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言若曦
图片:摄图网
你有过“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时刻吗?
当公司传出月底裁员的消息时,你感到焦躁不安,一旦失去工作,现有的积蓄恐怕维持不了多久,想到房贷的压力,你焦虑到整夜失眠,心情烦躁,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
一个避不开的事实是: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被情绪左右。
情绪来时,任其肆虐,无法自控;情绪走后,又难免自责,后悔不已。
情绪就像身体的一部分,时刻存在着,它影响你的心理,左右你的行动,但其实你对它并不够了解。
加拿大心理学家米歇尔·拉里韦的新书《情绪的81张面孔》中,就解释了“你到底怎么了”这件事。
当你深入了解情绪,你将真正明白,自己该如何掌控情绪。
掌控了情绪,就是掌控了幸福的生活。
情绪如何分类
每一次情绪体验的经历,背后都有原因。
比如前面的例子,听到裁员的噩耗时,如果你买的彩票刚好中了大奖,那失业对你来说也许暂时没什么影响。但如果你没有积蓄又背着房贷,就会难以控制内心的焦虑,因为,安全感的平衡被打破了,此时出现的情绪,是对安全感的迫切需求。
就像视觉、听觉、触觉会带来不同的身体感受一样,情绪带给你不同的心理感受。
伤心时,是情感缺失;急躁时,是无能为力;而愤怒,则是需求没能得到满足……
于是你会觉得,这些“负面情绪”总是缠着你。
但在作者米歇尔看来,情绪不分正面还是负面,只是分类不同而已。
每个类别的情绪各有作用,提醒着你关注当下的状态。
聚会时,你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看到大家关切的眼神,你会非常感动
这就是最简单的单一情绪,是心理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你看到关系不错的同事升职了,尽管你知道他业绩突出、表现出色,但还是忍不住会嫉妒他。
这份嫉妒里藏着一丝愤怒,却不只是愤怒。
因为你也想要那些赞赏和奖励,却不愿意像他那样努力。真正让你生气的,是必须有足够的付出才能得到奖励。
所以,像嫉妒这样的复合情绪,就不太容易被识别出来。
如果说单一情绪和复合情绪我们还算熟悉,那反情绪伪情绪,了解的人可能不多。
比如,你花了好几个小时参与讨论,却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你会感到疲惫不堪。
和你关系最好的朋友背叛了你,把客户给你的订单抢走了。
你常常觉得“疲倦”是身体的反应,实际上,它是一种“反情绪”,是调动了身体的能量,不让情绪跑出来。
“背叛”根本就不是情绪,只是证明你以前的信任错付了,真相破坏了你们之间的忠诚度。
这些看起来长得都很像情绪,却都是伪情绪,它们把情绪和眼前的处境混淆在一起,让你误以为它就是情绪。
由此可见,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作用不同。
大多数时候,你很难分辨和察觉情绪,是因为总有办法与它和平共处。
但当情绪给生活造成困扰的时候,你需要认清它们,掌控它们。
情绪从哪里来
作者米歇尔指出:情绪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完整的形成过程。
前段时间,一段父子两人在自助餐厅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桌子上已经摆满了菜肴,可儿子看到服务员端上螃蟹,赶紧跑过去又拿了两只。
老爸温和地提醒了孩子好几次:“拿这么多能吃完吗?别浪费了。”
不一会儿,爸爸起身去倒水,10岁左右的小男孩趁机把好几盘菜统统倒进了桌子底下的垃圾桶里。
当老爸回到座位时,发现盘子空了不少,大概能猜到儿子都干了些什么,他的脸色明显阴了下来。
但小男孩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爸爸忍不住问了一句:“菜呢?”
“我都吃了。”儿子撒谎道。
爸爸一言不发,或许是在想办法,或许是在等着儿子主动交待,但很显然,他不准备就这么算了。
你可能会猜,老爸要么长篇大论地一通教育,要么就是来一顿暴揍。
但都没有。他只说了一句话:“把垃圾桶拿过来。”儿子立刻就慌了。
爸爸二话不说,端起垃圾桶,看到儿子刚刚倒掉的龙虾,拿起来就吃。
儿子瞬间惊呆了。
他几次哭着去阻拦,但爸爸推开了他的手,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一眼。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从哭诉,到道歉,到认错:“我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
这位父亲全程没有说教,更没有发泄情绪。他处理这件事的过程,就是情绪形成的完整过程。
儿子没完没了地取餐,爸爸的情绪开始“显露”出来。猜到食物被倒掉,爸爸没有发火,“沉浸”在情绪里。看到儿子撒谎,他的情绪在慢慢“发展”。而面对儿子的若无其事,他在“洞察”自己的感受。最后,他用“行动”给儿子上了一课。
或许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很难做到让情绪顺其自然地发展,任何一种不好的感受,都可能下意识中断情绪的过程。
一旦情绪受阻,负面影响会成倍增加。
情绪不会自动消失,就算我们从意识中抹掉它,它也会一直发挥作用,甚至通过“反情绪”继续存在。
就像视频里的老爸,如果他选择破口大骂,或是动手就打,发泄的同时,也就终止了情绪的过程,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只不过变成了“反情绪”而已。
所以,与其刻意逃避,不如坦然面对,让情绪自然发展,积极地适应、行动、改变。
该如何控制情绪呢?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说过:“情绪不是你。幸福还是快乐,忧郁或者焦虑,都无法困住你,只不过是披了件情绪的外衣。”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应对情绪的高手。
生活中,一旦你想要的没能得到,“愤怒”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陷入难堪的境地你会愤怒;遭遇不公的待遇你会生气、嫉妒、失望、怨恨;收益不及预期,你很容易暴跳如雷。
其实,愤怒的表现,本身是健康的。而你面对愤怒的方式,却可能会带来麻烦。
当老板没有按照约定给你涨薪时,求而不得让你愤怒不已。
他说话不算话,是你不满的根源。但当你知道结果以后,问题的重点就不再是加不加薪了,而是他有没有尊重你
然而,不必一味地纠结,你可以试着采取行动
主动找老板沟通,了解不能兑现承诺的原因。如果他坚持避而不答,那你可以着手准备,给自己换个工作。
很显然,直接表达当下的感受,才是理性的解决方案,好过一直耗下去,一再降低自尊,也换不来你想要的。
与“愤怒”不同,“焦虑”是一种“反情绪”。
很多时候,进入一个空间,闻到一种气味,听到一种声音,都有可能引发你的心理焦虑
你以为焦虑也是情绪,但它不是,它只是“症状”。
每到周一早上醒来时,胃里就会有强烈的烧灼感,一想到工作,你的焦虑也随之加重。
那是因为你害怕面对,才会从心里“抗拒”,而它藏在症状背后,不容易被察觉,你总是“莫名其妙”就焦虑了。
其实,只要看清这一点,缓解焦虑也不是难事。
不妨试试书里的妙招:试着追问自己,你的内心在回避什么?
下一个周一的早上,你不必立刻起床,花几分钟做做深呼吸,把不愉快的想法,在脑子里完全摊开:微薄的工资,无聊的工作,从早到晚在赶时间,不知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熬出头……不妨任由思绪蔓延。
随着深呼吸,你会渐渐平静。尽管你知道,事情不会马上就能解决,但至少你此刻可以在问题面前松弛下来。是的,沮丧气馁都还在,但你能感觉到,焦虑慢慢消失了。
米歇尔说:“没有人能保证焦虑不再出现,但当我们直接面对当下的经历,以开放的态度处理感受所传递的信息,这就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写在最后
情绪,是毒药,更是解药。
忽略它,可能会扰乱你的心理健康,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但认识它、感受它、用好它,能帮你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情绪的81张面孔》一书集结了心理学家米歇尔·拉里韦25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通过这本书,她将带你了解情绪的种类,感受情绪的过程,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营造你的内心,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