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初,“妇女节”都会被重新拿出来讨论。
前些年是“不是妇女是女神”、“3.7女生节 3.8女王节”。近几年,随着女性群体的认知觉醒,话题也逐渐变成#今天不必称呼女神女王#、#妇女节,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
“妇女节”开始回归它真正的价值内核。
但当互联网上女性意识崛起得如火如荼之时,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女性拒绝被祝“妇女节快乐”,更有谈及“妇女”二字而色变者。
这种割裂感让我们不禁思考,“妇女”二字究竟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当女性在抵触“妇女”二字时,到底在抵触些什么? 
当“她”被误解
提到“妇女”二字,你最先能想到什么?
《说文解字》中道:“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释名·释亲属》中道:“妇,服也,服家事也。”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扫兴,颇有低人一等的意味在里面。但这确实是自古以来的定义,妇女即拿着扫把的女人,服侍家事的女人。也因此,很多人将“妇女字眼与家庭主妇,贤妻良母等刻板印象链接在一起。
而随着社会进步,女性不再是主内的家庭代名词。
近到我们身边的外卖员、快递员,远到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空间站里的航天员,无一处没有女性的存在。
女性,早已成为了生活的提供者和支持者。
图源:《妇女参政论者》
还有一种说法,妇女即中年。
虽然在司法解释中妇女泛指14岁以上的女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仍然潜意识将“妇女二字与衰老联系在一起。
衰老,又有何怖?
我对演员咏梅在一次公开活动时喊话印象非常深刻。她说:“能不能不要修掉我的皱纹,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
直面时间,才能俯视一切荒唐的偏见和歧视。年龄,也可以是从容生活的底气。
咏梅公开活动发言
还有一群人,无辜地陷入“女神节”“女王节”等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将妇女节变成了购物节。
正是如此多的刻板印象、偏见、营销,将“妇女二字诸多拆分,也将女性群体成功分化。
但事实上,“妇女”二字早已在百年前被重新定义。“妇女节”全称“国际劳动妇女节”,是联合国确定的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
它诞生的意义在于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纪念全世界女工为了争取和男性同工同酬、参政权、离婚权而进行的斗争。
妇女节,不是对买的撩拨,不是对美的追求,也不是对弱的保护。它想坚守的,是平等、独立、自我和勇气。
妇,不再是拿着扫把的女人,而是一个女人可以推倒一座大山。
正如央视著名播音员海霞在采访中所说。
“三八妇女节是属于所有女性的节日,女神是别人附加给你的色彩,远不如奋斗得来的女性平等的地位让我更自豪更自信。”
图源:中新社采访
当“她”被贫困
我们能够发现,即使百年已过,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的路上,仍然阻碍重重。
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女性的成长之路一直都在被社会时钟所规训——什么年纪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怕晚了一步,人生就满是遗憾。
女性对时间的感受也会更加复杂。
从少女时代月经初潮开始,女性的生命就清晰地以“月”为标记。
此后就是生育倒计时,因为卵子的数量是固定的,因为女性有黄金期,不论是否要生,都会一直被周围人提醒。
图源:微博
在育儿、家庭、工作中平衡各方,在一个个闹钟间辗转腾挪。
她们没有时间思考自我,寻找自我,直到最后失去自我。甚至很多人早已陷入“时间贫困”而不自知。
图源:《我的解放日志》
英国作家凯茜·霍姆斯在《时间贫困》一书的开头,就描写了自己曾经所处的困境。
“2013年的某个深夜,坐在从纽约回费城的火车上,我开始思考如何逃离眼下的生活:除了要兼顾好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我还不得不面对工作带来的持续高压,以及生活中没完没了的琐事。每天就那么点儿时间,根本无法应对这么多事,更别奢望能做好其中任何一件。”
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处于“时间贫困”的女性,正在越来越多。
一汽红旗联合凤凰网发布的公益短片《这一刻women绽放》,用女性第一视角捕捉了佳佳作为妻子、母亲、职场人兵荒马乱的一天。
早上,她要阻止儿子的胡闹,快速帮他洗漱,要帮老公在一片狼藉中找到车钥匙。而她自己,只能在等红灯的间隙涂个口红,保持职场人的精致。
上班时,她要随叫随到,时刻应对突发场面;下班后,她还要开线上会议,加班到深夜。
儿子在幼儿园有个头疼脑热,她更是一刻都不能耽搁。
繁忙的一天下来,她不禁在想:是否能在每天挤出一点时间,真正留给自己呢?
起初,她不敢。因为她在职场中听到了太多对于女性的偏见。
女同事经期请假被男同事吐槽一句“至于吗?”,已婚未育的女性面试者被区别对待“要不要留?”。
她只能更加努力地让自己不要陷入如此境地。
可工作的高压让她无法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致使孩子会通过装病来吸引她的注意,会通过大吵大闹让她陪玩。客厅中的喧闹更让她无法专注工作,脑子濒临崩溃。
偶尔停车的刹那,看着路边捧着花满脸笑意走过的女孩,她也不禁回想,似乎太久都没有给自己买一束花。但下一瞬,又要面对孩子、工作…
看不见的“时间贫困”,正在悄悄击垮她。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著名的《一间房间》演讲里提到,女性的独立需要一间房间。
此刻,佳佳不止想要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而且是一间可以上锁的房间。在那里她可以不必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谁的下属,她不必成为别人,只是做自己。
终于,在一天清晨,佳佳在她马不解鞍的闹钟里,加了一条:每天留出15分钟,成为自己。
当然,这支片子所表达的肯定不是真的争取15分钟的时间。
它更多的是在讲,在遇到问题、遇到焦虑时,换个思维来寻找答案,在繁杂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平衡自我、家人、工作等等,能够学会与自己自洽,与他人融合。
所以在短片的结尾,我们也能看到佳佳在“利用时间”上的态度改变。
她从与时间赛跑,变成了与时间共处,消解了时间对女性的苛刻,增加了人生的幸福感。比如,她带着儿子跳绳,养娃健身两不误;她在接儿子放学的路上,也能买一束花送给自己。
时间是公平的,但时间也可以被重塑。这一刻,她在时间中“绽放”。
当“她”被看见
女性,要先成为她自己。
事实上,红旗品牌拍摄这则短片是有原因的。
因为红旗一直在关注着女性群体,致力于帮助女性解放时间。可以是红灯间隙的那一抹口红,也可以是封闭空间里的宁静和放空。
红旗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够找到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平衡方式。
无论身处何地,“她”都是值得尊重与呵护的。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试图寻找自己的精神岛屿。
不止是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亦然。比如《热辣滚烫》,比如《芭比》。现实生活中也多有映照,比如56岁一个人开车出走的苏敏阿姨。
在我看来,红旗高追求的品牌传承,正如当代女性对自我的追寻,对生活中具体的热爱。
高品格的形象调性,也与当代中国新女性向上的力量同频。在汽车产品和服务层面,红旗品牌也一直致力于给予女性车主更多关爱。
“她力量”很美好,更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我们(Women),正在被看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