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编者按
本文为作者应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DPS博士项目主任张宇伟老师之邀,为张捷《士气——情感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作序(点击蓝字阅读文章)
说实话,终于熬到能为别人的书写序的时候了。这跟一个人的年龄有关、经历有关,以及当下在社会上的位置有关。你若成了贪官,去踩缝纫机了,自然再不会有人请你写序了。你若是一个“败寇”,在市场经济中被逃杀了,自然也轮不到你来评判他人和指点文章了。应该这样说,当下但凡还能够时不时地被人邀请写序和推荐语的人就可以偷着乐了。
但是,这篇序写得有积极性。为什么呢?第一,它是我北京大学中文系师妹张捷女士所著的书。北大中文系挺怪的,明说着不培养作家,但偏偏出了刘震云和我这样的作家、诗人。第二,培养出来的老夫子居多。眼下,都在各个机构爬梳文字沉文学史,也自得其乐。当然了,也出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如今,都进化成了网红公知。你想想,中文系的人本身就功力深厚,引经据典,文史典故信手拈来。这要成了网红那一个个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大多是冲着社会热点去的,都是要表明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鉴定者。一个个都大师风范。第三,中文系一百余年来就没有说过要培养企业家,却偏偏出了几个人。拿我来说吧,是糊里糊涂下了海,半真半假地面对着不确定性。但没想到还出了一个气质高雅、专管人心的心理咨询师张捷师妹。这可了不得,起点就比我高多了。她是盛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情绪急救认证培训督导。说白了,做企业的都是她的客户,或者说病人,她管治心病。
当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真的患有流行的“传染病”,是什么病呢。有两种:一种是狂躁症;一种是高敏感度症。
记不得国际上哪一位心理学家说出了一个秘密:企业家们都是有病的人,都患有轻度狂躁症。这种病症的特点是:兴奋,情绪不稳定,每一个人都想打造自己的企业王国;好动,精力过胜,不停地不顾一切地创新创业。一次次失败,毅然死不悔改。真正抓到牢里去了,踩缝纫机了,这个病就真正治好了。或者说,干脆自我了断。跳楼、抹脖子、烧炭,也是一种治病成功的案例。
按着这样的论调,回首我创业的日日夜夜,确信我真的是一个心理有疾病的病人。从黑暗中走出来,老害怕灯突然被关掉;从洞穴中探出了头,总是恐惧再被一脚踢回到那万丈深渊中。好不容易挣到钱了,这可好,心理的病更重了。怕什么呢?怕被“打土豪、分田地”,再度一贫如洗。你想一想,你有这么多的担忧,你怎么能不得病呢。所以,你就拼命的,得像个蛤蟆一样地蹦跶,以不停创新创业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再加上,有张维迎老师的“毒害”,拼命地让你相信“企业家精神”,鼓励你无中生有,破坏性创新。你想想,这压力得多大啊。
过去的四十年,连哭带嚎,但是眼下的病更重。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我们有共识:那就是要改革、要开放、要国强民富。但到了当下,经济确实是发展了,但就像麦金泰尔的观点,道德也多元化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德判断,很难再统一了。所以,这个世界人都挣到钱了,但人的心都有病。
照“21世纪人类脸谱行动”计划,我这些年一直行走在不同的国家,亲自体会人类是在怎样退化。一方面是智力退化。现在我看到世界上是没有优秀的政治家,都是政客。他们的狂躁症更严重。多疑、狡诈,和现实脱离。企业家们也像我们那些公知教授开始跨界了。比如说那个有名的马斯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还公然抽大麻、骂总统、评判中国历史文明、指导人类的未来。今天骂以色列,明天到哭墙献花,这哥们儿,典型或者深度狂躁症。但是人家能成事,能把火箭放上去,能把电动汽车开起来。看来,第一条是存在的,那就是当下企业家的成功要看你有没有“病”。如果你没有患上狂躁症的病,你就拉倒吧,你只是个商人,一买一卖。人生也就这样了。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企业家的另一个病症,突出表现为心理上和情绪上的高敏感度。也就是说,太缺乏安全感了,具有深度的焦虑和不信任感。确实,做企业的人没有不经历背叛的,经营的团队没有不裂变的。这种裂变和企业家的高敏感度有很大关系。因为不信感,你就太在乎别人的一举一动和社会的风吹草动。我也是一个在不大不小的场子上混的人,经常遇到有些企业家在现场突然发脾气。比如,他抗议地说凭什么我的发言在谁谁之后。不管吨位大小,大家都是个爷。凭什么你先我后。所以,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杯酒、一篇文章都会刺激这些爷的神经,太敏感了。有的学者和退下来的官员,看到自己的演讲时间压缩、比别人时间短或排在别人之后,立刻会很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很敏感认为被忽视。当然了,在任何场合,企业家们演讲完很少坐下来听别人的。为什么呢,我是讲给别人听的,我凭什么坐下来听别人讲。我的段位很高。这种病症让企业家丧失了尊重他人的基本素质。反过来,在企业内部,这也是造成团队动荡、员工裂变的致命因素。你天天怀疑人,总觉得人们都要挖你的祖坟,别人对你有威胁。我说这个话的时候,其实我在说我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我们谁也不干净,谁也不是这个时代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有病了得治啊。怎么治?得回到价值观上来,回到辛庄课堂来,回到企业家精神的层面上。它真正讲的是企业家是什么,不是什么。按照维迎老师的话,企业家是创新的,无中生有的,影响人类进步的。拔高到这个程度,你就成了那个在黑暗中把心掏出来,为众人照亮引路的丹柯。多伟大!你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身份还狂躁吗?还对一切的事焦虑吗?
(辛庄课堂近日完成四期班招生,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昨天,维迎老师给我看了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他的新书设计的封面,在一个曲线的斜坡上有一粒圆圆的物体。我第一眼看到,就想到了西西弗斯神话,就想到了那个往山顶推石头的人。他的任务就是往山上推,这就是他的使命。看起来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为,全人类只有这么一个人又傻又蠢。但是,也就因为如此,也就有了人类意义上的象征。那就是说,总得有人推这石头,永不言败。这就说明人类是有希望的。这个推石头的人绝不会有狂躁症或者高敏度症。维迎老师说,这个物体实际是一粒鸡蛋,是哥伦布的鸡蛋。我明白,他是想讲述创新的角度和力量。但是,我宁可把它看成那粒西西弗斯的石头。
我们确实太需要张捷的这本书了。因为人的情感经济时代到来了。她的论点是: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企业家的行为方式都面临着全新的革命。人类和机器怎么分工呢?那就是说情感经济的特点是让人类回归本性、回归有情感的生物角色。那种理性的思维决策就交给机器吧。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观点,也是一种很讨巧的学术理论。这个理论有一个特点,它认为通过2023年7月的一个情感计算白皮书的发布,让人们来发现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脑与心理科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来为人类的智慧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慧、灵敏度、自然反应的计算的系统。现在,新观念、新术语层出不穷,但是这个观点我觉得有意思。
张捷认为“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纯理性的决策往往并非最优解,在做出决策时,情感的加入会获得更优解。情感的识别和表达,是理解和交流信息的必要部分,通过情感变量的输入帮助机器做出更加人性化的决策。人与机器的交互不再冰冷和程式化,而是拥有“温度”的贴心和共情,以突出人本理念、人性理念和人文关怀,这是智能机器从智商到情商迭代升级的目标。情感计算是一项让计算机具有情感能力的科学前沿,意味着AI已经发展到了日益逼近人类核心能力的攻坚阶段,情感计算也正在成为全球学术和工程热点”。
这个情感计算的工程如果能实现就太棒了。因为,维迎老师一直坚持认为:企业家的决策都不是理性的,因为需要想象力,需要无中生有。当一个人能理性地算出失败的概率时,他百分之九十九不会去创业,因为他很理性。所以,在这种从无到有的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十分重要。成功的就不用说了,那是扬眉吐气。但是,失败的就从轻度狂躁症和高敏感度症转向了抑郁症。
最近,心里很不舒服。有几个一同创业的企业家们,虽然我们不在一个赛道。但看到他们处于深度抑郁中,不愿意见人,也不愿意接电话。你就是求着他喝顿大酒也没用,因为他的情绪出问题了。他的情绪成本大大超过了情绪健康的价值。所以,不得不重视企业家的情感问题了。一个企业家,情绪成本过高时,他是无法提升一个团队士气的。如果能够控制住情绪。少一点狂躁症和“脸皮再厚一些”,对外界的反应再迟钝一些,那他的情绪可能更积极正面,那他的团队就会士气高涨。尤其一个时代面临大转型的时候,一切规则都在变的时候,业家的士气和企业团队的士气都容易一落千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该怎样保持健康的情绪和高昂的士气,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张捷师妹的《士气——情感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点治病的方略药引。要祝贺和感谢我的师妹张捷女士。同时,也要为北大国发院DPS博士项目主任张宇伟组织下的这些与企业家有关的时尚、前沿、具有学理性的问题探讨拍手叫好!
看来,我真是一个“病夫”,明明给人写个序,却跑偏到这里来了。弄不好,作者心里不舒服,出版社也觉得不伦不类。但是,没办法。谁叫张宇伟老师找上我呢?脱离体制这么多年,早就听着那些官话,八股文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宇伟老师还专门给我发来一些名人大咖的给别人做的序。都写的很好,但都是一个模子。我差一点建议,干脆叫作者找李彦宏的文心一言,直接AI生成一篇就可以了。你想,按张捷介绍的理论,人工智能负责思维,也就是说从所有的序言当中找出拍马屁,说好话的条理来,生成让人更加肉麻、恶心的赞语就可以了。但是,请想想,按照张捷介绍的理论,我可是个活生生的人啊!而且,我还有“病”。这说出来的话,就得是人话啊。人话是什么?有情绪、有情感,真情泄露。所以,我疼、我苦、我悲、我哀,都是那个人工智能的家伙是无法体会和代替的(点击蓝字阅读 张维迎:大数据代替不了企业家其实,每个写序的人都有本性的话想说。但都不得不装,换成八股文言。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的“疾病”特征是大家都在装。也就是说,人人都有“病”。思前想后,也向宇伟转达了此序可以不用的意见。
其实,通篇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精神”。因此,整个社会需要关注民营企业家的困境。多一点心疼,少一点责骂。在这个意义上,只能仰天长叹了。也只好拿张维迎老师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每一个人的幸福只能自己去判断,而不是别人替你判断。社会做的,只是防止你的自由侵害别人同等的自由,它是一个对等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一部分人天然优于另外一部分人。

《管理实践在中国》系列丛书
顾问委员会:宋志平、黄怒波、汪丁丁、宫玉振
编辑委员会:主任:宋志平;副主任:张宇伟、时静
  《管理实践在中国》系列丛书项目介绍:
  中国哲人王阳明将“知行合一”定义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定义为:指引着行动的、与考虑相联系的、关乎人的善恶的真态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认为:实践,是生命在经验世界(不是超验世界)里的活动,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本质差异在于后者恒定而前者恒变。在恒变的世界里,生命行为是怎样的并且应怎样才好?这是实践智慧的核心议题。

  我国拥有众多管理实践学者和企业家博士,他们既有实践根基又有理论基础,是中国本土管理实践的代表 。他们或构建极具实践价值的管理模型,或延展现有管理理论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或融合中西管理理论体系精髓并创造性地提出适用于中国企业管理的新思路。
  本着“世界管理实践中国化”和“讲好中国管理实践故事”的核心主张,我们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美国福坦莫大学合作的DPS金融管理博士项目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博士论文出发,经过深度遴选和市场化改造,将论文二次创作,并将这些生发于行业一线的管理实践成果和理论应用,形成独立的专著并汇集成“管理实践在中国”系列丛书。未来,我们会扩大遴选范围,从中国一流大学的管理博士项目中,精心挑选出优秀博士论文,进行二次创作和形成专著,分阶段出版。“管理实践在中国”系列丛书项目,我们计划连续做十年。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有助于总结和传播中国优秀企业的伟大管理实践,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实践体系,并助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迈向世界一流,与世界管理实践界对话,为世界管理实践贡献中国的“实践智慧”。
  使命:中国管理实践——让世界更美好。
  愿景:将中国管理博士思想与管理实践梳理成册,为世界提供中国管理实践智慧。
  价值观:长期主义、人文精神、实践智慧。为读者创幸福,为社会创价值,为人类促进步!
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
“辛庄课堂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