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
真没想到,一家超市还能上热搜,而且还是一个月上两次。
今年年初,就有“香港居民清空深圳山姆”的热搜,不少香港居民一到周末,就跑到深圳的山姆超市,把里面的货物一扫而空。
● 凤凰新闻
香港巴士公司,专门开通了香港前往深圳山姆的线路,上车地点遍布全香港。
山姆也一度成为偶遇香港明星的圣地,不少TVB明星都会到山姆购物,比如佘诗曼、陈豪等等。
到了2月底,“山姆穷鬼套餐”又再度刷屏,网友们戏称山姆的1.59kg售价21.9元的鸡蛋、7个装售价23.9元的原味贝果和16片装售价59.8元的瑞士卷,为“穷鬼三件套”。
山姆“穷鬼三件套”

小红书上,有上百万条关于山姆购物的攻略;淘宝和闲鱼上,则有不少人搞起了山姆商品代购和出租会员卡。
“网红+超市”,两个看起毫不相干的词语,就这样一同出现在山姆身上。
在这之前,山姆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两个:
  • 要收会员费,普通会员260元一年,卓越会员要680元,不是会员不能在里面购物——你想在里面花钱?你得先花钱买一个花钱的资格;
  • “千元店”,每次去消费动辄就要花费千元以上。
有网友就调侃,一到周末就看到山姆超市人山人海,说好的经济下行呢,怎么来山姆的人反而多了?
其实,很多走进山姆的顾客,并不是真的来这里购物的,他们只是把逛山姆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符号。
人均消费千元的山姆,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装中产的圣地。
#01
-
一提起山姆超市,不同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大部分人会觉得它很贵,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它量大实惠。
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是准确的,山姆的产品,贵是真的贵,但实惠也是真的实惠。
比如26.8元30个的鸡蛋,平均每个鸡蛋9毛钱不到;16片59.8元的瑞士卷,平均每片3.7元。
在别的平台20元一盒的白芝麻,山姆2盒只要30元;某宝40元一包的虾片,山姆同款只要29.9元!
但山姆的贵,又贵在哪里?
首先是会员费,普通会员260元,卓越会员要680元,一年续一次,你说顾客一年要买多少东西才能赚回会员费啊;
其次是分量大,什么16片59.8元的瑞士卷、30个26.8元的鸡蛋、8瓶49.9元的椰子水,看单价确实很划算,但分量多,总价也就高了。
不少网友都说,自己就随便逛了一下山姆,感觉也没买什么,上千块钱就出去了。
对比之下,如果是逛菜市场或者普通超市,可能100块钱就能买很多东西了。
这其实就是盲人摸象,有人看单价,就觉得山姆很便宜;有人看总价,觉得逛一次山姆要上千块,就很昂贵。
那么,为什么山姆会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如此撕裂的感受?
这一切,就要从山姆超市的经营模式说起。
山姆的母公司是沃尔玛,而沃尔玛最早是由美国人山姆·沃尔顿在1962年开设的一家平价超市,售卖打折和廉价商品,主攻美国三四线城市。
● 第一家沃尔玛商店
经过多年发展,沃尔玛已经成功在美国中小城市站稳了脚跟,创始人沃尔顿也开始琢磨,要把超市开到美国的一线城市。
但当时沃尔玛商品的优势是便宜,大城市的居民都看不上沃尔玛,于是沃尔顿经过分析,决定把客户群体聚焦于大城市里面的小企业主。
当时在大城市,有很多开着餐厅、公司的小企业主,他们需要购买大量食品回去加工销售,或者给员工做福利,而当时超市售卖的货品,不仅单价贵,供应量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而沃尔玛多年的积累,让它有着成熟的供应链,有能力提供便宜量大的商品。
1983年,带着攻占大城市的使命,第一家山姆会员店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城正式开业,它一开始更像是批发市场,专门为这些小企业主服务,提供分量大,但平均单价便宜的商品。
● 第一家山姆商店
但没想到,没过多久,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居然也对山姆产生了兴趣。
因为美国当时的中产阶级,普遍都有三四个孩子,日用品消耗量很大,他们又没时间经常去超市采购,而山姆超市的分量足够,他们只需偶尔去采购一次,就能维持一定时间的需求。
很多美国人,也由此养成了习惯,每到周末,就开车去山姆超市采购,买回整个家庭一个星期的消耗。
他们最经常买的,就是奶酪、鸡蛋、冷冻肉、半成品食品、罐头、各种糖果和饮料,买回来往冰箱一塞,吃完了再去买。
在美剧《破产姐妹》中,卡洛琳去超市就一次性买了15个鸡肉饼。
说白了,山姆就是典型的仓储型批发超市,通过走量来拉低单价,如果你需要为一个大家庭购买物资,山姆绝对物有所值;
但如果你是独居人群,山姆的大包装就根本不适合你,毕竟大包装再便宜,你吃不掉的话,那依然是浪费。
山姆的模式,本来就是为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而生的:大家庭,日用品消耗快,没时间经常购物。
《百万英镑》剧照
不少类似的仓储型超市,也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山姆背靠沃尔玛,凭借多年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商品选品能力、对用户消费习惯的洞察能力,还是在美国赢得了竞争,光在美国就有600多家门店。
但美国模式的山姆超市,进入中国之后,经历了非常长时间的水土不服。
自从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家庭普遍都是三口之家,人数少消耗也小,没必要购买大份量的日用品,而且中国人吃东西普遍讲究“新鲜”,更不会一次性买许多食物,囤积在冰箱慢慢吃。
1996年,山姆在深圳富豪区香蜜湖,开设了全亚洲第一家门店,但此后20年,它仅在内地开了20家门店,甚至一度濒临撤退。
● 亚洲第一家山姆门店
但谁会想到,山姆在最近几年却迎来了转机,到了2017年,山姆在中国的会员才终于到了100万,但到了2022年,山姆会员就突破了400万。
从0到100万,山姆花了21年,但从100万到400万,山姆只花了5年。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02
-
前段时间,有网友发了个帖子,说自己在朋友圈晒了第一次去山姆超市的照片,就被同事嘲笑:
“你居然第一次去山姆,好穷酸啊。”
很多人都没办法理解,为什么没去过山姆会和“穷酸”画上等号。
无独有偶,在社交平台上,有数十万条教你如何在山姆拍照更好出片的图文,山姆居然成了时尚博主的乐园。
但问题是,一个超市而已,怎么会变成大家乐于拍照打卡的地方?
除非,在众人眼里,山姆并不仅仅是一个超市。
这就是山姆在中国能够走红的重要原因:把自己打造成“中产阶级”的符号。
山姆的选址和经营模式,很容易就能凸显顾客的独特性——
山姆一般开在远离市区的郊区,售卖的商品都是很大份量,你必须有一辆自己的车,才能交通方便,放得下自己买的商品;
买回来的东西吃不完,必须放在冰箱,那说明你有一套很大的房子,能放下一个很大的冰箱;
山姆门店的大白墙上,醒目的标语写着“山姆致力为会员服务,为菁英生活提供高品质商品”;
在普通超市摆放打折酱油的区域,山姆就随便摆着上万块的酒和美容仪;
再配上光鲜时尚的装潢,和260元甚至680元一年的会员费,这一切都让里面的顾客产生一种自豪感:“我逛的不是一般的超市,我不是普通人。”
不少山姆会员,也不自觉地分起了三六九等。有会员就说,你居然在山姆买瑞士卷和麻薯,一看就是土鳖看了小红书过来打卡的。
真正的山姆会员买什么?买冷冻的进口牛肉,不仅贵,而且能识别牛肉上雪花花纹的优劣,这才是有钱又懂生活的中产阶级。
至此,山姆已经脱离了超市本身的购物功能,演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一种彰显自己地位的工具。
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
“消费品的意义,不是给定的功能或用途,而取决于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联系和差异关系。”
这就是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一个标志,你的性格和兴趣爱好,你的理想和追求,你的喜怒哀乐,压根就不能说明你是谁。
只有你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你住的房子用的衣服,你周末消磨时间的去处,才能说明你是谁。
《百万英镑》剧照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但消费主义总能通过你的消费品的不同,把每一个人划分出的等级。
而山姆超市,凭着260元的会员费,凭着每次动辄千元的消费额,让入场购物的会员,自动拥有了高人一等的感受。
《百万英镑》剧照
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能来山姆,那你就是中产阶级,你有着中产阶级的体面和品味。
人的身份,就靠着山姆超市,盖上了一个标签。
#03
-
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前往山姆打卡。
他们或许没有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但他们也希望通过在山姆购物,让自己获得中产阶级的自我认同感。
不想花260元办会员卡,就有商家愿意5元一次带你进场,或者给你出租会员卡,还会贴心地提醒你“多去男工作人员的通道付款,他们一般看会员卡看得不怎么仔细”。
如果被工作人员发现,年轻人们迎来的往往是社死和尴尬,但他们也不好意思就此离开,而是会咬咬牙买一张会员卡,哪怕自己以后很可能再也不会来。
有一位网友说出了大部分年轻人的心声:
“当你被山姆拒绝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不是被一家超市拒绝了,而是被人从一群更有品质的消费群体里剔除了。”
说白了,年轻人与其是在追捧山姆,倒不如是在追捧一种体面光鲜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离他们非常遥远。
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一代的迷茫和焦虑。
知乎心理学优秀作者@ Cairo 曾说过一个观点,获得了2.1万点赞。他说:
“由于中国教育体系中对成功、幸福、梦想等关键话题的失语,这些关键词的定义就被拱手送给了网红、微商和购物导流网站;你的消费水平,就与你的个人成功、自我认同和人生幸福,划上了等号。”
30年前,能去肯德基麦当劳的人,被称为上流,不少人甚至会在肯德基麦当劳结婚。
30年后的现在,肯德基麦当劳已经不再是“上流”的标志了,又有一个山姆成为了“中产”的代名词,让你产生一种幻觉,只要能去山姆消费,那你就是有品味。
时间匆匆流逝,被拿来作为“上流”的参照物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商家们永远能打造出一个被大家视为“上流”的符号。
《百万英镑》剧照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不需要“变成”中产阶级也能幸福,他们也压根不是中产阶级。
就像网上流传的“中产破产三件套”,如果孩子读国际学校,老婆不工作,老公一旦被裁员,整个家庭都会万劫不复。
没有个人资产,没有多少抗风险能力,中产阶级其实只是一个光鲜亮丽的伪概念,只要时代的风一吹,看似美好的生活就会散了。
人类学家魏斯在《我们从未中产过》一书中就说:
“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
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更生’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
归根结底,山姆也只是一个超市,没有高贵好坏之分,只有适合还是不适合。
* 部分参考资料:
[1] 《消费社会》;[法] 让·鲍德里亚
[2] 《格调:社会等级和生活品味》;[美] 保罗·福塞尔;
[3] 《山姆,怎么就黄了?》;【互联网品牌官】;
[4] 《有多少年轻人在山姆会员店装中产》;【三联生活实验室】
 -END-
撰稿:唐一
主编:宋函
图片来源:《百万英镑》《破产姐妹》
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