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人们。
52岁的肖朝虎,平头,清瘦,平日喜欢年轻人喊他虎哥。
他已定居北京多年,是一家传媒公司高层,去年开始,同事发现他一反常态,常关着办公室的门,变成“神秘的男人”。
年过五旬的虎哥决定考研,有别于年轻人考研的焦虑、内卷和野望,他更在意成就与价值。
他老家在贵州,黔北门户,满目丘陵,盛产茶叶。他读研想学茶叶加工,退休做一点实事。
此前,他同龄朋友的高中同学,跨专业读了书法研究生,每天田野调查,揣摩碑帖,惬意自在。他听后心动,盘算了下,人生按80多岁为寿,他还有30年可规划。
新的命运旅途在中年铺开。他重新坐到书桌前,开始复习考研。
他的公司平日服务外企,他英语并未扔下,做模拟题成绩不错,难的是政治和农学专业课。
他每天早起复习,地铁上也站着刷题,夜晚在台灯下熬夜。
资料浩如烟海,千头万绪,筹备之际,他想起平日工作用到的AI。
他对AI并不陌生。30多年前,他走出大山,坐46小时硬座孤身来京读大学,是该校计算机专业第一届学生。
他摸到的第一台电脑,像笨重手提箱,没有硬盘,只有软盘,并无网络。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人工智能,但无实际应用。
毕业后,他读研经济学,做过记者,又做到企业高管。
互联网弄潮儿终究万里挑一,更多人远望风口、然而各奔前程,时代一日千里,无从惆怅。
52岁这年,他再度出发,备考研究生,为了得到更专业的内容,他先用百度搜索,然后开了文心大模型4.0会员,尝试用最新版AI答题。
文心答题后,他开始调教,比如“把以下内容再给我精简一下”,简答题限定200字内,论述题限定500字以内,就这样把历年真题库过了一遍。
第二轮,他要求AI将答案提炼为助记词,“我年纪大了,最大问题就是记忆力减退”。虎哥要求AI每次给出三个助记词方案,他综合成自己的要点记忆方案。
后期,他研习茶叶生物化学,想回顾高中化学知识,但早已忘光,“我就跟AI说,你给我制定一个一小时的课程计划,来快速复习高化学。”
AI给他列提纲,告诉他分时段复习内容,他挑选之后,就有了份快速指引,“效率是几十倍,甚至百倍提高”。
AI增加他备考底气,台灯下的夜晚迅疾如风。
他用AI当英语作文老师,当提炼要点助手,当专业课导师,以及当了解时事的新闻助理。
互联网上,备考的人们问文心一言,熟稔提问:
11月8日,旅居美国的大熊猫美香一家启程回国。你是我的新闻助理,现在帮我总结一下事件脉络,分析事件意义。要综合多方报道。
答案流淌而出,那个曾经遥远的人工智能,已然到来。
去年12月,虎哥走入考场。同事以为他玩玩而已,师姐建议他不如想办法去申请做访问学者。
巧合的是,他报考京外高校,在北京的考场设在了他的母校,进考场后,看监考老师面熟,竟是他30多年前的教学老师,退休后返聘监考。
坐在阔别30余年的教室,虎哥知道,他身处的故事是全新的。
2月26日,考研分数公布,虎哥考了398分,办公室一片惊呼。
备考时,他提前咨询过所报专业导师。他给导师发成绩,导师回他“你也考得太高了吧”。
自此后,不断有人问他考研心得,虎哥说全靠AI,“没有AI感觉自己考不上,记不住东西,时间也不够”。
虎哥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他几个同龄朋友跃跃欲试考研,他公司里同事也在工作中更多使用AI。
虎哥同事说,过往公司服务新领域,需要大量搜索,效率偏低,现在提问AI,问一圈下来便可掌握要点,“晦涩的东西也能让我们快速理解”。
所有的改变都发生在一年之间。
一年前,AI还是发布会上的PPT,新闻里的风云儿,牵连着“文明”“革命”等词汇。一年后,我们正亲历被AI改造的烟火人间。
义乌老板用AI生成欧美模特图,说“新风已来”;大厂员工返乡做电商,搭建出AI试衣间。90后宝妈开设AI智习室,教培谢幕,换成AI学习机和智能灯辅导孩子们。
在杭州夜市,95后摊主在小摊前放上AI音箱,音箱前有纸板,上面用黑色马克笔写着:“不还价,有事问它!”
人潮涌动,音箱对答如流:
“这个电风扇多少钱?”
“35块哦,不讲价的。”
“能便宜点吗?”
“哎呀,都说了不讲价的,你怎么回事呀?”
“那你一天工资有多少?”
“哪来的工资呀?工资都交电费了呀!”
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AI创造的过程中。
襄阳铁路段95后员工,用百度飞桨开发车号识别系统,每年能省经费数十万。大学生用AI打造沙漠种树机器人,已可投入实战。
而在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领域,AI正发挥奇效。
中国有不到5%的听障人士,佩戴助听器能听到声音,然而不明其义,康复训练稀缺且昂贵。
技术极客知晓案例后,组成志愿团队,借助文心大模型,研发出“声桥AI”,助力听障人士纠音。这是很难商业化的项目,但传递着科技的温柔心声。
与之相似,大学生用AI研发“绘世界”,助力自闭症儿童绘画治疗;教授推出AI树洞机器人,拯救轻生者,五年内已进行六千次干预。
越来越多人用AI改变生活。新闻里,刘慈欣的预言被反复提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在于从点到面,让它服务于全人类。
虎哥说,“目前已进入一个人人都可用AI的时代”。经受洗礼,就会激活出新的可能
30多年前,虎哥从没有电视的山村第一次来北京时,震惊于楼下成片停放的自行车,“这些都是用来卖的么?”那是他第一次直面时代浪潮的冲击。
30多年后,相似的冲击再次到来,去年3月,体验AI后,他在视频号里说: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但有可能取代你。
他的判断基于AI展现的超强能力和进化速度,亲历AI急速生长的一年后,所有人对进化都有更直观感受。
2023年年初,AI还只是聊天机器人,不会联网,画人常画六指,网上流行段子说,“永远不要问女人的年龄或一个 AI 模型为什么要把手藏起来。”
然而数月后,AI便有了众多插件,年底AI人像已真伪难辨。
今年3月,全球首部由AI生成的电影《终结者2翻拍版》首映。主创说“AI赋予了每一个人创作自己的史诗级故事的能力”。
变化密集发生后,人们已无从预知AI前进速度。有人翻出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名言:
“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
在国内,AI进化同样飞速,文心一言的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截至去年年底,飞桨平台上的开发者已达1070万。
无数普通人在文心一言上体验了AI。他们生成了超37亿字文本、3亿行代码、4亿字专业合同,以及500万次的旅行计划。
文心大模型到了4.0不仅知道了猎人枪响,鸟会惊飞,那些专门用来调侃AI的“中文十级难题”也能从容作答,AI进化速度远超人类想象。
虎哥说,他算行动派,别人调侃观望AI时,他已决定扑上去使用,“时间差最重要,大家都会用后,时间差就没了”。
考研只是开始,虎哥说信奉终身学习,“时代快速变化,我要走在变革的前面”。
52岁的虎哥坚持跑了十年马拉松,备考时也未停跑步。跑步时,周遭一切都在变化,但也会足下生风。
奔跑的人,喜欢风中追风。
摩登时刻:
惘然无用,放足奔跑
「后台回复」
倪匡  |  武侠  | 金庸
留言区精彩评论选取3名
送66评论红包
添加微信wangpeng201611
与作者一对一交流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并星标」
更容易收到推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