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通过后浪的一篇采访,我“认识”了一位有趣的初中老师——
“彪老师”

她是北京某重点初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关于老师这个职业,有个不成文的“共识”:所有老师里,初中老师是“最难当”的老师,没有之一。
幼儿园老师,照顾小娃确实很操心,不过没有课业压力;
小学老师,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好,但没那么叛逆;
高中老师,面对的是已经大致定型的学生,只需要狠抓成绩;
大学老师即使“非升即走”,压力来源也不是学生本身。
只有初中老师——青春期的孩子同时拥有成熟的体魄和幼稚的思想
,面对他们,老师既要抓学习,又要管成长。

至于在初中当班主任,那更是难上加难。
任务重,责任大,烦心事多。
彪老师今年30岁。
四年前,二十几岁的她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拉去当班主任(还是中途接手八年级一个问题很大的班级),相当于刚出“新手村”就要打“大BOSS”,很难不崩溃。

上课,半个班的学生都在捣乱,剩下半个班在神游,一点也没有中考的紧迫感;

身为新手老师,她不懂家校沟通的技巧,和家长沟通屡屡碰壁;

紧盯学业之外,她还要抓卫生、抓纪律、抓活动……
用她自己的话说,刚当上班主任那段时间差点被“深陷在泥潭里”的学生们耗尽,总是觉得
“我的生活演到《甄嬛传》甘露寺那几集出不来了”。
难得的是,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也没有放弃那些学生。
在高难度、高强度的教育教学任务面前,年轻的彪老师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方法,看见了“学生的痛苦”

在她的陪伴下,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身上,发生了无声无息,但意义重大的变化……
对“青春”的暗中观察
从“即将被耗尽的新手老师”,蜕变成“拯救问题学生的宝藏老师”,彪老师做了一件抽象而具体的事情——
写故事

2020年时,她尝试以
“记一名学生”
为主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小故事。

写作的过程中,她会反复思考学生们的状态,“看见他们的疤痕,捕捉他们眼睛亮起的瞬间”,用一个个碎片,拼凑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学生的形象。

来源:彪老师社交平台
那些旁人眼中的
“问题学生”
,那些难搞的青春期少年少女,都在她的笔下变得可爱起来。

而与此同时,她也逐渐意识到,
青春期的孩子们虽然还没有成熟,但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痛苦和难以撬动的内心世界。

她在自己的某博里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源远流长的,我拦下来想改变什么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目送他们流向远方。”
当然,在“目送”的过程中,她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尽量去理解和治愈每一个孩子。

“问题大爷”
班级里有个老师和同学都不太喜欢的男生,外号
“李大爷”

李大爷的缺点明显而突出:爱算计、说话刻薄、欺软怕硬。

彪老师很诚恳地表示:
“如果我一早知道他有这么多讨人嫌的地方,可能根本不会在他身上费心思。”
但好在,她总愿意先去看学生身上的优点。她发现——
平时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李大爷”,会在午读时抱着一本厚厚的植物学图册认真阅读。
这一幕在彪老师眼里,意味着他对博物学有很大兴趣。

于是,彪老师找机会留了一份特殊的语文课后作业:
查资料说说“关雎是什么鸟,诗中为什么出现关雎”。
她发现,平时不写作业的“李大爷”这次完成得非常认真,甚至为了完成作业去查询了论文。

后来,彪老师给他介绍了自己认识的相关博主,找共同话题。

再后来,“李大爷”写了一篇关于仙人掌的作文,彪老师帮他改了改发表到了《北京日报》上……

看见,表扬,努力,再次看见,再次表扬,继续努力……
就在这样的正循环里,“李大爷”文理兼修,各科成绩都在进步,他的妈妈对彪老师说:
“孩子正处于八年来最好的状态。”
彪老师也用自己独特的幽默肯定道:
“虽然综合能力依然有限,但他已经是另外一位‘李大爷’了。”
“全班同学都讨厌她”
彪老师的班里,还有一个几乎被全班同学“霸凌”的女孩。

她一说话,其他同学就会私下进行眼神交流;她的“闺蜜”,以和她关系好为耻辱。
而她这样的遭遇,似乎也有迹可循:
她邋遢,不爱收拾东西,水杯总是开着盖子,弄湿前排同学的衣服;她说话声音尖细,爱接老师的话茬,总是“情商”很低……

但在这一切之外,她喜欢李清照,喜欢言情小说,喜欢从伤痛文学里摘抄句子。

有同学发现她的摘抄本之后,全班传阅取笑她。

彪老师认真地对所有学生说:

“(她)不是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去摘抄,这是她被文字打动之后的本能冲动,我们有什么资格嘲笑她?”
这样的善意和维护,让女孩称彪老师为“手持微光的人”。

彪老师能说出那样的话,不是因为她是语文老师,而是因为她真的懂得,女孩只是处在一个尴尬的成长阶段,她没有掩盖自己、三缄其口、明哲保身的能力。
彪老师眼里,女孩依然有自己的优点:
“她有更强的感知善意的能力,像一个刚孵出来的小鸟,丑丑的,热乎乎湿漉漉的。”
初中毕业之后,女孩顺利考进了高中,她会在教师节的时候回来看望彪老师,分享自己的近况——她现在人缘很好,有很多新朋友。

于是彪老师知道,“小鸟跌跌撞撞地长大了”
彪老师的特殊课堂
“记一个学生”是彪老师改变心态的契机,从一个个故事里,我们能发现,学生们的细微改变,都离不开她用心的引导。
除了与学生们相处时细致观察、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机会放大夸奖之外,彪老师的课堂也“有点东西”。
男生开黄腔怎么办?
一名女生找到彪老师,说某男生对她说了很恶心的话。
男生问女生:“你家里有银子吗?”女生说有,于是男生问:“那你卖银吗?”

一个并不好笑的谐音梗,女生对彪老师强调,那个男生不止一次这样讲。
彪老师问男生,他反而表现得有点委屈:
“我之前跟你说的时候你只是用笔戳了戳我,我也没觉得你生气呀。”

“我之前也对其他女生开过这种玩笑,她挺高兴的,还笑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大部分老师会怎么做?严肃批评、找家长,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为男生一直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彪老师尊重了女生的想法——通知对方家长,也告知了女生家长。
在双方家长都知道并且初步解决了问题之后,彪老师觉得还需要开一次主题班会。

虽然话题敏感,但她相信“说破无毒”,相信教育的力量。
班会一开始,她设置了几道情景带入式选择题,像时下流行的
剧情类游戏一样
,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来源:彪老师社交平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彪老师着重强调了男生们的反应。


她将选项依次念出,当念到B选项“找其他女生开玩笑”时,有个男生接话:
“这不是有病吗?”

她继续念C选项,底下的学生边听边笑:
“哈哈哈这不是有大病吗?”
这些题就像一面面镜子,让几个经常开黄腔的男生意识到,
原来自己平时的做法在别人心中是那么“离谱”。
几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选择题之后,彪老师设置了几个重点的讨论问题,比如开黄腔到底是不是玩笑、为什么不应该开黄腔,等等。
学生们一边畅所欲言,一边在她的引导下逐渐明白了
正确与错误做法背后的基本逻辑。
班会之后,彪老师找到某个之前总是开黄腔的男生聊了聊,男生有些羞愧地表示,
以后不会再用这种方式伤害他人了

有特色的语文课
能让学生打心底服气,让“学弱”也听得进去语文课,除了针对学生的兴趣设置课后思考题(受益者“李大爷”),彪老师的课堂也格外精彩。

简单举两个例子。

比如,她会给自己的语文课找到很巧妙的“切入点”。

讲《桃花源记》,她定了一个主题,叫“中国人有自己的霍格沃茨”。 

《桃花源记》和《哈利波特》的共同点在于,魔法世界也是哈利心中的世外桃源,
“那里有哈利在现实世界最需要又最缺失的一种东西”

是什么呢?

在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找到了正确答案——不是魔法,而是爱和关心。

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考虑,古人缺少什么,他们的世外桃源会是什么样子?
当学生们想出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等要点之后,好,开始读课文吧~

再比如,她有时会结合社会现实,给学生上
主题特色课

这个月,她就上了一次关于妇女节的语文课。

她提前让学生回家找带有女字旁的字,不限范围,姓氏、称谓、褒义词、贬义词都可以。

然后,她在课上把黑板分成四个区域,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字填进去。

学生们兴冲冲地写了一黑板后,她从姓氏讲起,讲母系氏族社会的“姓”,讲父系社会对女性的褒与贬,讲古代社会对百姓的压迫、对女性的压迫。

用一个PPT,彪老师就将学生们带入了语言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了语言背后的偏见和压迫,也看到了女性的抗争与前行。

来源:彪老师社交平台
“知识的枝枝蔓蔓”
“知识的枝枝蔓蔓”,是彪老师自己想出来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各个学科知识的“主干”之外,探索大千世界的“枝枝蔓蔓”。

这个想法,来自于她自己的教学实践。

还记得前文我提到的“李大爷”吗?与他相似的学生还有很多,彪老师因此总结出一个规律——
即使成绩很差,对世界还有好奇心(有兴趣爱好)的孩子更容易被“救”。

她会给这些孩子足够大的展示平台。但问题是,那些没有兴趣的孩子怎么办?他们对世界没有好奇心吗?

于是,她试着把“提供展示平台”的工作系统化,“枝枝蔓蔓”专题活动由此诞生。
她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探索、发现、钻研,然后分享。

彪老师已经接手了新的班级,她让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去发现兴趣。
如今她的学生中,有的很了解刑法,有的很喜欢昆虫,有的会画人体细胞图,有的是苏东坡、鲁迅的超级粉丝……

彪老师学生做的PPT
有同学可能会反问:这样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到底有什么帮助?
无论是纠正开黄腔风气的班会,还是主题语文课,又或是枝枝蔓蔓的分享,彪老师把这些与课业无关的事情,都类比成语文课上的拓展知识。
即使中考不考,但学生学到了,总会有用。
她说:“做总比不做强。”

启示:家长怎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无论是媒体采访的文章下,还是彪老师的个人社交平台上,总会有很多家长留言,
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

但我们很清楚,
好老师可遇不可求

而且,退一步讲,如今在教育方面显得游刃有余的彪老师,也是
从茫然的、崩溃的“菜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她能够为了学生而成长,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学习她的一些方法,为了自己的孩子“成长”。

抛开教学部分不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我觉得有三点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哪三点呢?
别急,大家跟着我再看一个故事吧。
彪老师班上有一个男孩,因为名字的每一个字都是美好俊秀的意思,所以彪老师叫他“帅哥”。

“帅哥”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爱接话茬,是彪老师某博的“常客”,贡献了不少“猴孩子语录”。

“帅哥”
还喜欢在课上写作业,只是正确率堪忧,还耽误新知识的学习。他这么做,目的似乎只是省出时间回家玩。

“帅哥”
还很害羞,在其他孩子的衬托下,显出了一种情窦未开的青涩。

彪老师很喜欢平时乐观阳光嘻嘻哈哈“帅哥”,甚至说“如果我有个儿子,我很愿意是‘帅哥’这样的”。
但是和“帅哥”的妈妈沟通之后,她惊讶地发现,“帅哥”
在家几乎不主动说话,和父母关系很僵,大部分时间都是冷淡的、漠然的。

彪老师即使带学生的经验并不丰富,也很快找到了他不和家长沟通原因——

父母总觉得他不够努力,“怒其不争”,觉得儿子只要肯努力一定非常优秀,可儿子就是很随意,总是“差不多就行”。
彪老师简单举了一个例子。

“帅哥”
妈妈和她说,
“帅哥”
最近迷恋上了健身,每天在家做上百个仰卧起坐俯卧撑,做到快半夜,再吃几个鸡蛋睡觉,腹肌都练出来了。

但是,“帅哥”妈妈一脸焦急:“我和他说中考不考仰卧起坐,我给你报个班练练篮球吧,中考考篮球啊!”
好,故事讲完了,说说我认为可以借鉴的三点做法。

首先,父母要对孩子观察得足够细致。
同样的孩子,为什么在家一个样,在校一个样?
作为父母,我们一路陪着孩子长大,很容易形成惯性,对着青春期的孩子依然像对三岁小孩一样,耳提面命,喋喋不休。
表面上我们是在关心、担心,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孩子,只是我们心中他们的样子。
我们并没有真正“看见”他们——看见他们的特质,看见他们的优点。
比如“帅哥”,他乐观豁达,思想纯真,思维敏捷,但父母只看到了他不努力的那一面。

其次,父母要学会真挚地为孩子欢呼,让他们感觉到被看见和认可。
与其逼着青春期的孩子“更高更快更强”,不如认识到,他本身的“价值”。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到大都被家长定义为“不够努力”,他的压力会有多大?

巨大的压力下,谁愿意与“压力源”好好沟通呢?
只有感觉到被看见、被认可,孩子才有可能打开自己的心门,尝试与家长沟通自己的想法。
看到孩子主动运动、每天坚持,起码要先肯定他的自律,表扬他的状态,指出他的成果,而不是焦虑地说“这个不考,给你报个班吧”。
第三,尽可能帮孩子找到兴趣,给他提供展示技能的平台。
彪老师把自己比喻成“经纪人”,把孩子比喻成“艺人”。
她要做的,是给自己手里的艺人打造各种人设,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然后出圈、发光。

家长同样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之后,“要像粉丝一样雀跃,要像经纪人一样造星,让学生逐渐在某一领域形成自我认同。”
当孩子形成了自我认同,“回响”才会持续发生。
最后,我还想引用一句彪老师的话:
“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天生故意来折磨你,故意想成为要来成为一个教育问题的。”
这个观点与《看见孩子》中提到的“善意养育”原则不谋而合。
意识到这点,我们更容易把孩子本身与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区分开来,再用善意回应孩子的内心世界。
相信他们依然可爱、有价值,相信他们可以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相信相信的力量——只要我们认为孩子可以,他就真的可以一路向前,眼中有光。

也许你还想看看

【属龙的孩子更优秀?】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后浪研究所:现在的中学生到底多难管?一个新手班主任的「炼狱」
2.@南风窗:满嘴黄腔的中小学生,没人教
3.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这位老师的故事让人点赞
4.《读库-生鲜全年阅读计划第一册:学生们》
5.贝姬·肯尼迪:《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2023-06‍‍‍‍
川妈说说
青春期的孩子要有多搞?这一年我算是见识到了。开始关门了,开始要求敲门了,开始阴阳怪气了,开始预判抢答了...有时候真的被气到肺疼,觉得他没有以前那么可爱了,开始讨人厌了。我不敢说,我能做到完全情绪稳定,该生气的时候我还是会生气,但会努力做到不失控、不伤害孩子。实在做不到,就走开闭嘴,任由自己憋出内伤。
最近,我和老王产生了新的默契。目送刚和我们“讨论问题”的大宝潇洒离开,默默叹气摇头或者苦笑,然后给对方一个拥抱,战友加油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