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婆媳矛盾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内部难题:
轻则彼此嫌隙,重则相互辱骂、诋毁。
追溯这份矛盾的源头,大多跟「边界感」有关。
如何确定婆媳之间的边界感?
一段有边界感的婆媳关系,又是怎样的?
请看今天的文章。
作者 | 天雅

朋友彤彤最近结婚了,搬去跟公公婆婆一起生活。
这个决定让我很惊讶。
要知道,彤彤一向喜欢独居,不喜欢介入复杂的家庭关系。
每逢过节回家,她都非常排斥:
害怕卷入家里各种矛盾纠纷,也害怕家人对自己过度干涉。
甚至好几次,她宁愿选择一个人在外过年,也不愿意回家。
是什么,让她突然有了勇气,选择婚后跟公公婆婆同居呢?
最近一次约饭,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彤彤。
她轻轻笑了一下,分享了两年前的一个经历:
五一假期,她跟男友约好去云南游玩一个星期。没想到临出发前一天,男友的妈妈(也就是现在的婆婆)不小心摔了腿。
彤彤跟男友急忙赶过去探望。
检查过后,医生告知:“骨头没断,但软骨有损伤,需要住院卧床一周。”
当时彤彤正寻思着跟男友商量:要不要取消出行计划,留下来照顾婆婆?
但没想到,刚办完住院手续,婆婆就把他们“赶”走了:“你们明天就出发了,赶紧回去收拾吧。”
“那您一个人在医院能行吗?”彤彤有点不放心。
“没事没事,白天他爸会过来,晚上医院有护工呢。”婆婆回答。
第二天,彤彤就跟男友出发去云南了。
旅行期间,婆婆除了第一天给他们发了祝福信息,偶尔给他们的朋友圈点赞以外,再没打扰过他们。
透过这件事,彤彤第一次从婆婆身上体验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感。
在随后跟公公婆婆的相处中,她发现这样一种边界感,始终贯穿其中。
比如她跟男友谈恋爱这件事,两位老人从不干涉、也从不催婚,一切交由他们自行决定。
而在两位年轻人最终决定结婚后,公公婆婆就主动搬出主卧,重新装修后让给他们居住。
正是老人这种「边界清晰、责任分明」的姿态,令彤彤有了婚后一起居住的决心与勇气。
长久以来,婆媳矛盾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内部难题。
它可能体现在婆婆对儿子的占有欲,对儿媳妇的刁难;也可能体现在婆媳之间生活习惯、育儿理念的巨大差异……
归根到底,其实就是「边界感」的问题。
如果婆媳之间边界感模糊、权责不清,就很容易出现边界入侵、权力斗争,形成矛盾。
彤彤小时候,是由奶奶带大的,父母常年在外忙碌。
在家里,奶奶几乎等同于“皇太后”
她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养育了儿子,照顾着孙女,理应受到全家人的尊崇。
她看不起彤彤妈妈,经常挑拨离间,疏离儿子与媳妇的关系。
而彤彤的妈妈呢,则像一位“仆人”
为了赚钱养家,白天在外劳碌,晚上还经常被婆婆有意刁难。
有时实在受不了了,她会直接跟婆婆吵起来,两人相互咒骂。
一开始,彤彤爸爸还会作势拉拉架,各自劝慰几句。但后来时间长了,他也开始不耐烦,干脆直接躲起来,眼不见为净。
这令彤彤充满无助——
不知道应该跟着奶奶去嫌弃妈妈,还是应该帮着妈妈一起反抗奶奶?
似乎无论选择认同哪一方,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伤害。
后来实在没办法,她只能像爸爸一样,躲得远远的,以此回避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但远离了家里的矛盾纠纷,也就远离了奶奶与妈妈的爱,远离了亲密关系的联结。
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彤彤对婚姻都是持悲观态度:
她不相信自己能遇到一个有力量的丈夫,也不相信自己能遇到一个明事理的婆婆;
她害怕自己结婚以后会变成妈妈的样子,不断受婆婆的欺凌,却得不到丈夫支持。
为此,她曾拒绝了两名前任的求婚,远离家庭独居。
直到这一回,跟男友交往了差不多三年,
充分体验到男方父母的边界感,并确认他们跟奶奶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以后,彤彤才逐渐恢复对婚姻、对家庭的信心。
由上不难看出,在一个家庭中,边界感非常重要,尤其是婆媳之间,
不仅会影响夫妻关系、家庭和谐,也会影响孩子未来对婚姻的信心、对家庭的归属。
它包含3个维度:
① 空间边界
很多婆婆习惯随意进出、使用儿子的房间,即便在儿子结婚后也是如此。
我的朋友小C,最近就存在这个烦恼。
小C的婆婆很爱整洁,经常收拾屋子。
周日早上,小C跟丈夫在房间里补觉,婆婆直接破门而入,自顾自打扫了起来。
小C无奈被吵醒:“妈,您先别弄了,晚点我自己来收拾。”
没想到,婆婆立刻尖着嗓子反驳她:“我在替我儿子打扫,你有什么资格使唤我?”
小C很委屈,推了推丈夫。
结果丈夫来了一句:“妈也是一片好心,咱应该感谢她。”
他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言行,既忽视了妻子的自主意愿,也侵占了他和妻子的空间边界。
② 情感边界
很多存在婆媳矛盾的家庭,情感边界也是模糊的。
在彤彤的记忆里,奶奶跟妈妈常年不和,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爱的争夺
奶奶埋怨媳妇抢走了她的儿子,因为儿子结婚后跟她没那么亲近了。
妈妈则埋怨婆婆抢走了她的女儿,因为彤彤晚上更习惯跟奶奶一起睡。
甚至,她们还经常当面逼问彤彤“要奶奶还是要妈妈”,令彤彤为难。
但她们却从未意识到:
孩子对养育者的爱,不是争夺而来的,而是滋养出来的。
彤彤跟奶奶是祖孙情,跟妈妈是母女情,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可以共存的。
但前提是,奶奶和妈妈需要尊重情感边界,让彤彤自由体验爱的流动与滋养。
③ 责任边界
还有一些家庭的婆媳矛盾,体现在孩子的养育上——
婆婆习惯用传统方式育儿,媳妇要求用现代方式育儿,谁也不服谁,吵得不可开交。
本质上,这是责任边界不清晰的体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养育孩子,父母是第一责任人。
对公公婆婆而言,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养大,就已经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了。
至于孙子,他们愿意带就带,不愿意带也无可厚非,因为那不是他们的义务。
而对孩子父母而言,他们才是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他们有权利决定如何教育孩子,同时也需要为孩子的成长负全责。
这,才是养育孩子的责任边界。
一个婆媳边界清晰的家庭,最终会发展出2种功能——
帮助儿子从男孩成长为男人;
帮助家庭成员完成角色归位。
三年前,刚跟男友(也就是现在的丈夫)交往时,彤彤内心是很忐忑的:
“他是独生子,会不会是个妈宝男呢?”
真正相处一段时间后,彤彤发现:男友不仅不妈宝,各方面还挺独立的。
比如择偶这件事——
父母建议他找本地人,生活习惯接近一些,但他却抛开了地域限制,遵循自己的感觉。
跟彤彤确认关系后,在家从不下厨的他,会愿意为了照顾彤彤,跟着美食视频学做菜。
他一直在努力成长着,并且很享受成长的快乐。
这一度令彤彤很惊喜,也很好奇:男友身为独生子,怎么一点也不妈宝?
直到后来接触到男友的父母,彤彤才找到答案。
男友小时候,也曾经历过跟彤彤类似的艰难处境——
奶奶与妈妈关系不和,常年争吵,将他和爸爸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但公公当时并没有像彤彤爸爸一样选择回避,而是主动去解决矛盾:
带着妻子、孩子搬离了家,与母亲分开。
尽管当时家人不理解,纷纷指责他不孝,但他心里很清楚:
身为一家之主,他有义务给妻子、孩子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家。
婆婆很感恩丈夫当初的选择,这些年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第一次去男友家吃饭的时候,彤彤留意到一个细节:婆婆习惯将菜做成两种风格,一半水煮,一半生炒。
问及原因,婆婆回答道:
“因为丈夫牙齿不好,太硬的菜他啃不动,但儿子又偏偏喜欢吃口感脆的东西。”
透过公公,彤彤看到了一个男人的担当——
他勇敢地选择了跟自己的母亲分离,承担起了照顾妻子与孩子的责任。
透过婆婆,彤彤看到了一名女性的细腻——
身为一名妻子,她跟丈夫恩爱有加,共同经营家庭;
身为一名母亲,她能看见儿子的需求,并予以尊重。
正是父母这样一种「榜样的力量」,让男友在成长中学会了独立与担当,以及对伴侣的责任和尊重。
现如今,彤彤对她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信心:
她相信丈夫会像公公一样,一点点完成与母亲的分离,不断走向成长与成熟,最终从男孩蜕变成男人;
而她自己也会像婆婆一样,跟丈夫一起将家庭经营好,将下一代培养好,完成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使命。

 写在最后 

其实,抛开婆婆、媳妇的角色身份不说,人与人的关系,都是需要边界感的。
如果一段关系缺乏边界,总是一方干涉一方嫌隙、一方压制一方反抗,它注定矛盾重重。
责任分明,边界清晰,才是关系和谐持久的关键。
再回到婆婆与媳妇的角色身份,她们不是敌对者,而是「命运共同体」
因为有着对同一个男人的爱,她们聚集到了一起,理应彼此包容,彼此理解,相互托举,相互成就。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固然很好;
如果做不到,那也没关系,可以通过分离,树立清晰边界——
可以是空间的分离,也可以是心理的分离,
将矛盾与冲突留在上一代,将和谐与成长留给下一代。
如此,女性在家庭中的处境才会越来越好。
如此,家人之间才能一团和气,整个家庭才能一直往上走。
「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拥有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19点 准时开播

明明已经成年,却仍被原生家庭束缚
总是无意识重复原生家庭模式
亲密关系和个人发展受阻,无力改变
今晚19:00,咨询师党琪分享:
跳出原生家庭,改写人生脚本
❗直播无回放❗点击立即【预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