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第 8114 篇深度好文:8345 字 | 21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寒冬渐褪,暖阳初现,我们步入了应该生长的季节。
在过去几年,发生诸多载入史册的黑天鹅事件,让你我陷入消极痛苦的泥潭。
我们反抗,挣扎,叫喊着快滚开!但一切不随你我之意。
盛开的繁花,总是要扎根于满地污泥之中。不去在意污泥,生长是她唯一的使命。
3月11日,时年90岁的游本昌,这位“90后、济公、爷叔”,在人民日报视频号发表“献给春天,也献给你”演讲。
火爆全网,引人深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时代的大潮之中,多数人境遇都一样,随浪潮沉浮。
害怕无用,悲观无用,向前进,向上生长!足矣。
一、人生最有意思的,
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
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
很多人感到生活无聊,时时感到空虚,这是因为我们对于生活意义的定位错误或缺位。
做任何事情,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意义。
无论是工作、学习或是创业,多数人赋予它意义在于结果,往往是财富与权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无可厚非。
但过于重视,顿生功利之心,而人之欲无穷。
房子、更大的房子、车子、更贵的车子。
欲望像一座座山峰,登上了一座山,还有更险峻的峰。
人就容易易变为欲望的傀儡,结果的奴隶。而感空虚,幸福难寻。
恰逢你我身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破碎、多元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原本人们对于价值、意义的判断,被不断地冲击、破碎。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现代社会中弥漫的空虚、内卷和躺平现象,根源皆在于此——人们或迷失于自我价值的探寻,或困顿于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之中。
正如游本昌所说:
"人生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
你我要将意义赋予过程,而不是结果。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风是雨,结果好与坏都不重要,将做事的意义,赋予过程。
在过程中感到有所收获,正向激励之下,快乐幸福就会推着我们的走得更远。
二、遇一山,
过一山,处处有风景
人总有难关要过,没有谁总一帆风顺。
关关难过关关过,长路漫漫亦灿灿。等风来,等花开,就好。
幼时为食物烦恼,少年初成为学业发愁,步入社会为前途迷茫。
人生如四季,从春天步入夏日,炎热的气温,迫使我们脱去厚重的衣物。
我们会感叹,夏天的酷热难耐,不如春天的阳光和煦。
但四季的交替不随你我的意愿而变换,此时抱怨,通常会让我们忽略夏日的美好。
今年已经90岁的游本昌,在52岁时出演济公之前,默默无闻。
18岁进入文工团,出演大大小小的70个角色,但大多都是一些无名、无姓、无台词的“龙套角色”。
游本昌没有抱怨,反而享受其中。
遇一山,过一山,处处有风景。
正是无数次出演小角色的积累,造就了银幕经典“济公”,以及爆火出圈,把游本昌演艺生涯推向更高峰的“爷叔”。
倘若,此时的你正身处“谷底”,请不要放弃向上攀登。
在这一过程中,你依旧可以欣赏长在悬崖峭壁间的奇芳异草,闻到来自幽邃深谷的馥郁幽香。
最后,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来到了高峰,倘若没有,也会因为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而不至后悔。
三、照着月亮瞄准,
总比照着树梢瞄准,打得高
马斯克没有相信自己未来“能上天”,就不会有今天的SpaceX。
游本昌不想挑战类型不同的角色,不会有“济公,爷叔”。
你所相信的,决定了你的人生边界。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不敢“取法乎上”,本质上是不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那他就不会有行动的勇气。
敢于相信是成事的前提,相信了才能敢做,敢做才会有结果。
马云曾说:“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大多数人需要先看到实际的证据、或者其他人成功的事例,才会对某个想法、目标产生信心。
他们的信念和行动,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现实的证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圈子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倘若他看到事物都是负面的,他理所应当会认为世界就是消极的。
当他与外界互动时,就会自然地被那些与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吸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被困在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无法实现个人成长,也难以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倘若,一个人跳脱出固有的圈层带来的固化思维,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
有抓住机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文化名人马家辉,小时候被称为“衰仔”,干啥啥不行,霉运缠身。
周围的人开始嘲笑他,他也自认倒霉,之后以至于,他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
但是在无数个灰暗的日子里,他靠阅读排解寂寞,尤其爱读名人传记。
读得多了,他发现。
了不起的大人物难免走霉运,但他们从不自暴自弃,而是凭借自信与乐观,将坏事扭转成好事。
原来运气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相信什么,就能遇见什么。他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人家再叫他“衰仔”,他总是置之一笑,只是在坚持做自己的事。
此后,他一路顺风顺水,成为了著名作家、主持人。
一个人的运势或好或坏,皆由自己吸引而来。
人的正念,可以构建自己良性的磁场;而负面情绪和言行,也会让你身上的磁场变弱变差。
你只有改变自身的能量磁场,相信相信的力量,才会吸引到美好生活的一切。
正如游本昌所说:“照着月亮瞄准,总比照着树梢瞄准,打得高”。
敢于相信,定上等目标,敢于相信自己能达到,才有可能达到。
四、愿做向阳花,逐光而绽放
彭凯平曾说:
中国人民正经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阵痛,除了生理上的痛苦。对我们影响最深的是,心理上造成的伤害,这个伤害是千变万化、长久、深层的。
这种心理上的伤害,是将我们拖向泥潭,陷入自怨自艾负面情绪的罪魁祸首,让我们永远无法突破牢笼。
不如学习向阳花,根植于满地污泥,却从不低头看,永远朝向阳光,持续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该如何,持续成长,做朵“向阳花”?

1.给自己希望:不怕一无所有,就怕一无所求

“希望”这个要素大家听起来都很熟悉,但它的心理学定义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心理资本所定义的希望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个是意志努力,即你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付出努力来达成这个目标;
另一个是路径灵活,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你是否会灵活地采取其他策略,最终达成目标,让希望变成现实,而不是化为泡影。
心理学家曾经对上千名员工和经理人进行测验,发现那些希望水平较高的人,绩效较高,工作满意度更高,工作幸福感更高,集体凝聚力也更强。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感到无法搞定就退缩,就放弃追求,其实就是缺少希望的表现,也就是对实现结果或达成目标不抱希望。
比如,有些销售人员始终无法搞定一个客户,或者工作多年也得不到晋升,或者发现同事不愿意合作甚至给自己拆台,或者发现公司项目进入关键时刻时核心人员却离职了……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就很容易放弃希望,陷入绝望。
不怕一无所有,就怕一无所求。
值得注意的是,希望可以是梦想,但不能是幻想。
希望是基于可实现的目标,幻想则是毫无依据的空想,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幻想的最大危机在于,人们在费尽心力而一无所获的时候,才理解幻想的欺骗性,因而也会陷入绝望。
无论缺什么,也不要缺梦想;无论有什么,也不要有幻想。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希望水平呢?

a.设定目标

在每一个特定的生活阶段,为自己寻找或树立一个令人振奋的或者觉得活着有意义、有价值、可达成的目标。
这个目标一定要合理,不能遥不可及,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你觉得值得为之付出。
更重要的是,这个目标一定要有灵活性,允许失败,但又要让人相信:
只要努力,最终总能达成。
比如登山,只要你努力尝试,总能登顶,但不是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也不是每一条路都能走得通。你需要努力尝试,更需要灵活调整策略,一次失败了,就要为下一次的挑战做足准备。
这样的目标才会使你学会接受失败,但永不放弃追求。

b.不要回避

要提高希望水平,就要防止目标陷阱。
所谓目标陷阱,是指这个目标的设定是未来回避出现的某种结果,如“不要跌倒”“不要失误”等,这些都不叫目标。
目标是指你可以通过若干次失败换取最后的成功。
比如,可以把“不要跌倒”替换为“要学会走路,不管跌倒多少次”;把“不要失误”替换为“要击中靶心,不论失误多少次”。
这时失败就有了意义,也会成为成功必经的步骤。
牛顿说过,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他会告诉你:“跌倒时,爬起来。”这就是成功。
所以说,真正的目标不是回避什么,而是去接近什么、尝试什么、实现什么,去真正取得一些成果。
或者更通俗地说,目标是在眼前,而不是在身后。
只有正确地制定了目标,才能一直心怀希望。

c.借助仪式与习惯

在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达成过程中抱有希望,有时还是很困难的。
应对它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成自然、习惯成力量。
这样,习惯就可以减少意志力付出,减少不必要的反复决策。
习惯的另一个作用是避免人们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从而更容易地达成目标。

d.寻求资源和支持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果消耗了大量心理资源,又得不到补充,人会很容易陷入绝望。
因此,在消耗意志力的努力中,我们还要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新的资源,使自己获得支持,为自己及时补充心理能量,保持稳定的希望水平。
资源的补充可以来自个人的自我调整,如必要的休息、获取新知识等;
也可以来自社会关系,如同伴的支持、家庭的支持、上级的支持、偶像的支持、社会的支持等。
总之,寻求资源其实就是动员你的各种力量来支撑你的希望,让你的希望水平得到提高。
霍金有句名言:
“活着就有希望。”
事实的确如此。不论我们为什么活着,心中都要有希望。只有心中存有希望,我们才会不断地努力、不停歇地奋斗。

2.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信念与努力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某种行动,并通过行动达成目标的信念。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班杜拉发现,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就并非与能力直接相关,而是与他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相关。
只有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某种能力并发挥出这种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达成目标;
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本来行,最后也会变得不行。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不相信自己能行。
比如,大学生练习助跑跳远,女生一般能跳3米多,男生多数可以跳到4米多。
但是,如果换一个环境,想象自己正站在山崖旁,前面有一个3米多宽的断崖,下面是10米多的深沟,你还敢跳吗?恐怕大多数人是不敢再跳了。
为什么在平地上可以轻松跳过的距离,换到高空断崖上就不敢跳了呢?
因为害怕了,不相信自己能行,结果就真的不行了。
在一些常见的户外拓展活动中,有一个项目叫断桥跳跃——架设在空中的木桥中间断开1米多宽,要求人们单脚跳过去。
这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很多人都不敢跳过这个1米多宽的断桥,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心理效能感很弱,面对这样的情形会自己吓唬自己,并且越想越害怕,最终就退缩了。
我们都太小瞧自己了,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很大的潜能,这也导致我们面对困难时常常畏惧不前,缩手缩脚。
这时候,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就十分重要,它很可能会改写我们的人生,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有人生而英勇,但我们可以选择无畏。
人生就好比是在大海中航行,要相信自己能够驾驭风浪,否则,理想就会化为空想。
正如班杜拉说的:
“要相信自己,那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理想。”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平凡与伟大,而在于信念与努力。
既然自我效能感对于我们的成就与成功这么重要,那么要怎样提升自我效能感呢?
路桑斯提到了许多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重点推荐其中3种策略。

a.基于认知重构,树立信念

自我效能感是基于客观的自我评价建立合理的目标预期,并绘制达成目标的认知地图。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认知上做足功课。
比如,你要完成一项产品开发的任务,就要认真评估任务的难度如何、关键环节在哪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需要查询哪些信息、查阅哪些文献、请教哪些有经验的人士、与哪些潜在用户交流,还要准确地表述这款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一认知加工过程中,你思考过目标,象征性地表达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场景,继而明确自己要采取哪些行动,最终才能有步骤地达成目标。

b.逐渐熟练,获得成功

俗话说:“熟能生巧。”
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人的信心,让你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功,这也是提升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强化剂。
同时,信心也能提供更多的内驱力,提高成绩,由此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投入足够的时间不断练习,自然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另一方面,我们要相信让成功来得及时的策略,是把大目标按照时间顺序或不同类型化解为一系列小目标。

c.观察和模仿

有时候,我们直接尝试做一件事的成本会很高,但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就可以大大降低失误风险,避免挫败感影响自我效能。
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冠军苏翊鸣从小就特别崇拜那些滑雪名将,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偶像,还经常仔细研究、学习他们的比赛视频,模仿他们的滑雪方法,并要求自己向偶像看齐。
他相信这些偶像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这种想法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后来他在赛场上与这些偶像同台竞技时,也是无所畏惧,展现出了超人的绝技。
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执行以上3种策略,就能提升自我效能感,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再平凡的人生也都是绝版,不要活成别人的复制版。

3.用泪水浇筑的坚强,胜过钻石

纵观历史,许多被人铭记的成功人士都具备一种共同的心理品质——韧性。
他们一次又一次身处逆境,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徐梦桃就说:
“过去的20年,我只做对了一件事——因热爱而坚持,因梦想而坚定。”
正是这种韧性支撑着她熬过了漫长的艰辛岁月。
心理学上韧性的定义是:从逆境、矛盾、失败,甚至积极事件、进步和更多的责任中恢复的能力。
所谓恢复,不仅是回到原来的状态,还是通过不断适应,超越以往,获得更大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逆境就是成功的跳板,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成长。
我们也可以把韧性理解为弹簧的弹性。根据力学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越大的力量施加给弹簧,弹簧的弹性就越强。
人也是如此,人一旦有策略地适应了一个又一个逆境,也会得到锻炼,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变得越来越强大。
当然,我们是不喜欢逆境的,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但是,“玉不琢,不成器”,被逆境敲打锤炼是我们成长之路上必须经历的环节,逆境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成就所必需经历的考验。
而能够经受得住这种考验的品质之一,就是韧性。
那些有韧性的人,尤其是运动员、军事指挥员、研发人员等,他们会接受“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样的现实,认为失败是难免的,是成功的“孪生兄弟”,甚至是成功的一部分。
当然,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失败次数,他们也会更加努力,信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至理名言。
同时,有韧性的人也很理解痛苦,擅长“化悲痛为力量”,将痛苦转化为一种向上的动力,让自己更坚强、更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更善于在失败和痛苦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好、更迅速地恢复过来,甚至超越过去,得到成长。
用泪水浇筑的坚强胜过钻石。
无论在学业中还是在工作中,无论在体育竞赛中还是在科技攻关中,人们都需要韧性这种品质。
关于如何提升韧性,我给大家提供3种策略。

a.增加投入

心理学家安·马斯滕(AnnMasten)认为,任何可能带来积极结果的行为都值得投入,同时也应该投入。
它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社会资源的投入和心理资源的投入。
我们可以用弹簧床垫策略来理解韧性的投入策略。
曾经有一个弹簧床垫厂家推出了一款非常结实的床垫,床垫即使被大象踩过,也依然结实,而另一个厂家让压力机压过自家生产的床垫,床垫同样完好无损。
为什么这些床垫都有这么好的韧性呢?因为床垫中装有足够多的弹簧,而每一个弹簧都足够强韧有力。
这也说明,想要提升自己的韧性,就要像弹簧床垫那样,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

b.管理风险

正确对待风险的策略不是回避风险,而是适当地经受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工作预览、挂职锻炼、内部创业或者做经理助理等方式,让自己尝试各种风险,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让自己在各种压力条件下得到充分的锻炼,由此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有韧性。

c.加强运动

在生活中,培养一两项运动爱好也能提升韧性。生活有时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能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甚至十分耕耘也看不到收获。
面对这样的现实,需要我们具有更强的韧性,而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切: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付出的汗水、泪水经常要比收获多得多。

4.没有只有赢的世界,只有不怕输的世界

在讲乐观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测试,请你回想一件自己过去成功的事情,再回想一件自己过去失败的事情,然后检查一下自己是如何解释这两件事情的。
仔细回想整件事情的经过,找出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的?
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你都采取了哪些行动或措施?
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采取这些行动或措施?
你为这些行动或措施付出了多少努力?你的努力产生了什么效果?为什么有的有效,而有的无效?
你当时受到了哪些情境因素的影响,遇到了哪些支持或干扰?
你觉得在整件事情中,是你个人的努力更重要,还是情境的支持或干扰因素更重要?
你认为成功或失败是由你个人造成的,还是由情境造成的?
仔细写下以上事情的过程和你的分析,看看自己是如何解释事情的成功和失败的,由此就能判断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悲观的人。
乐观的人习惯于把好事往自己身上揽,而把不好的事看成由和自己无关的外界因素造成的,这有利于他们保持积极的、肯定的心态;
悲观的人则更像是拿不好的事来折磨自己,最后也很可能真的变成“倒霉蛋”。
举例来说,在工作中,一个项目成功了,乐观的人会认为这是用自己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换来的,因此他会为此感到自豪;
悲观的人会觉得这只是运气好而已,是各种资源发挥作用及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和自己关系不大,或者认为这次的成功只是偶然。
但是,如果一个项目失败了,乐观的人会认为这没什么特别的,自己可能对相关的规律认识不足,有些方面努力还不够,或者思考得还不够缜密,只要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就行了。
并且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他们反而对未来更有信心;
相反,悲观的人则觉得,没有比自己更倒霉的人了,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搞不定,自己胜任不了这样的工作,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人生就像一场又一场的噩梦……由此也变得自暴自弃。
乐观的人更渴望机会,但又不纠结于机会。
他们清楚,人生中有很多机会,有些机会自己可能会失去,但总有些机会自己会得到,而且有些机会比另一些更有意义。
不论有多少机会,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自己能否抓住重要的机会。
乐观的人通常会摈弃那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绝对观念,坦然地面对得与失。
他们知道,人不能太贪,不能想让所有机会都归属于自己,所以也能够从容面对过去的失误,积极地期待未来。
回首过去是一种感慨,拼在当下是一种姿态,赢得未来是一种气概。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更乐观呢?
美国心理学家科克·施奈德(KirkSchneider)提出了变得乐观的3种策略。

a.宽恕过去

宽恕过去不是说否认过去或推卸责任,而是积极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以有效的方式做到更有担当。

b.感谢现在

任何一个人能够走到今天都不容易。任何事物也都有正反两面,就像一张纸总有两面一样,我们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摒弃非黑即白、非胜即败的思想。
让自己在一个更广阔的情景中理解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一个夜晚不会因为没有月亮就变得更美好或更不美好,关键在于你如何解释。

c.抓住未来

乐观的人永远相信未来会更美好,也会扬长避短,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更好地把握未来。
其实对任何人来说,未来都是一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到底是什么,取决于每个人今天付出了多少努力。
没有只有赢的世界,只有不怕输的世界。
以上构成心理资本的4个要素通常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对个人而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心理健康,重建自信,提升生活质量,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对组织而言,它们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士气,同时促进员工心理健康,降低管理成本。
可以说,无论个人还是组织,要想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心理资本无疑都将成为其发挥无限潜能的源泉,也将决定其可以在社会上实现多少价值。
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
“如果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
五、写在最后
四季更替,生老病死。
万物都有周期,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暖春之中,亦无人永远身处隆冬之下,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周期。
可以说,我们正在回归常态。
在此形势之下,过度悲观毫无意义,只会拖累我们。
2024,请适度悲观,全力积极!祝你我2024年龙腾虎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