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兴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一)
曾经,在我还是个小医生时,在门诊遇见一个患者,一见到我就说:“我就是大老远奔你来的!
当我解释清楚他的病情后,他非常满意:“果然奔你来是对的,一下子我们就放心了,感谢你啊王主任。
他出去之后,不一会儿,门诊的另一个角落又叫号了,这次是专家门诊,还是这个人的声音,从诊室的帘子那一端传来:“金大夫啊,我就是大老远奔您来的,您可得给我们好好看看……”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医生除了渊博的知识和稀疏的发量之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很少,像一个投进去问题,就会产生一句话答案的机器。但实际上,从医生的视角,很多事只是看透而不说透。
医生其实完全理解病人的想法,生命珍贵,当然希望多看几个医生给自己的决定加几重保险——当两三个医生都让我手术的时候,我才觉得这病确实该手术了。
上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但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人之常情。
(二)
在这个反复寻医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遭遇一个相似的问题:两个医生说的不一样,我该听谁的?
我认为,这种问题通常发生于三种场景。
第一, 你的病很复杂,医生水平有差异。
中国的医疗资源是顶尖的,但分布是不均衡的,发达省市的医疗水平和落后乡镇之间差距极大。例如在癌症治疗领域,超一线城市的医生长期与国外同行交流,可以贯彻世界第一梯队的治疗理念,然而在地方城市的医院,许多治疗理念还停留在十年前。
这种差距,有时候是双向的。比如,遇上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一线城市医生对于寄生虫病等疾病的辨认可能还不如地方医院。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使在一个科室内部,也有各个小的专业方向。因此即使同样是普外科医生,有些医生的专长是胃肠,有些是乳腺,在治疗进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医生们给出的方案往往是不同的。
第二, 医生水平都没问题,但各有自己的倾向性。
医生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倾向性。假设一种疾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也可以选择手术。那么一个新晋升的医生,可能会更积极地选择手术,而一个准备退休的医生可能会倾向于让你观察。
毋庸置疑的是,医生的决策一定都会在指南和共识的框架内进行。但在这个范围内,医生的决策也一定含有主观的考量。如果医生的选择与利益绑定,决策更会发生变化,这也是医疗反腐持续开展的原因之一。
第三,两个医生都没错,你的病本身就可治可不治。
在胸外科的门诊中,绝大多数的口舌都耗费在和病人解释的过程。肺结节是十分常见的,尽管肺结节有许多指南和共识供我们参考(例如8mm以下的结节观察,8mm以上的建议手术等等),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结节就属于有些医生认为该切,有些医生认为可以再等的状态。这个场景中,可能A方案和B方案都没有错,在这时你个人的想法和倾向往往更重要。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
所以作为一名患者,我们应该如何破局呢?
许多人最常做的,就是拿前一个医生的决策去问第二个医生对不对。这个做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医患关系略显紧张的今天,作为医生会立刻进入一种防御姿态。
我的病友群里,也有患者朋友会这样问我:“手术后医生让化疗,这样对不对呢?这个问题,作为医生我没法回答。我见过许多医生之间发生误会,就是因为这些患者的“传话”——“大夫,我问了X大夫,他说你说的不对。
我通常不会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发表意见,除非我认为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到目前从未发生过)。因为只有给你治疗过的医生是真的见过你,并且了解你的具体情况。而我作为一个外人,你只是抱着“随便问问”的心态问我,我自然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写答案,它一定是不全面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假设你还没有开始治疗,你可以选择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咨询,在咨询过程中你不需要用一个医生的话去套另一个医生,只要两个独立的答案即可。
在沟通过程中,医生的分析、表达、语气可能比决策本身更重要。如果两个答案不一致,你信任谁,你就选择谁,或者再找第三个医生——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第二诊疗意见。
假如你已经治疗过,你希望找别的医生来确认你的后续治疗方案是不是正确。那你首先不要让医生觉得自己处于风险之中,这个时候你能获得“真心话”的可能性最大。例如可以通过线下认真求教,不让医生留下痕迹等等。
当然,我还是建议你,除非你已经完全不信任你的医生,准备更换医生,那么一切治疗方案还是要以主管医生的话为主。退一万步讲,即使他水平有限,但他一定知道的信息最多,而且一定不会害你。
菠萝说
这个话题我经常被问到,王兴医生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可。除了他,我的另两位好朋友(一位医生,一位患者)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一并分享给大家。
顶尖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门诊时不时会遇到辗转多个医院,看了N个专家来就诊的患者。接触这类患者多了,你会发现这部分患者其实普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那个说出自己最想要答案的医生,而真正适合他们的诊疗建议反而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比如癌症患者内心深处不想化疗,他就会各处就诊,想找到一个松口说可以不化疗的医生。如果大部分医生都跟他说需要化疗,大概率他也不会说,只会在门诊跟医生说:某某医生说了也可以不化疗。
这种固执己见的患者,其实很难说服,依从性也相对更差。年轻时遇见我会觉得头疼,后来慢慢是无奈,到现在更多是遗憾,而最终我不得不选择放手。
因为门诊看诊时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这些不充裕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还有那么多充分信任我的患者期盼着可以与我做充分交流,我有什么理由不把交流时间留给这部分依从性更好的患者?
最后我想说,我鼓励患者清楚了解自己病情和治疗方案,但请不要带着对专业的质疑一味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请相信专业,相信您选择的医生,正向的互动,共抗疾病!
阿楚,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我觉得其实专家意见不一致,是专家意见和你自己的预期不一致导致的。

拿我来说,我一直在北京最有名的医院之一治疗,最开始我的主治大夫就劝我做异体移植,但是我不同意。后来我去咨询了北京医院、北大人民等几家医院的专家,包括我所在同一家医院别的大夫,他们也都认为风险太大。
专家之间的意见不一致,无非是主观认知不一样,只是看你自己喜欢哪一个立场而已。

就我自己而言,选择异体移植与否,其实无所谓对错,无非就是复发风险 vs 异体移植术的风险而已。如果一开始就认同了主治的建议,去做异体移植的话,也就不存在之后咨询其他专家意见这个事情了,就更不会有两个专家意见不一致这回事了。
祝大家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早日康复!
致敬生命!
_________
上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