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寸灰
今天这篇还是关于媒体内幕的。
前些天,某煽情名媛写“南记者找不到工作,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耻辱”,惹得一堆人骂南记者活该。别骂了,别骂了,这破文章又不是南记者写的,估计他们也在心里骂这文章。
外媒前阵子出了一篇深度报道,回顾南周经营历史,分析其转型得失,比较实事求是。不说外媒名字了,怕被“端”。
报道的干货不少,能看出来南周记者有不少难处和别人家甚至冤家们是一样的。我大致提炼一下南周记者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第一,路径依赖,思想落后。
路径依赖,就是说过去纸媒活的太好了,最好时候一期卖八十万份。别人转战互联网,南周就拖拖拉拉不肯转型。
都已经2014年了,南周记者们还以在新媒体端首发文章为耻。总编鼓励给新媒体端写稿子,给的稿费不低,但资深记者都不愿意,只有即将离职或者新来的记者愿意。
“启蒙”大记者,梦想的是一纸风行、声震人间,新媒体是个什么东西?而且纸媒文章发新媒体端时候,记者经常不允许改标题,“原标题更好”。不像UC之类虽然low,但是没历史包袱啊,震惊体杠杠的。
这又涉及报社的权势结构问题。记者比较强势,往好处说是有民主氛围,记者治报而非单纯行政治报或者资本治报,往坏处说,就是记者民粹保守主义,天天说爱市场,但是真的市场来了,无所适从。
路径依赖的痛大家都有。环球最好时候一期能销售数百万,转战新媒体同样慢了,到今天最大的新媒体还是退休的老胡。
第二,机制僵化,技术无能。
我之前一直说,国企做互联网很难做好,向上负责的官僚结构怎么适应“小步快跑”的市场产品迭代规律呢?不顾受众怎么做?不敢擦边怎么做?不敢烧钱怎么做?不懂技术怎么做?
南周一度整出上百个微信公众号、上百个微博号。好处是扁平化探索,不好就是容易失控惹事。报道说到经济部门曾经做了个公众号叫“镜外势力”,这个号我有印象。报道说这名字太敏感了,领导打死不敢承认这个号。
最后党委布置了整改,“各媒体党委(编委会)严格控制两微账号数量,原则上只保留一级和二级账号,三级以下(包括三级)账号均实行关停措施。”
至于南周APP,缝缝补补,连开发说明文档都没有。一位骨干准备辞职去今日头条的时候,总编辑挽留他,不屑地对他说:“今日头条有钱就烧两年,没钱就完蛋了。”
去今日头条的南周人不少,你看还是南周人有门路,我想去今日头条就去不了。
第三,软文杀死报道,市场淘汰理想。
报道说其实2018年以后南周缓过劲来了,活得很滋润,为什么呢?放开手脚做软文,给政府做公关。
一开始还扭扭捏捏,“明明是跑经济线的记者,去给一家企业写软文,会不会有问题?”后来放开了,甚至广告都不叫广告了,改叫AD,改叫“专题”,甚至叫“地方观察”“焦点”“行业观察”等等,“与新闻有相同的格式和编辑风格,也会署上编辑和记者的名字。”
这软文软的,差点把领导都给忽悠了,领导不知道那是软文啊,等下当真了还做出指示咋办?于是南周把软文放到三版以后。但是在微信公众号,大胆把软文放头条。
一家槟榔企业投公益广告,一位环保版记者在群里抗议,说写了这么多科普稿件叫大家不要吃槟榔,结果还给槟榔做广告。但那是百万级别的广告啊,不比槟榔香么?
报道甚至说,软文其实常常和敲诈企业差不多。大约10年前,写下1999新年献词的某位才子主编就因为敲诈客户罪名被送进去了。
外人看了可能会觉得他们虚伪,但是这个难题是客观存在的,哪家媒体都会遇到。比如现在也有不少年轻媒体人宣称反资,可广告还得靠资本呀。我只是怀疑,是不是有的记者因为负罪感太深了,所以一边收软文费,一边叫嚷启蒙、叫嚷文明比以前更猛烈了……
报道承认,传统媒体所谓走向市场就是走向政府,为地方政府做公关、做政绩,政府成了最大的买单者。
有几段话把我看乐了,怎么为政府服务呢?媒体成立智库,成立舆情研究中心,帮政府出报告,出数据。对对对,现在都是这么玩的,人均智库,人均舆情研究中心,快和人均抑郁症差不多了。智库不是那个智库,媒体不是那个媒体,市场在自己寻找出路。
看得出来,一边拿政府订单拿到手软,一边心里还一万个不乐意。
“对南周而言,创报之初,编辑部希望用出色的报道赢得市场。监督的力量既来自所属集团组织内构筑的保护屏障、编辑部的民主氛围,更来自发行量带来的市场影响力。”
“当市场红利消失殆尽,也许南周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到老路上,试着重新成为宣传工具。”
我觉得这里还是有二元对立思路在作怪,觉得政府就只代表公权力,本应该是自己的监督对象。但是在中国,按照史正富《超常增长》或者兰小欢《置身事内》的说法,地方政府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市场主体。改变认知能力,才能理解真正在发生的有效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不过拿了政府订单的媒体,是不是把事办好了,那可不一定。报道说有地方政府出钱让南周帮忙打国际舆论战,问题是你打赢了么?
最后谈几点感想。
意见分子不必天天左啊右的,那都是意识形态和自我幻像,最后命运还都是一样的。关键还是看做事清醒不清醒,靠谱不靠谱。
每个爱大谈改革开放的人,要警惕自己其实是个行动中的保守派,还把自己的保守当做了进步,比如:“别人都不玩新能源车了,你国还年玩的下去?”
传闻南周记者以前人人包里装一本哈耶克,就像1970年代人人包里装一本红宝书那样。天天市场市场,真市场来了却手足无措,“我爱这市场,可是这市场爱我吗?”总是向往着一个乌托邦式的市场,在那里自己是世界之王。反倒是跌摸滚爬的自媒体更能适应真实市场。
文章最后介绍了一个教授的学生们,毕业后都不想去做报道,而想做舆论研究,有利于评上教职……这倒是当代的一个大问题,都在研究、审查、监督,就是干事的人少。
另外说南周记者都找不到工作是假的,有不少南周人转战新媒体非常出色,但那种认为所有南周记者都必须有好工作的想法,不过是一种保护主义想法。大家只是不喜欢这种双标尿性,和你谈理想谈价值的时候,你说要讲市场讲人性不要搞道德绑架。市场教你做人了,你又来讲道德讲价值观讲启蒙万岁。拧巴万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