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Vista看天下
ID | vistaweek
这年头不愧是数字信息时代,不仅万物皆可“云”,电子男友女友网上一抓一大把。
现在连每个人最亲近的直系血亲——父母,都流行在网上找个电子版的了。
最近,一位叫@琳妈 的博主,凭借令人亲切的中国式妈妈的平均长相,以及耐心温柔远超平均水平的生活技能教学,登顶了一个由00后独家颁发的荣誉:
“互联网妈妈”
和她一样获此殊荣的“电子爸妈”,现在网上还真不少。

他们拍的都是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内容,比如做做饭、聊聊天、教教网友基本的生活技能。
没想到评论区里却常常有年轻人破防、感叹、赛博撒娇:
“妈妈,我今天过得好惨,能不能安慰我一下啊。”
“她不仅教我做饭,
还问我今天开心吗”
@琳妈 最火的一条视频,乍一看可能会让人皱起眉头:
啥玩意儿啊,这届年轻人连切黄瓜丝、切青椒这么简单的生活技能,都要人教了?
她其他的视频内容,也基本是教大家怎么在煮泡面的时候打荷包蛋不会散、怎么煮汤圆、怎么擦洗脏了的羽绒服。
评论区里的大学生狂喜:“这才是我最需要的大学课程”。

但当琳妈每个视频的开头都是温柔的笑脸,伴着一句“孩子,今天妈妈教你”。
并且全程都和颜悦色、不厌其烦地用妈妈哄孩子的语气时。
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网友就像戴上了VR眼镜,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原来就算我干活笨手笨脚,也不会被呵斥和嫌弃》的奇幻家庭剧。

琳妈教的生活技能很基础,却在细节里透露出是真的关心我这个“孩儿”。

她会提醒切土豆的时候左手一定要弓起来、防止切到手;
教人怎么擦胡萝卜丝的时候,细致到连“容器最好顶着墙”都要叮嘱一下,生怕你动起手来不方便。
说实话,网上有一万个教人怎么切菜做饭的视频,网友要真想学,随便点开哪个都可以。
但他们唯独在琳妈的评论区抱团进行了一场“赛博撒娇”,不断留言“妈,能不能教我这个、教我那个”。
因为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没体会过这种轻声细语的耐心,只听过“怎么连这都不会,学都白上了”的斥责。
这其实才是电子父母能火起来的根本原因:

找补一些自己没能从原生家庭那里获得的温柔和理解,从假爸爸、假妈妈的关怀中获取情绪价值。
前段时间另一对爆火的“电子父母”,也是如此。

这个叫@和女儿分享日常 的账号,全部视频基本都是一对面相和善的中年夫妻,对着镜头和“女儿”唠嗑、嘘寒问暖,亲昵地相处。

一招鲜吃遍天,很短时间内就涨粉百万。
不难理解,拖着疲惫身体10点终于下班的打工人,为什么看到这样一对素不相识的爸妈,心里会很受用。
两个人总是突然笑眯眯地出现在镜头里,第一句话关心的永远是:
“女儿今天没受委屈吧?累不累呀?”

“女儿,今天开心吗?”
天知道有多少年轻人奉行的《父母相处指南》,是既不报喜、也不报忧。

毕竟“分享快乐,快乐减半;分享烦恼,烦恼加倍”是他们在无数次受挫后总结出的真理。
冷不防被一对爸妈关心自己的情绪,一时半会儿都难以习惯:问谁?我吗?
这对电子爸妈的每个视频里,都表现出了对他们“孩子”的无限理解和包容。

妈妈怕你在外面受委屈,因为知道你是个最善良的小孩,哪怕委屈自己也会对别人善良;
爸爸叮嘱你要保护好自己,只有你过得快乐,爸爸妈妈才会快乐。
而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你“再过一个月又能回家了,爸爸妈妈卤肉给你吃”。
还有一条视频的文案,更是让考研考公累到昏天黑地的年轻人绷不住:
“逼你考公考研考编,爸妈给了你很大的压力。宝贝,抱歉爸妈没有很大的本事,能护着你一辈子衣食无忧。”
“所以总想着你能安稳点,再安稳点。”
甚至会为孩子所感受到的压抑道歉:也许这样逼你,让你疲惫不堪、失去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真的做错了。
心被戳得稀烂的年轻人:
我就是吞了黑客帝国的蓝色药丸,也不敢幻想这样的场景出现在我身上。
当然,这对夫妻的内容很有可能是由别人运营的。。
拍摄视频的人经常是第三方,有可能是他们真正的女儿或者其他人,而且他们也是需要“策划选题”的。
网友也知道,甚至就是在用这一点满足自己的小心愿。
有一期过生日的视频,就是一位网友主动提出来让他们拍的——
于是在这个电子生日的视频里,夫妻俩几乎满足了一个小孩对生日所有的甜蜜幻想。
爸妈晚上突然唱着生日歌、拿着礼物、端着一个蛋糕走进孩子的房间。
爸爸为自己工作太忙总是没能好好陪你道歉,这个蛋糕还是他跑了整个城市才找到的这么大的一个。
说实话,虽然我是个早就不太在意生日的成年人,但看了这个视频还是忍不住想起有一年生日——偏偏是生日——被甲方气到在公司厕所偷偷哭的经历。
电子爸妈也知道自己是在为素不相识的网友演一场幻梦。
毕竟他们的个人简介就写着,“造一场甜甜的梦,给娃娃”。
梦会醒,但有人希望醒来之后在真实生活中打拼的“娃娃”们,依然能开开心心。


所以,电子父母博主的评论区注定会变成一个大型许愿池+童年破碎小孩延迟治愈现场。
也许一个人有这样的情绪会显得很矫情,但几万个人一起如此,就是一场不容忽视的集体治愈:
“我是什么很值得的人吗?”
“是的。”
“我像下水道的老鼠,
偷窥别人的幸福”
其实在两三年前就出现过第一波“互联网妈妈”,而当时她们还不具备这么重的情绪价值。
那时,网友主要图她们的饭做得够香,看着就流口水。

比如火遍全网的@王蓉仨娃妈,每天五点起床给老公煲汤、给三个孩子和公公操持一天的伙食;
粉丝会开玩笑地点菜,“妈妈我爱吃啥啥,下次可以给我做吗”。
观看这类视频的网友也很清楚,她们是生活厨艺这个赛道的“博主”。
因为眼看着博主们橱窗里的商品越来越多、赚了越来越多的广告费,做饭时用到的原材料里,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商家广告。
看这样的生活日常,是主打一个陪伴的电子榨菜,但不会代入自我、上升到情感需求。
事情在一个来自贵州农村的妈妈这里,起了一点变化。
@群姐 起初也是一个拍摄给全家做美食的博主。
虽然镜头中展示出的家庭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她会变着法儿地追上潮流,网红点心小吃也不在话下。
一开始网友也是油嘴滑舌地喊“妈”,后来却开始羡慕起他家的亲子关系。
群姐的儿子之一“小胖”,学习成绩不咋地,但小小年纪就厨艺不错。
会包包子、做甜品,做完就默默拿给干活很辛苦的爸爸吃,视频点赞最高能有一两百万。
吃东西的时候爷俩总是显得有点羞涩。
一个不好意思表达对爸爸的关心;
一个大口大口地吃、不好意思表达感谢,但是从来不会扫兴,儿子做啥吃啥。
网友逐渐开始从这一家人的日常里发出感叹:其实亲密、松弛的家庭关系,也许和生活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至少小胖的父母从来不扫兴,不会呵斥他“不好好学习,光做这些有什么用”。
形成对照的是那些曾经“白白付出爱”的孩子:
一个小女孩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菜,得到的却是妈妈冷冷地录视频责怪,隔着屏幕都会被那种冷漠和蔑视刺痛。
有人说小胖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正应了那句话:
“要是所有人都去考大学、考公,谁来做香喷喷的面包呢。”
立刻,另一批网友苦笑说:“我要是拿这句话去跟我爸妈说,他们只会说那你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让别人烤面包给你吃。”
赛博父母流行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此:
看到别人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时,原生家庭有缺憾的人会被刺痛,却仍然忍不住去舔一口别人的糖。
他们自嘲道:“我就像那下水道里的老鼠,窥探着属于别人的幸福。”
@和女儿分享日常 在很早的一期视频里就讲过他和独生女真实的关系。

虽然是一条回顾自己人生历程的视频,结果80%的篇幅都是妻子和女儿。
小时候女儿从来不缺零花钱,在学校被人嘲笑欺负了,他会立刻给孩子撑腰。
说知道女儿不是学习的料,但完全不在乎,装病不想上学了也默许;

女儿艺术上有天赋,就给她报各种艺术班;
青春期女儿疯狂减肥,当爹的“心疼得要死”,也会为女儿谈恋爱后情绪起伏不定、和自己疏远而非常心烦。
这些细节足以让评论区的网友目瞪口呆:
活了二十多年的人生,仿佛从没和自己的父母这么熟过,更不要说能听到这句“只要你活得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对于电子父母的情绪,年轻人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难以描述的微妙的嫉妒。
虚构的情节固然让人温暖,真实的家庭背景更让人破防。
活了这么多年,才终于在别人的故事里见到了以尊重、理解、平等为底色的健康家庭关系样本。
电子父母的评论区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和视频温馨内容完全相反的树洞。
会有年轻人在这里晒出自己最近和父母的分歧、争执带来的烦恼,甚至是被辱骂的不堪瞬间。
即便在看到视频时“感觉自己像路边的流浪狗被抱起来亲了一下”,年轻人却也很快认清现实。
关掉视频,电子父母的温情消失,现实的苦涩终究还是自己一个人的。
虚拟神仙父母,是年轻人
治愈自己最后的解药
电子父母的流行让我想起前几年90后、95后反刍《家有儿女》,发现夏东海真是一个早已next level的优秀爸爸。
最近又刷到00后小时候心目中的神仙家庭样本,是《巴啦啦小魔仙》里美琪美雪她们家。

首先是家境殷实、父母关系和睦,妈妈活脱脱是被爸爸宠成了“笨蛋美人”;
其次俩人都很支持孩子的一切,比如虽然不理解姐妹俩为什么平常日子要吃蛋糕但还是买了,学校里参加活动的衣服都是妈妈精心手工做的。
最好的、让人羡慕的家庭关系,永远在别处。
这些影视剧角色尚有缺点,但现在短视频另一种电子父母的流派——角色扮演流,可以说是已经超神了。
@大瑶Remix
有一类博主专门演绎父母的形象,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得,全部倾注在了这些精心编写剧本、精心表演的角色上。
当连续剧一样追久了之后,网友甚至都很难接受这么鲜活又完美的父母竟然压根不存在。
在短视频完美父母宇宙里,父母的感情是老夫老妻依旧恩爱的、甚至比跟孩子关系还好。

这构成了一家子人懂得爱、会表达爱的基础,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其他的也没有说服力。


@大瑶Remix
面对一些代际观念差异的问题时,完美父母是比年轻人的观念更先进、更开明的。
鼓励你大胆穿衣,大胆展示自己的美,还嫌弃孩子保守得像个老封建。
博主们表演出来的完美电子父母,从小到大永远包容孩子的心思在想什么,也永远不会斥责他们不懂事、幼稚。
小时候会帮你装病、逃课,迟到了就在家休息一天也无伤大雅。
@孜罗拉
长大了,进孩子的房间会敲门,不逼着孩子跟亲戚说场面话;
会支持孩子烫头、做美甲,还亲自帮忙挑什么颜色最好看。
@孜罗拉
童年里缺失的平等、尊重和那些最不现实的幻想,长大后看博主绘声绘色地演一遍,就好像也重新在不可及的人生里活过了一遍。
这些完美到失真的小剧场,堪称一剂赛博止痛药。
虽然假到像科幻片,但可能也是相对没那么决绝勇敢的人,治愈原生家庭缺憾和伤痛最好的方式了。
老生常谈的原生家庭话题,这两年已经进阶到了鼓励正面硬刚、不服就干的阶段。
比如主动断亲、积极远离,和烦人的亲戚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再往来。切断烦恼和伤害的来源,就是自己最好的防御盔甲;
或者在家里彻底地发一次大疯,用最极端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决心,保证再也没人会惹你。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没有勇气撕破脸,也没有真正的决心去和养育了自己多年的环境彻底决裂。
这种状态很拧巴:多少人都是一边对父母有怨言,一边又怪自己好像太不懂事、斤斤计较,为什么要怪明明已经很辛苦的父母。
断又断不掉,顺从又不甘,最后闹了半天难受的只有自己。
几近完美的“电子父母”被年轻人捧红,是一种相对温和的自我治愈方式罢了。
在看到属于别人的幸福时,也重新确认了自己至少还有正确认识爱、感受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还没有彻底被不愉快的童年记忆所扭曲。

同时或许也是一种他们试图改写未来、至少不再重蹈覆辙的努力。

在虚构的剧情中,报复性弥补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多少有一点“往者不可追,来者尤可谏”——
当年轻人有一天也要去处理棘手的亲密关系问题时,也许有机会做得更好一点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疗愈家庭的创伤
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 
感受无条件的接纳与看见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