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留子的成长,是从一封拒信开始的。
衣食无忧的中产生活,学生党似乎很难遇上什么太大的人生磨难。学校成绩也验证了「人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说法。
美国大学的拒信却打破了这一切。
你再优秀,仍有学校放弃你,选择他人。你再平凡,还是会有学校抛出橄榄枝。
当运气因素加入其中,美本申请就跟「充满随机性的人生」有点像了。
从一个人对待拒信的方式,你能看出TA应对这份「不确定性」的心态。
小A
“拿到拒信是因为我辣鸡”
小A被藤校reject后,觉得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辣鸡,配不上女神校们。他把自己关进房间,经历了悲伤的12个阶段(12 Stages of Grief)。
后来,小A在IB大考中彻底摆烂,比预估分低了整整10分。本来小A手上有两封保底校的Offer,最后因为成绩不达标,学校撤回了Offer。
这下他可真的全聚德了。
小B
“只要有Waitlist,就还有希望”
小B拿到梦校的拒信后,并没有把锅全赖自己。她知道这所梦校早申Defer了一大批人,从概率的角度来思考,RD申请本就希望渺茫。
幸好小B手里还捏着几个学校的Waitlist,她决定战略性地解决问题。她先是看了这些学校历年的Waitlist转正率,确定了哪些学校更容易从白名单上下来,把精力集中在强攻这些学校。
接着,她去网上找了Love Letter的模版,发邮件向大学表示自己的兴趣,更新了自己的标化和活动信息。
最后,小B用耐心和诚心打动了学校,顺利拿到了Offer。
小C
“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小C拿到了梦校的拒信,他很平静。
梦校只不过是自己的跳板,跳板嘛,谁当都行的。只要提供他想读的专业,上什么学校不是上?他更在乎的是大一的转学申请。
小C接过了比梦校综合排名低一个档、专业排名还不错的大学Offer。人间清醒的他开始继续保持绩点,同时做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活动、上一些可以换学分的夏校。
他知道Top10名校的转学录取率低至个位数,只有给出充分的学术层面的理由,招生官才愿意给Offer。
在一年多的充分准备下,小C成功转进一所比梦校排名更高的学校,收到Offer的当天就把领英、简历的教育背景那栏给改了。
小D
“无所谓,反正我会Gap Year”
在经历了一轮美本申请季后,小D正式在互联网被确诊为“淡人”。
像是发疯后的平静,对一切都带着倦意和距离感。
所以当她打开邮箱中的拒信,她的情绪也是淡淡的,给学校回了封邮件,全文一个字:Fine。
接过唯一一张大学Offer,小D转手跟学校申请了Gap Year。
这上学就告一段落,老娘要开始摆烂躺平了。万一明天世界末日了呢?能躺一天,就赚一天。
小E
“给我发拒信?我直接一个反弹”
小E拿到了几封拒信,气不过,实在气不过。
她觉得有些大学挺nice的,至少会写:“拒掉你不是你不够好,而是我们这届申请太激烈了。”
有些大学相当自恋,拒信一上来就是:“我知道我校是你的第一选择(First Choice)…”
小E白眼都要翻到后脑勺了:第一?才怪!截止日前一晚喝了两罐红牛赶出来的文章,随便应付一下罢了。
还有的大学拒信写得相当敷衍,一打开只有简短两行字:Thanks for applying. We are unable to offer you admission. (感谢您的申请。我们无法录取您。)
招生官工资也太好领了吧?装都不愿装一下?
小E决定教学校做人,给敷衍的学校发拒信: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I am unable to offer you enrollment for the Fall of 2024.
(在仔细考虑了你的录取申请后,我很遗憾地通知你,我无法为你提供 2024 年秋季的入学机会。)
再给梦校发封录信: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I am unable to accept your refusal to offer me admission into the Class of 2028 at XX University…Therefore, I will be attending XX University’s freshmen class.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then.
(经过慎重考虑,我很遗憾地通知您,我无法接受您拒绝录取我进入 XX 大学2028级的决定...因此,我将参加 XX 大学的新生班。期待届时与您相见。)
主打一个随心所欲,她的叛逆打动了梦校,梦校十分感动地继续拒绝了她。
小E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小红书,意外收获10万+的浏览量,顺理成章开启了博主生涯。
你属于ABCDE哪类人呢?
知道你已经积累了很多怨气了,快来评论区跟我们吐槽给你发拒信的大学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