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医改风波越闹越大了。
从上个月开始,韩国大量医生宣布辞职
他们罢工,没日没夜地去大街上搞游行
还在谴责大会上直播脱白大褂表示抗议
医生不是罪犯,请建立合理的医疗体系
前几天,韩国政府再次公开宣布,要求所有“非法离岗”的医生在2月底返回工作岗位,否则会对其采取必要的司法程序。

最新的报道称,目前韩国有近七千名非法离岗医生,将被暂停执业三个月。(虽然韩国网友戏称这只是给医生们放了三个月假)
此外,那些提出辞职的医生,也被要求立即入伍,完成兵役义务。
之前有韩国律师认为法不责众,政府可能只是放放狠话,不大可能真的进行集体处置。
但韩国政府喊话:“医疗界斗不过国民”,听起来态度是挺坚持的。
与此同时,韩国普通民众被迫承担了更多。
本来在韩国看病就难,现在更是大排长队,连手术都被接连取消,车祸伤员无人问津,人人都是一副求医无门的景象。
这事怎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呢?
还得从今年2月韩国计划的改革说起。
今年2月初,韩国政府宣布,从2025年起,医学院将每年增加2000人的医学生名额(从现有的3058人增加到5058人,扩招65%),以便能在此后的5-10年为韩国补充1万名医生。
之所以进行全面扩招,确实经过了充分考虑。
截止于2021年,韩国每一千人拥有医生的数量是2.6,远低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数据3.7人。(中国数据是3.04)
而这被平均后的2.6人,还面临着学科分布不均地域分布不的严重问题。
众所周知,医生和医生并不一样。
在韩国,皮肤科、整形外科、骨科等等科室因为有更好的前(钱)景,往往更受欢迎,相应的社会地位也更高,几乎是全医生的向往。
相较之下,儿科、妇产科、普通外科这种基础但重要的学科,却因为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多、收入相对低,无法吸引就业,长期缺人。
还有医生觉得这类科室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出于害怕担责的考虑,也会主动逃避。
另一方面,韩国的城市和农村面临着极度的医疗资源不均衡。在豪华的首尔市区,每千人可以享受16.29位医生的服务,而在贫困的江原道地区,数据骤降为0.45,仅占前者的1/36。
韩国的250个区里,有192个区的每千人口医生数低于平均水平,占比达到了76.8%,完全符合“二八原则”。
虽然理解大家很难拒绝“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但对韩国的大多数民众而言,结果就变成了看病难,看病贵。
而且这样的现状还会进一步恶化。
因为韩国面临着全球普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2023年的数据,韩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14万人,比2021年增加了5.1%。
这意味着韩国大量岗位的就业人员年龄普遍上升。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公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2年,韩国60岁以上医生从1960人增加至3656人(增幅86.5%),而70岁以上医生人数从686人增加到1621人(增幅136.3%)。
与此相反,“40岁年龄层医生减少了6.0%,30岁年龄层医生减少了24.2%。”前面提到的被逃避学科的年轻医生数量减少更为严重。
这么发展下去,以后医院里可能都是70岁医生给70岁病人做治疗的奇妙景象。
韩国政府为此做过推算,他们认为,到2035年,韩国将面临1.5万名医生的短缺。
怎么办呢?

韩国大手一挥:我们扩招。
这个逻辑其实没问题。
缺人,那就招人。都不用考虑十年后的问题,毕竟光是现在,都好多人看不上医生呢。
所以在媒体的民意调查中,有76%的被采访民众都觉得扩招好扩招妙。同时,尹锡悦的支持率也从最低点反弹到了现在的33%。
然而,韩国医生们的看法似乎不太一样。

有观点认为,韩国医生如此群情激奋,是为了守护自己的饭碗,为了防止自己的精英地位被破坏,是“自己上了岸就凿沉别人的船”。
毕竟有大量数据显示,韩国医生的年平均收入非常可观,在OECD成员国中排行前列。
但由于极端的学科不平衡,那些边缘学科的医生,比如儿科或者妇产科,相较于更为光鲜的骨科、整容外科等等,只能是被平均的大多数。
“据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的报告,以2020年为准,医院标示科室年薪排名第一的胸外科(4.8799亿韩元),是排名垫底(22位)的小儿科(1.0875亿韩元)的4.5倍。”
这次就有医生愤怒控诉,自己每周工作时长超过100小时,月薪包括加班费折合人民币约1-2万。(当地平均工资约1.27万元人民币)
言下之意是,你有空搞扩招,不如先来平衡一下不同科室医生的收入水平。
这个矛盾,其实和韩国的医疗体系有关。
韩国的公立医院仅占10%,90%的医院是由医生或资方运营的私立医院。后者是利益导向的,自然而然会流向更有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城市,以及学科。边缘的,依旧会边缘。
不少医生认为,这根本不是单纯靠扩招就能解决的。毕竟政府也没办法强制要求年轻的实习医院跑去偏远乡村关怀老人。就算真的强制,很快也会被指责“这是在侵犯个体的权利”。
所以有医生干脆地在辞职信里写,自己准备改行去当更赚钱的皮肤美容医生啦,这又不赚钱又要36小时轮班的小儿科医生,谁爱干谁干吧。
除此之外,韩国医生,以及相关医师工会,还在抗议中,给出了更多符合他们视角的理由。
比如,大量医学生的流入可能会降低韩国医疗系统的可靠程度,导致看病变得更难。
又比如现有的医疗设备并不足以支撑扩招,需要先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才可以。
春川医学协会的一位分会会长表示,考虑到老龄化问题,韩国马上会出现医生过剩的情况。
“不知道他们希望通过扩招达到什么目的。”
实际上,这不是韩国医生第一次对扩招提出异议。2020年,韩国政府就提出过扩招计划,但在遭遇大规模反对后,被搁置。
不知道这一次,韩国政府是否强硬到底。
回到当下。就在双方依旧保持对峙的同时,更紧急的问题出现了——普通民众就医越来越难。
参与罢工的医生大多是实习和住院医生,在急诊室、加护病房和手术室等岗位都执行关键任务,占大型医院工作人员的四成左右。
他们这一罢工,直接导致医院的手术大量减少,只有平时的四五成。患者说,随时都能在医院里听到“手术被无限期推迟”的消息。
候诊室里没有空位,大家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很多需要入院治疗的病人也没法入院
韩国的一位前电竞选手,在2月20日发生车祸后,足足等了8个小时,联系了30家急诊室,才找到了愿意提供手术治疗的医生。
与此同时,更多人因为医生的缺位被医院拒之门外,在救护车上反复拖延,直到死亡降临。
韩媒报道,一位80多岁的患者,心跳骤停,急需救治,但连续联系7家医院都被拒绝接受。
耗时53分钟,救护车最后抵达一家医院的急诊室,可惜此时这位患者已经身亡。
从高楼坠下的少女,得不到抢救。
高烧的5岁儿童,没人提供治疗。
70岁的老人被车碾过,也找不到一家愿意接收的医院,只能在痛苦的等待中,离世。
即使是已经入院的患者,也被某些医院以“没有医生提供治疗”为由,要求直接出院
甚至有医院关门上锁,停业大吉。
韩国政府也有想办法,于是他们决定让护士们开始学习如何成为医生。搞得现在很多护士也无语凝噎,还面临着背负医疗事故的风险。
学医救不了韩国人,那学护理就可以吗?
所以现在很多普通民众怨声载道。
翻译自theqoo
有些韩剧因为涉及到医疗行业,也准备延迟上线。
韩国网友表示:确实看不下去。一想到现在现实里的一生都在用人命做抵押,就觉得电视剧里演的高尚和可靠都是都是天方夜谈。
翻译自theqoo
有人觉得明明现实里就是缺医生啊,为啥只有你们医生说不缺说不能扩招呢。
你们说加班太多,那扩招了不就有人来帮助你们工作吗,为什么这么人不愿意啊。
完全不理解这些罢工医生的决定,只觉得他们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麻烦和困扰。
还有些病人觉得特别无奈,感觉自己成为了双方对垒中的无辜人质。
至于到底是谁的人质,政府和医生又开始各执一词。
政府认为医生不考虑患者处境,不符合医生精神,医生也觉得自己委屈啊,明明是你先动的手,怎么指责我是始作俑者呢?
想起英剧《Yes Minister》里的故事。

当Hacker发布“关闭冗余医院”的计划时,伦敦医院的工人们为了维护利益,决定罢工。
他们大声宣布,要让患者们没法输血,没法手术,没法治疗,让医院全线瘫痪。
作为专业组织,忘记自己的职能与初心,只去追求利益,似乎确实让人觉得可怕。
如果医生只是想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利益,当然没错。
但为此牺牲患者,不道德也不合理。
说到这,或许已经有人意识到了矛盾所在。
某种程度上,廉价、高速、便捷,这些优越的病患体验,恰好建立在医生的辛苦上。
国内现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中国看病有多方便,无需赘述。
Statista给世界上所有地区的医疗系统排名,中国大陆排第七,是排名里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经常你上午觉得肚子疼,可能下午就看上医生吃上药了。现在许多医院开了网上挂号,更不需要排几个小时队,预约一下按时去就行。

只要不是太过热门的科室,最多等半小时,大多数费用都能医保报销。而且中国小灾小病的费用一点都不贵,尤其是10元以下的挂号费,即使没有保险正常人也完全能承担。
与此同时,我却不止一次听医生朋友们抱怨过,自己上班有多累,要完成的任务有多多。
中国医生有可能一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甚至值班的时候一夜要接诊40个病人。
那些要上手术台的医生,要连续很多个小时高强度高集中精力地不间断工作。
产科医生一值班,就是12个小时以上;心血管住院夜班医生,每小时都有新的突发事件。
新闻报道也提到,很多科室的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如果有夜班经常连续24小时以上。
最近,湖南一位25岁的医学规培生选择自杀。她留下的遗书里,充斥着崩溃和窒息。
“上了三十多个小时班,不眠不休。可是事情还是做不完,总是做不完。”
“明明是假期,可是我在加班。”
“早上六点半起床打车,七点多赶到科室加班。明明已经申请了假,可是还是不能回去休息。”
“要开医嘱,谈话,做腰穿,写病历,写出院,处理病人的事情。”
“请了假又怎样,病历还是没写完,还是得我写,请了假然后在加班,加班事情也做不完。”
难过的是,付出这么多的中国医生,“收入远比金融、互联网、房地产行业低。”
无论是待遇,还是福利,国内医生和他们的国外同行比起来,都差距甚远。
这恰好折射出国内外不同的看病体验——国外医生假期多,所以患者看病难;而医生的高收入,也必然意味着患者的诊疗费高。
可以说,中国医生用自己堪称奉献的职业生涯,保全了更多数患者的优越体验。
即便如此,人们依旧总对医生常有怨怼。
有的抱怨态度不好,有的想当然认为治疗不到位,还有的觉得不够被医生重视。
可是,一个医生每天接诊四五十个患者,工作强度有多大,心理压力又有多大。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要保持情绪稳定,真的非常难。
而且医生不重视你,反正是好事啊。在医院,最受重视的,就是那些病得最重的人。
有时候觉得挺讽刺的。
前几年疫情,大家一口一个白衣天使,夸他们伟大,有奉献精神,舍己为人,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冲在第一线,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当时还有好多声音,呼吁给他们提高待遇,说这些对社会有益的人就应该拿高薪。
后来疫情过去了,医疗反腐开始推进了,又有好多人莫名其妙开始骂普通医生。
动不动就说他们故意多收钱,乱开药,人人都收红包有回扣,一切为了利益最大化。
时不时还有人跑去医院舞刀弄枪搞医闹。
我有个姐姐是儿科医生,经常碰到那种家长觉得自己小孩不舒服了,就对着她的护士大发雷霆,还用烧开的水往人身上泼。
用得着人的时候就夸,用不着就打就骂吗?
之所以说到这些,还是为了让大家记得中国医生的好,不要光想着把他们捧上神坛,却总是忽略他们的付出,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
毕竟我们现在看病体验这么好,都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如果他们得不到好的反馈,总是被伤害,被精神压力笼罩,结果就是以后大家都不想当医生了,我们自然也看不上病了。
这肯定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医生的薪资福利应该保障,患者的优越体验应该维持,医院肯定也想要尽力获得利润来保持运营,大家的想法都很合情合理。
只是,如何去找到一个一举多得多方共赢的方案,似乎就是另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议题了。
-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
后台回复“投胎模拟器”
我把投胎模拟器的地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