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周有天儿子回来和我说,学校里老师给他们做了心理调查问卷,看看他们有没有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等。
结果有近半数的同学有问题,这当中有一些平时看似大大咧咧,外向开朗;有不少成绩都很出色。
妈呀,才4年级的娃呀,听得我脊背都发凉了!
突然就想起之前我的小伙伴Cherry妈也提起过,从没想过她以前活泼外向的女儿,最近也是查出来有“轻度焦虑”
我问Cherry妈她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孩子有啥异样,她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不愿意跟我说话,问啥都不肯说,只说压力大。
母女之间无话可谈,这也是让cherry妈最焦虑、也是最无力的地方。
做爸妈的,就怕孩子不和自己交谈。没有交谈的关系就会像一潭死水,彼此把话留在心里的同时,压力、情绪也都会层层堆叠在心里。
02
小龄的孩子不会和爸妈交谈,主要原因是缺乏语言组织能力、无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绪,但大龄的孩子选择“不聊”,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觉得父母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
他们并不是没有话,而是话还没出口,内心就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说出来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平白无故招来一顿数落!”
孩子和爸妈无话可说的背后,是被掩埋起来的倾诉欲,和不敢暴露的对被“无条件爱”的渴望。
所以最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爆火的“电子爸妈”,我就特别有感触。
“电子爸妈”就是以“父母视角”拍摄短视频或发布图文笔记的博主,很多类似的博主都受到全网热捧。
他们会在视频中字里行间释放父母温柔舒适的关心与理解:
“女儿女儿,今天没受委屈吧,累不累啊?”
“儿子儿子,今天朋友圈发的都是啥嘛,把爸爸妈妈都看难过了,你已经非常优秀啦!”
……
这些现实中难得的问候与关心让全网100多万年轻人找到了梦想中的和爸妈聊天的方式。于是他们挤满了“电子爸妈”的评论区喊爸妈,像小孩一样跟他们分享烦心事,或发张自拍寻求安慰,或者过生日要祝福……
极少在亲生父母那里得到关注、认可、鼓励和信任,甚至被言语和肢体暴力对待,在“电子爸妈”这里他们却可以做一场美梦。
所以虽说“电子爸妈”是眼下盛行的网络文化,但其实它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让我们当爸妈的了解到——如今的孩子们最希望从爸妈那里“得到什么”、“听到什么样的话”。
03
电子父母”有多火,流着泪长大的孩子就有何其
现在某平台上最火的“电子爸妈”账号是“和女儿分享日常”的一对中年老夫妻。
他们已经50多岁了,夫妇两人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婚庆店,因一条捧着漂亮的蛋糕和小玩具给孩子过生日的视频走红,阴差阳错的就收获了一大票“电子孩子”。
爸爸老潘录制短视频的想法也挺朴素,“网友们说,想得到一份爱,我也不知道爱是什么样子,那就还原一下我带女儿的场景吧”。

于是,他们就推着购物车逛超市,看见孩子喜欢的儿童零食,果冻、爽歪歪、AD钙奶……一顿豪气的买买买,怼脸拍的摄像头就像孩子看着爸妈的视角,正好可以看到他们脸上那种对孩子的宠溺的表情。
除了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比如,两口子看完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妈妈会红着眼跟“电子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心里话:“宝贝,喜欢很久的东西是可以攒钱买回来的,你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对花钱有愧疚感,你对得起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又比如,假装看见女儿嘟着嘴回家,爸妈赶紧围过去问怎么不开心了,女儿还在自己生闷气两人也不强迫,说:“不想说就不说”,全程陪笑又陪伴,给足了空间和温暖。
还很懂得提供情绪价值。
在镜头前向孩子们展示舞蹈,两个膀大腰圆的人跟着音乐蹦蹦跳跳。不是不知道自己动作笨拙,只是他们更知道,没有啥比轻松愉快、欢乐无穷、没有架子的父母更让孩子开心。
他们甚至会做很多现实爸妈的“嘴替”,主动跟孩子们道歉:“逼你们考公考研考编,爸爸妈妈给了你很大的压力,宝贝,实在抱歉啦!爸爸妈妈没有很大的本事,能护你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总想着你能安稳点,再安稳点。”
“可是看到你疲惫不堪的眼睛和一直被压抑的兴趣爱好,爸爸妈妈想或许是真的错了。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去考公考研,谁去做出好吃的小蛋糕?谁又去当闪亮的大明星?孩子,放松点,世界是大胆者的游乐场。”
这些真的把评论区的孩子们看破防了。他们形容自己像流浪猫看见家猫被宠溺,像阴沟里的老鼠窥见了别人家的幸福,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划开
了最后一根火柴...... 他们的内心被“电子爸妈”温暖和安慰着。


很多孩子也开始向“电子爸妈”吐槽原生家庭的不幸,他们常常从自己爸妈那里得到是讽刺、贬低、忽略甚至暴力。比如,爱cosplay的大学生被父母评价打扮的极丑,爱化妆的小姑娘被亲妈说成要去勾引谁,爱烘焙的小孩被父母怒砸食谱……
受伤的小心灵在追求爱好、表达自我的成长路上受到的伤害和委屈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疗愈,“电子爸妈”对他们不只是心灵慰藉,还让他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真正的爱。

扮演电子爸妈的博主还有很多,比如@小琳妈妈 就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厨艺和温柔的声音,同样深受孩子们喜爱。
她总是以“孩子,妈妈教你做……”开头,教孩子们学做家常菜,比如怎么煮出溏心蛋,怎么做西红柿鸡蛋面,还会教很多生活小技巧,比如怎么切不同形状的菜还不会伤到手,手把手帮孩子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们也会网络求助妈妈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小麻烦。“电子妈妈”的生活实用性和情绪价值感都拉满了。
04
但是,“电子父母”再温暖,它们只能是这个世界里一道微光,无法真正治愈一个孩子。
孩子成长需要的能量,依然是需要由家庭来供给。
美国教育专家贝利卡·罗兰在《与孩子深度交谈》一书中总结过和孩子交流的三个原则,看起来似乎有些说教,但我却一直非常信奉。
首先,学会与孩子展开一场“有温度”的谈话,带着同情心,弄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通过提问而不是说教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要过早下个人的判断。
其次,交谈要让双方感受到尊重和信任,交谈时要全神贯注,对话要有来有往,还要留足双方思考和反应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要以孩子的感受、行为、需求驱动聊天展开,而不是父母的看法、思考来主导对话,肯定他们的感受的合理性,但也要在行为上予以引导。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真的非常考验我们的智慧和应变,他们的思维总是在变化,我们却不太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适应他们。所以每当儿子的行动让我有很强的“不可控”感时,我就会拿出这三条原则来重新梳理一下思路,以免在原地抬杠。
我也会与时俱进地审视自己和儿子的交流方式,也退让出了很多空间。四五年前儿子超级爱粘着我,每天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想要和我分享;但现在他长大了,连作文本周记本都要死死捂着,不给我看,我就算不坦然,也得慢慢接受这种变化。
其实我一直觉得有部很古早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其中的爸爸夏东海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家庭中能为孩子提供能量的好家长。
他看似平和亲切、幽默风趣,会欣赏调皮捣蛋成绩不好的儿子们的优点,总是充当家庭的“灭火器”、“润滑剂”,背后是他的“懂人性”,深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爱。
而即便智慧不如夏爸爸,抖音上那些爆火“电子爸妈”们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过就是做好“和孩子好好聊天”这一件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