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761原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就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疾控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市场加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谈到机制的时候,倪虹部长说:要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也就是说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什么是“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而这又能否真正实现?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能做到么?
其实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这个提法并不算
“新”,2022年9月14日下午3时,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就提出来过这个说法。
所谓以人定房,就是根据城市净增人口来确定,只要人口在流入,那么相应的住房建设与供应就得增加,否则供小于求,会带动房价上涨。
而以房定地,是指的根据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需求,确定土地供应规模,特别是住宅用地的供应。
以房定钱,就是需要多少住房,就配套保障多少融资。
或许很多小伙伴会说,这三点这难道不是正常的么?难道中国的房地产这么多年发展不是这样么?
其实不是,中国的土地市场,众所周知一直是政府“垄断”的供应,要不然也不会有过去几十年土地财政的突飞猛进。

不过这个“垄断”有两重意思。
一个是中央对于“指标”的垄断,中央通过一系列指标,约束着地方的“扩张冲动”。
设定指标的理由很多,“耕地红线”想必小伙伴们都听到过。中央通过建设用地采取的控制,对每年度各地方建设用地面积设置最高限度,不得突破。而地方确因发展需要,用地不够的,需与外省调剂,报中央批准。
之前技术手段(监测)不发达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厂房,项目实际都建好了开工了,证件还没办下来。很多时候就卡在“指标”上了。
地方的“垄断”就更简单,就是“垄断”土地的供应。地方为了确保土地财政的可持续,地方政府倾向于把握土地供应的节奏,在地价和卖地收入中,保持平衡。
这种“双重垄断”模式固然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各级政府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资源,把握城市发展节奏。
但是问题也很多,比如人口流入特别多的地方,就是没有土地指标,耽误地区发展。又比如,一个地方其实人口在不断流失,但是为了土地财政,还是在不停的托底土地市场,不断的做新的城市规划,不断的卖地。
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据该中心此前发布的调查显示,这些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
想来这个数据,在后面房地产狂飙突进的17-18年,估计容纳50亿人的规划都能做出来。
而住建部这两年提的这个改革方向,“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种想法能实现么?
很难,当下,中国的各级政府,其实都习惯了在增量时期如何去发展。而在“减量”时期,如何去稳定,其实鲜有人研究。
中国已经进去了快速分化时期,特别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分化。可以预见,未来5年,中国80%的县区,大概都是会面临人口流失的,经济下降的。
但是,如何在“减量”时期对于干部进行“考核”,如何评价“减量”时期政府的绩效,现在都没有一个说法。
过去每个县区都是比自己“GDP”增长多少,大家都在比增量。未来会不会比,谁家人口流失的多,同时社会稳定?或者比老百姓生活依然幸福?
而如果考核方式不转变,那么地方的干部还是会陷入到惯性的“政绩冲动”,通过各种办法的“投资”去拉动当地发展,虽然很有可能投资投完了,地方上人也没有了……
所以,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能不能做到,可能关键在于许多地市,如何下好“减量发展”这盘棋了。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