剪刀手就走了。
而芒果爸妈到一些人文景点,会给孩子讲述与景点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价值观念等,让孩子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谁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你可能就嘴上督促几句,芒果爸妈却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孩子半个月大时,他们就开始给孩子读书,每天读三十多分钟。现在孩子六岁了,芒果爸妈已经带着他一起阅读了三千多本书。即使在游学时,他们也每天都陪孩子读书。
谁都知道父母要以身作则。
你可能只是做做样子,芒果爸妈却真的在学习育儿知识,与孩子共成长。
你看,教育的理念并没有多高深,区别就在于,你听了千百遍道理,照样走老路,他们躬身去执行那些正确的教育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你听过很多教育的道理,却依然教不好孩子。
01
我的一位朋友,是洞见的忠实粉丝,喜欢看一些教育文。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指责型父母的,她自我检讨一番,表示会改掉这样的臭毛病。
这段时间,我写了一些不要过度鸡娃的文章,她大腿一拍,说这真是千金难买的道理。
我自己也很开心,写的文章能帮助到朋友。
事实上呢?
孩子犯错了,她还是老样子,对孩子不是吼就是骂。
孩子明明学业繁重,她还是怕孩子输给别人,想加码给孩子多报几个学习班。
光说不改,光想不做,许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他们会买来许多育儿圣经,会在网上报课学习,甚至会专门找一些“模范家长”,然而永远在学习上用功,在执行上懈怠。
你听再多教育道理,没有执行力也是无济于事。
那些真正能把孩子教育好的父母,往往是能把学到的教育方式躬行实践。
家庭教育专家贾容韬分享过一段经历。
儿子上高中时,染上网瘾、打架斗殴,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孩。
怎么让孩子回归正道,成为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
他买了许多教育书籍来学习,一边吸收内化,一边运用在教育中。
都说要陪伴,他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专职陪儿子念书。
都说以身作则,他便每天坚持大量阅读,营造读书的学习氛围。
最后,在贾容韬的教育下,儿子考上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
父母之间的教育差距,往往不在于理念的优劣,而在于执行力的高低。
你既能在心中学,也能在事上磨,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里。
很赞同一句话:孩子脚下的路,始于父母。
你身体力行走到哪里,孩子就会跟着你的脚印走到哪里。
02
北京的一位初中老师说过:每一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都在学习怎么教育孩子,但很多都走了歪路。
这位老师把父母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生搬硬套”型父母,别的家长某种路子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他们就一刀不改地运用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类是‘因材施教’型父母,他们会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大学生@陈宁就吐槽过从小学到高中,她妈妈粗暴的教育方式。
亲戚里或是朋友里,有一些孩子非常优秀,她的妈妈就经常去请教这些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每次听完如获至宝一样,暗暗记在心里。
但是这就苦了博主。
因为她妈妈只管抄,却从来不想一下这些方式是否适合她。
也许前几天,从哪个阿姨听到:现在这个社会光读书可不行,还得有一技之长。
妈妈心里一嘀咕,我这女儿好像啥都不会。
然后回到家后,妈妈很果断地给她报了钢琴班和舞蹈课。
隔段时间,又从哪个叔叔听到:文凭不够,才艺再多也没用。
妈妈又开始狠抓她的学习了,警告她一定要把学习放在首位。
甚至还有一次,大姨家的儿子因为性格偏内向,所以大姨丈会特地带孩子去见客人,或是暑期时让他在公司里兼职一下销售。
妈妈听到这个法子,眼睛一亮,也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她完全没想过自己的女儿性格是开朗的。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一样。
如果一味亦步亦趋地硬抄别人的教育方法,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你听再多道理,不懂得为孩子量身定制也没用。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一段台词:“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成功的教育之路千万条路,适合孩子的,可以通罗马,但不适合孩子的,容易走进死胡同。
教育家刘墉培养孩子时就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对症下药。
他知道儿子性格怯懦,所以采取高压态势,事事会逼一下孩子。
知道女儿自主意识比较强,管教方式就非常宽松,让她自己管自己。
教育家陶行知打过一个很好的比方: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我们终究要回归到孩子本身,观察孩子的个性,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03
北大心理学博士奕戈。
曾在视频中讲述了自己初中沉迷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的经历。
在最低谷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是做起了后勤队长。
从初三到高三全程陪读,父亲帮他疏导压力,调节不良情绪;和他一起面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成为他坚强的后盾。
而这一陪伴,就从初三到高三,整整六年时间。
最后,不仅让他摆脱网瘾,还帮助他成功逆袭,考上北大。
都说,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大多数父母半途而废,只有少数能坚持到底。
有的因为忙,对生活与工作已自顾不暇,又有多少精力和时间管理孩子?
有的因为自制力,家长自己都管不住自己,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你听再多教育道理都没用,因为你不能坚持下去。
还记得高考战神王金战吗?
他带的一个班,有37人考进清华北大,还有10人进入剑桥、耶鲁等世界名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不光是一名厉害的班主任,更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的女儿也被他培养进了北大。
在女儿读高三的时候,大多数家庭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
当时为了给女儿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的学习环境,全家便约定好了,这一年都不看电视。
他还给电视贴上了封条,说要等女儿上了大学才能“开封”。
到了大年初一,女儿主动提出要跟着王金战去办公室里学习,好让妈妈在家看春晚重播。
父女俩带了几包方便面,在办公室里一待就是一天,女儿复习功课,他在一旁写书,直到晚上11点才回家。
多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女儿对王金战说:那个春节是自己人生前17年中最难忘、最充实的一个春节。
试问下,你能坚持多久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又能坚持多久陪孩子一起学习。
行百里者半九十,人生是如此,教育也是如此。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者。
看过一张图,做父母有四个层次:
想要成为顶层父母,你就得知行合一。
什么意思呢?
你知道孩子多看书是好的,你就得带孩子多阅读。
你知道自己乱发脾气是不好的,你就得克制自己。
说到底,教育到最后,拼的是父母的学习力、执行力、坚持力。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