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说重点,哥来送福利,评论区抽取5位幸运哥迷,每人一个128g的U盘
别问为什么这么大方,问就是热血重燃。
回来了,都回来了。
时隔五年,F1的轰鸣声,又在这片土地上响起。
F1联想中国大奖赛,倒计时一个月。
车王舒马赫和他的小红车,曾是我对F1的全部记忆。
哥对这项运动的印象一度停留在高中,那时,电视上会全程转播 F1 赛事。
当然,年少的哥每次看直播主要就靠着骨子里的那点速度与激情,对于规则,不能说是了如指掌,只能说是一无所知,开口包括且仅限于:
“诶,超过去了!”
“我靠,撞车了!”
“我超,加油着火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高中生也更新换代。
从一无所知只会卧槽如哥,到小小年纪恐怖如斯。
去年新加坡的F1 in Schools全球总决赛上,由联想赞助,来自上海市市西中学的Spykar车队,刷新了中国队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全员16岁。
啥,你说不是18周岁才能考驾照?
不是那种人开的F1,而是微型F1,22厘米,50克。
1秒钟可以加速到70码那种。
全部的助推力仅仅有一个小小的二氧化碳气罐。
我知道肯定有人不屑。
看到年轻人取得一些,特别是科技类的成就,永远有一种声音在评论区游荡:
还不是他家有钱?我要是有钱,干的绝对比他好。
一句话,给自卑找到了自洽,把别人对热爱的付出,挥洒汗水的日日夜夜,一巴掌拍死。
他们更不会理解,这场比赛,胜负在微秒之间。
在哥看来不过是刚上高一的娃娃,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使用联想提供的高算力设备,完成3D建模、数控机床切割加工、上千次的风洞测试、再加上海量的数据分析……
将赛车的所有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后面3位。
光是听着,哥就已经猪脑过载了。
在更为广阔的F1赛场上,也是如此。
哥听过很多人吐槽,赛车就靠个砸钱车好,至于技术,不就是踩油门嘛谁不会。
年少时哥也一度这样认为的,直到一次我坐上了一个朋友的改装赛车副驾驶里。
他递给我一个头盔,我心想瞧不起谁呢,咱驾照到手也有十多年了,人称秋名山秤砣,突出一个稳。
随后他点火抬离合,虽然是平地,但我却感觉自己像是坐飞机。
如果说出租车司机的必备技能是在最后一米让计价器跳表,那赛车手的必备技能就是在第一米开始,就让我感受跳楼。
哥问朋友你这车技,能排进前100么?
他说做梦呢,我就是个业余爱好者,还有别吐我头盔里。
那一刻,哥在失去昨天晚饭的同时,也明白了赛车真不是只踩油门就行。
不敢想象,F1赛车手的技术力何其可怕,才能参与到这场速度和技术的极致竞争中来。
当然,作为人类对机械浪漫的无尽追求,F1赛场离不开科技的加持。

毕竟一辆赛车光是零部件就超过80000个,每个精度都需达到毫米级别。
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直到他们遇到了联想。
2022年,联想成为F1官方技术合作伙伴。
自此,赛车道上数百万零部件的运转,都离不开他们提供的硬件设备,和数字化办公方案的配合。
还有比赛中产生海量数据,车手在高速转弯时的重力、转向角、制动,驾驶员踩油门的力度,来自摄像头和麦克风的音频和视频……都由联想收集并提供给赛车手和车队。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胜负,往往就在那0.1~0.2秒之间。
同样的助力,还在赛场之外。
要知道,F1光是一个赛季就要产生数百小时的现场直播,相当于要同时传输250万部高清电影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
在联想高性能计算和服务器解决方案的加持下,赛事直播需要的高性能、内容定制分发需要的高效率、转场需要的高稳定性,都不再是问题。
震撼世界的速度与激情,才能在一个赛季的9个月里,跨越5大洲,精准重复24次。
这就是速度和科技交融的成果。
下个月,上文提到的全员16岁高中生组成的Spykar车队,将在家门口的上海,参加新一届F1 in Schools的全国选拔赛。
这将是他们下一段征战国际赛场的新起点。
联想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们。
同样在4月的上海,F1联想中国大奖赛开幕。
赛车轰鸣,风驰电掣,让人心潮澎湃
年轻时哥曾对这种心潮澎湃产生过质疑,为何人们总是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无法自拔,我有一百种理由来证明它的不理智。
可最后我发现,这种对挚爱无理由的追逐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
正是这份天真,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从教室到赛道,小小年纪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16岁又怎样
想赢的心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人到中年,总觉得自己过了为热爱不顾一切的年纪。
可看见这帮少年,哥发现有些东西只是潜藏,并没有消失。
最近每天下班,我那辆小破车,总是不自觉地想象自己是舒马赫,胯下是红色法拉利,似雷电如飞鹰。
感谢他们,感谢联想,让我又回到了做梦的年纪。

来呀 一起搞事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