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学者殷宝宁在大学读书时,经常听老师在课上提起林徽因。「我们上中国建筑史,老师一定会提到梁思成,然后就会提到林徽因,接着会再补一句,『其实大家都觉得林徽因的才华胜过梁思成。』」
可是,当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系时,宾大建筑系是拒绝招收女生的,理由是建筑系部分课程——比如用男性模特的人体写生课,以及需要去建筑工地的建筑施工课等——不适合女生。最终,林徽因只能进入宾大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她的成绩优异,和建筑系最优秀的学生比,毫不逊色。
▲ 林徽因大学毕业照。|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这段历史就此尘封。直到去年 10 月,宾夕法尼亚大学作出决定,将在今年,也就是林徽因诞辰 120 周年,入学宾大 100 周年之际,向林徽因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百年前的不公,终于得到纠正。
事实上,建筑史上如林徽因一般的故事并不少见。殷宝宁后来出版了《性别与设计:建筑与女性主义的邂逅》一书,讲述了现代主义建筑里的「女鬼」「太太」与「天后」的故事。她的分享,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你对建筑史的认知。
文末还有完整对谈音频,不要错过。
声动活泼
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到林徽因的故事时,您作为建筑系的女生,有没有开始反思建筑界习以为常的、以男性为主导的现象?
殷宝宁
我一开始只是单纯地从男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是,现在入学基本上没有了性别限制,是不是意味着后面的专业发展就平等了?这是没有讨论的。
我写《性别与设计》一书的初衷,就是想探讨这一问题,特别是放在一个专业领域里来看,世界真的有变得比较平等,或是对女性更友善吗?20 世纪 70 年代,艺术史上出现了「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讨论,可是我们要问的是,她们是真的不存在,还是其实存在,但历史上没有书写,没有看到她们。我要做的事或努力的方向,就是去挖掘重要但因疏于记载,没有被好好留下来的女性建筑师的故事。
▲ 《性别与设计:建筑与女性主义的邂逅》 | 图源:Google Books
记得 2008 年,我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位叫艾尔西·德·沃尔夫(Elsie De Wolfe)的女士,尽管她被认为是室内设计行业的创始人,但我几乎找不到与她相关的详细信息。我觉得可能的原因,一是这个议题没有被重视,缺乏资料和研究;二是这段历史被刻意压抑了。我尝试找到 20 世纪初的资料,慢慢梳理出她做过什么事,了解她为什么这么重要。
▲ 艾尔西·德·沃尔夫(1865—1950)| 图源:Interiors & Icons
室内设计行业起源于装饰性的居家需求。在沃尔夫的时代,社会新出现一批小资产阶级,想要摆脱过去贵族沉重繁复的装饰,又希望彰显自己的经验和品味,因而产生了委托专人设计家居风格的需求。沃尔夫有贵族的生活背景,又想走比较现代的路线。她的设计很有特点,慢慢开始接受委托,也开始写文章告诉大家家里应该怎么装饰。一点一点积累,就形成了行业。这也与资本主义化生产有关,现代工厂生产大批印花布料,为工业设计提供了条件。
而在室内设计这一职业发展过程中,还有特别重要的性别的面向。沃尔夫这样的女性有自己的社交圈,她们会宣扬一个好的女主人要怎么样让家里更有品味,让这个职业慢慢和女性这一性别角色挂钩。
从现在的观点看,沃尔夫当时很认真地做了一件事情——开始倡议家庭和家庭空间室内生活环境的美学意义。现在我们已经基本有了对家居配备的理解,比如几室几厅几卫。可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些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她呼吁大家去想象一个好的家庭空间是什么样的,是隐含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每个家庭成员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怎样设计起居空间,也慢慢开始引导大家去关注什么是室内设计,为什么要做室内设计。
▲ 艾尔西•德•沃尔夫的室内设计。| 图源:Interiors & Icons
声动活泼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建筑学,有什么不同吗?
殷宝宁
我认为女性视角背后是「照顾的伦理」,或者说阴性思考从女性生命经验角度思考,提醒我们关注最弱势的、最边缘的、最不被关注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从最不被关注的事情开始关注,把事情处理好的话,是不是就可以照顾全部的人?女性主义的设计理论强调廉洁性、包容性,跟他人建立起关系,看到生活的繁复与细节。
声动活泼
女性设计师被历史遗忘的故事,还有很多吗?
殷宝宁
其实很多历史其实是被掩盖的。如果我们重新理解历史,对很多事情的诠释会不一样。比如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代建筑宗师的创作灵感完全是抄袭一个女士的杰作,那我们对建筑史的讨论是不是完全不一样?
这说的是女性设计师艾琳·格雷(Eileen Gray)的故事。她在法国海边的小山丘设计建造了一幢很漂亮的房子(E-1027)。她男友的朋友柯布西耶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宗师」,知名作品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入选了世界遗产。后来有人研究推论,柯布西耶的设计实际上抄袭了格雷海边小房子的设计。
▲ 艾琳·格雷的设计E-1027。| 图源:The Guardian
▲ 萨伏伊别墅 | 图源:ArchDaily
格雷擅长漆艺,一直有志于工业设计。她在法国的房子里做了许多很棒的设计,1926 年建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地毯、沙发、茶几、挂毯、地垫、咖啡桌、边桌、抽屉柜和系统柜,关注到了许多细节。她有一个很有名的咖啡桌到现在还在生产。设计这款边桌,就是因为她的姐姐喜欢在床上吃早餐,但她不想因为吃早餐而把床弄得乱七八糟,就设计了这款平时放在旁边,用的时候再拉出来的桌子。
可以看出,格雷非常注重生活的细节。她非常认真地在想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怎么能让自己的生活是愉快惬意的,并借助设计之手来完成。
▲ 艾琳·格雷(1878 —1976)| 图源:The Guardian
格雷还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需求场景。法国冬天寒冷,她就设计了两个厨房,一个夏季厨房,一个冬季厨房。夏天就在户外空气更能够流通的地方,冬天就在室内,为了方便烹饪散味,又设计了双面窗。她还考虑到,他们经常需要接待朋友,所以在二楼设计了一个小淋浴间。我们现在的家居环境都比较固定,我们也可以大胆得想一想,我们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 E-1027 的卧室,家居和地毯也是格雷设计的。| 图源:The Guardian
柯布西耶非常喜欢这栋房子,经常来住下就不肯走。后来格雷和男友分手,柯布西耶甚至就窝在房子里不肯走,还在房子里涂鸦,甚至是裸体涂鸦。有人就说,柯布西耶是在用他的画和他的裸体「强暴」这个房子。
▲ 柯布西耶在 E-1027 内涂鸦。| 图源:The Guardian
这件事有一个非常戏剧性的结尾。柯布西耶最后是在这栋房子附近的海里游泳时离世的。
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谈论女性建筑师。我觉得总有一些价值能够被好好彰显出来。这些女性设计师不厌其烦地从各种生活细节发展出的,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设计论述和知识,在一开始是没有被关注到的。如果我们认真思考这些故事,会对建筑设计到底是什么,建筑设计之于人的意涵,以及建筑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建筑只是大师设计的宏大地标或改变人类历史的作品,而不关注我们的生活细节,真的是建筑应该有的样子吗?我想用这些故事去做出一些改变。
声动活泼
建筑既是一个城市的符号,是外显的、一眼就能看到的,但同时也是被使用的,有两方面的属性。有权力的人或向外的意向会更重视它符号属性的那一面,但细心的使用者却可能更在乎它功能性的一面。
殷宝宁
建筑可以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当你想到一个城市的时候,也可能会想到某个建筑师,这个建筑师也是这个城市的名片。
比如女性建筑师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在她出生的年代,现代建筑教育分科已经出现。她是美国人,想去法国巴黎的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读建筑系。当时学校的建筑系不收女生。她还是坚持前往法国,最终说服学校让她入学。毕业后,她返回美国执业,成为第一位在加州取得建筑师执照的女性。
▲ 朱莉亚·摩根(1872—1957) | 图源:ArchDaily
摩根一生参与设计约 800 栋建筑。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 40 年,那么她一年至少要设计 20 栋建筑、一个月至少有两栋建筑被她设计出来,这是多么可怕的工作量。我在加州伯克利定居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你知道吗,对加州伯克利的人来说,许多建筑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摩根盖的,她就是我们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
这种说法让我很感动,我们提到伟大的建筑,想到的往往是大型标型,很宏伟的,跟日常生活无关的。但摩根就像保佑一个地方平安的守护神,她选用的也多是本地材料,让大家看到她的设计就觉得心安。
▲ 朱莉亚·摩根设计的住宅。| 图源:ARCHITECT
声动活泼
这些女性建筑师提到的许多观念,比如在地性,今天看来是非常超前的。
殷宝宁
是的。100 年前她们就在讲这些事情,可是 100 年前没有人要听她们讲。她们只是很努力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把事情做好。而我们后人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历史挖出来。
我们在讲现代主义建筑趋势的时候,一个比较重要的支派是德国的包豪斯。学校以工坊的形式开展教学,如建筑工、玻璃工坊、木工坊、金工坊、陶工坊等。包豪斯第一任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提出学校要符合新时代的精神,让男女都拥有同等的就学机会。但当众多女性申请时,他又做出很多限制,不让女生进入建筑工坊,大部分女性只能进入陶工坊和化纤工坊学习。
1933年,学校被纳粹关闭,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逃亡美国避难,各自创办了学校。格罗皮乌斯把德国的包豪斯精神带到了哈佛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密斯也有很多有名的设计。他的作品「巴塞罗那椅」在 1929 年巴塞罗那万国博览会德国馆展出,搭配展馆简洁冷静的方盒子设计,掀起了一股风潮。
▲ 巴塞罗那椅。| 图源:DINZ
但据复刻生产这把「巴塞罗那椅」的家具公司考证,这把椅子和其密斯风靡的设计,都应该是他的女友莉莉·莱希(Lilly Reich)设计的。在密斯逃到美国后,莉莉仍然留在德国。战后莉莉也重新出来工作,但不久就因病逝世。而莉莉去世后,密斯就再也没有漂亮的家具设计了。这家家具公司前几年出了一本书追述这段历史,说是时候还公道给莉莉了。所以,这些被视为现代主义风格代表的设计,其实是出自所谓大师背后不被看到的女性。因为战争等原因,她的贡献被高度抹杀了。
▲ 莉莉·莱希(1885–1947)| 图源:MoMA
相似的还有另一个故事,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与罗伯特·文图里(Robert Venturi)是在美国建筑界的一对夫妇。布朗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伯克利大学任教,并在加州大学新成立的建筑学院启动了第一个项目,婚前已经是副教授。夫妻两人一同挂名写作,布朗的贡献更大,专业表现更好,但最后普利兹克奖只颁发给了文图里。美国建筑界的从业女性因此发起抗议,要求向她补发奖项。她的成就在婚前显而易见,但婚后就被抹杀了。
▲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1931—) | 图源:Architectuul
我们今天通过挖掘女性建筑师们的故事,可以学到的一个重要的启发是,永远记得去怀疑我们被告知的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事情不是这样,我们可不可以有一些新的角度?
声动活泼
我还看到一个故事,说维基百科的男性编辑曾经删除女性建筑师的词条。在您刚刚讲的故事里,大部分人可能是处于不自知的、无意识的状态。但因为性别成见,女性建筑师的声音还可能被刻意删除。
殷宝宁
女性主义历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系统性抹除」,女性的声音会遭受来自传统父权社会有意识的集体抹杀。所以一定要把历史讲出来,才可以让其中的恶意消减。
声动活泼
在当代,您觉得还有哪些特别优秀的女性建筑师,她们的名字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殷宝宁
目前国际上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女性建筑师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和日本的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 扎哈·哈迪德(1950-2016) | 图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妹岛和世(1956—) | 图源:ArchDaily
关于伟大建筑师的讨论,在不同历史阶段也不同。20 世纪 70 年代,有人开始问「历史上没有伟大的女性大师」,但后来的关注点又渐渐变为,为什么要有大师,要关注大师。
从女性主义思维来看,不希望过度强调「大师」,而是主张更多关注建筑艺术,比如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人类所需细节的重视。当然,某种程度上,「大师」还是重要的,能带大家去关注很有趣的事情。
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女性建筑师一方面不喜欢被标注为「女性」,另一方面,女性建筑师也更会强调建筑是一个集体创作,不希望过度彰显个人化的英雄主义。她们更希望大家关注自己设计的空间,它是否好用,是否友善,而不是被当成一个「英雄」看待,凸显自己。
在现代建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建筑师贡献出无数丰富细腻的设计,却在建筑史里「隐形」了。
讲出她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她们,是还她们以公正,也是赋予今天的女性更多力量。
你的身边是否有被隐没的女性职业故事?不妨不妨在评论区和我们一起分享,期待你的讲述。
以上内容整理自
动活泼旗下播客「声东击西」
想了解更多女性建筑师们的故事
欢迎点击收听
也可在各大音频、播客平台搜索本期节目
监制/徐涛
编审/东君
编辑/Siti
设计/Mori
排版、运营/Siti
更多有趣问题
欢迎来声动活泼找答案
  • 从女孩到女人,女性成长路上值得思考的那些问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