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换了容颜。站在岁月的转角,路过的风景,已然抖落一身的风华,仅有往事遗留在岁月深处。
唯有经历,才能懂得;唯有沉淀,方显力量。时光流逝,物转星移,许多事情从未停止变化,也有许多事情不曾改变——比如,法官的坚守、热爱与不懈追求。
文|嵊州市人民法院 应晓东
应晓东的“民情日记”
日记本
1994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进入嵊县人民法院工作,被派往偏远的长乐人民法庭工作。对初出茅庐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让我充满了干劲。
人民法庭是法院系统最末端的毛细血管,一端连接着广袤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另一端连接着至高无上的法律。当时的长乐法庭,坐落在一条小巷子的尽头。小院子里种着一颗石榴树与一颗无花果树,中间是三间二层的办公用房,边上一间平房是审判庭,整个法庭只有一部共用电话机,就放在庭长室与审判员室中间的墙洞里。
那时,三个老同志加一个我,就是长乐法庭的全部工作人员。我每天跟在老同志的身后,不知疲倦地跑东跑西。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庭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旧的摩托车,开起来声音极响,但能载着我们抵达每一个山村。除此之外,还有两辆大号自行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使用。
应晓东(右一)与老同事出差合影
让我好奇的是,每次外出办案时,几个老同志总在自行车把手上挂个包,包里除了案卷,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
有一次,老庭长叫我跟他一起外出办案,我刚要跨上摩托车,老庭长转过头严肃地对我说:“小应,你下乡记得带个日记本,备着,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当场解答的,都记在本子上带回来研究讨论,下次去再帮人家解决,免得忘记。”
“好!”我毫不犹豫答应,马上回屋取了个日记本,顺手装进包里。
打那天起,我也学着老同志们的模样,包里总是揣着一个日记本,这也让我养成了记工作手记的习惯。现在,我也会把这个“巧宗”传授给年轻人。
巡回审判日记
长乐人民法庭的辖区除了长乐镇,还有一个山区乡——贵门乡。从长乐镇到贵门乡,要经过蜿蜒崎岖的漫长山路。为此,庭里添置了一辆吉普车,交通条件得到改善。1996年,为了方便偏远山区群众办理诉讼事务,庭里决定把每月14日固定为赴贵门乡政府开展“法官工作日志-巡回审判”活动的日子,集中接待群众,办理诉讼事项。
90年代,法庭干警为当事人处理纠纷
那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只要我们的吉普车一进入乡政府大院,乡亲们便纷纷围上来,把我们拥入接待室,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短暂嘘寒问暖、拉拉家常后,他们便会挨个同我们表达自己的诉求,有来咨询法律问题的,有让我们帮着解决邻里纠纷的,也有夫妻俩黑着脸来闹离婚的,形形色色,什么情况都有。我们一边听着他们说,一边拿着日记本记,把他们反映的情况详细记录到本子上,逐个解决。期间虽然换了庭长,但这项传统我们一直保留着。
1998年,“民情日记”在嵊州市原雅璜乡诞生,成为嵊州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次年,长乐法庭“巡回审判日记”的工作方法获得了嵊州法院党组的充分肯定,此后,嵊州法院其他法庭也开始效仿我们,将每月14日设置为“巡回审判服务日”,连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也被一并得到推广;院里还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要求各人民法庭将受理起诉、接受咨询、调处纠纷、开庭审理、法治宣传等作为巡回审判主要工作职责,同时要主动走访、贴近群众,掌握群众现实需求,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这,也发展成为了嵊州法院的一大优良传统。
“民情日记”+共享法庭
20年,好像弹指一挥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我在嵊州法院度过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2018年,我调岗至“民情日记”发源地甘霖人民法庭工作。甘霖法庭将巡回审判服务点设在雅璜乡政府,而我也一如既往写着我的“民情日记”,一如既往为当地群众提供司法服务。
应晓东(左一)正在调解案件
作为嵊州的一张“金名片”,很快,“民情日记”又被推到了新的高度。2019年,中共嵊州市委出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民情日记”的意见》,提出要与时俱进,赋予“民情日记”新的精神内涵,使“民情日记”内容有声地呈现。2021年6月,嵊州市委抓住数字化改革契机,创新打造“浙里民情”场景应用,推动了“民情日记”迭代跃迁。
从“小本子”到“大治理”,“民情日记”紧跟时代脉动,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而不变的是为民分忧的初心。
我所在的法庭也在与时俱进,逐步建成智能化法庭,完成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全面升级,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流程办理诉讼事务,老百姓现在可是“一步都不用跑”。
共享法庭在线开庭
2022年,甘霖法庭通过多次讨论和策划,决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将“民情日记”与共享法庭这两个跨时代的产物进行有机融合,借助庭务主任、民情观察员的力量访民情、解民意,同时依托共享法庭平台为群众提供线上司法服务。在长达半年的试运行后,成效初显,提起甘霖法庭,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
今年7月,嵊州法院“民情日记”实践中心共享法庭正式揭牌成立,在融合“民情日记”与共享法庭的特色及优势下,我们以服务群众、纠纷预防、纠纷化解、在线诉讼、普法宣传、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内容为载体,充分利用共享法庭,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同时发挥“民情日记”精神内涵,主动走访、贴近群众,掌握群众现实需求,真正做到了人民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民情日记”与共享法庭,二者就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在结合中不断创新、在实干中不断发展。
回首往事,从当初装在包里的日记本,到如今的数智赋能;从当初的蜂涌人潮,到如今的远程连线。我想,变的是外物的载体,不变的是为民的初心,以及我们法律人的执着与坚守。
来源: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嵊州市人民法院

贴心提示
微信公众号现已增加“朗读”功能

根据下图操作即可进入播放界面



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