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用户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欢迎大家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到原帖与作者交流讨论哦!

前言

这篇主要是我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悟。篇幅有限肯定不全面,也会有一些不够客观的感受。我尽力均衡一些。欢迎大家友好讨论。要是有小伙伴认出我了也麻烦看看就好不用声张😄。
希望能给还没有来过美国的小伙伴,以及在美国工作,然后考虑要不要回国的小伙伴一些参考。

学习

这部分可能大家都差不多,就简单提一下。一句话总结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我自己是国内本科+美国研究生。ECE方向。自己也属于比较懒的,然后学校可能也一般所以无法代表大佬们的感受。不过整体觉得美国这边教的还是扎实一些。

国内

1.毕竟学费便宜,这部分收入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没有太大帮助。而且老师毕竟平时评职称还有教授什么的都看科研成果,然后平时教课对教授来说可能耗时间多,收益小,所以没办法特别上心,助教还有习题课这些也比较随意,基本属于你想过不难,但是想学好得需要很强的自驱力。然后鉴于除了能保研的同学对GPA有强烈需求之外,考验,出国,工作的朋友其实对好好学习的动力没有那么强。
2.加上现在工作内容和学校教的内容脱节越来越多,所以就更没有很强的动力去学。

美国

1.首先学费贵,这部分收入对学校和教授都很重要,所以比较重视。尤其是教学质量这部分,上完课都是会有打分的,有些情况下打分的好坏会决定这门课是不是会继续开下去。所以一方面教授会想尽办法把内容尽量拆解清晰,并且平时设计的练习题,office hour,还有TA的课程也都会有实质性的作用,帮助大家理解内容。
2.上课教的内容也会跟据工业界的使用实时更新。CS这边就不用说了,可以紧跟主流框架,平时上课用到的基本都是工作中大概率会直接用到的工具和框架。然后EE这边一般都是一个大项目,真的就是设计一整套电路出来,这种大项目一般很久都不会大改,并且校招的时候经常会有alumni回来,所以我之前就在career fair上面见到过直接问你在xxx这门课的yyy项目里面做的是哪部分,给我讲讲,工作中用就是这些之类的。
3.最后就是打分这个东西美国还是更综合一些,尤其是平时的作业和project。我个人感觉平时能占到50%-60%左右。所以每次的作业和project都是按照之前国内对付期末的标准来做,毕竟算到总分里。然后也正是因为平时学的更认真了,所以也学的更扎实。相比之前国内作业基本交了就有分,而且期末能占到90%以上,还是有很大不同。

然后再加上我在国内工作的时候,就遇到过同组的同事里面两个junior,经验差不多,一个国内上学,一个海外留学。能比较明显感觉到有留学经验的人整体approach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完成”这件事的认定思路都好一些。
举个简单例子就是我们同样遇到一个新的feature要去想办法做。国内上学的朋友就一句话不问,直接上去开始做,做了半天过来说弄完了,然后发现都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实现的方式也比较冷门,稍微遇到点特殊情况就搞不定了,而且没有文档,不问的话完全不知道怎么用。
有留学经历的那位在开始之前就会先询问一些问题,以明确任务要求,然后在网上先看下主流实现方式,然后开始之前也会来再确认一下。做完之后确实不错,还会总结一下这次的经验,写成一个文档,分享给组里其他人,同时把他做成一个单独的package,写上教程,方便大家之后使用。
这个例子当然只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我觉得能够体现出美国这边的教育还是更重视综合素质,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我相信在国内工作个两三年之后也能学到这些,但是美国这边很快就教会大家了,工作中效率确实是会更高一些。

工作

工作这部只了解程序员了。我自己是在湾区普通厂工作了4年,回国之后在一个创业公司,管理+工程职位。对国内的了解可能不如阿里P8那样直接,不过还是能感受出区别。
一句话总结就是
美国:钱多事少福利好
中国:钱少事多996
当然这么说是略带调侃了。毕竟美国这边钱多也不是能多到买游艇,中国跟美国比钱少但是在国内过得还是很滋润。而且中国公司不包括在中国的外企。在中国的外企,工作节奏其实跟美国的差不太多。
最直接的感受还是工作量。在湾区的时候早上10点-下午5点,好好干的话一周5天是足够的。下班之后基本不会有需要工作的情况。晚上偶尔跟客户或者海外团队连个线,一个月一两次的样子。
国内早上的时间其实也差不多是9-11点这个区间,看公司,但是晚上的时间基本是7点起,然后凌晨几点下班我都碰到过,而且不是一天两天,连续一周两周都是不少见的。
然后再加一个个人的感受,国内这边因为整体节奏更快一些,所以在plan的时候时间就会近。
之前有美团的朋友约饭,晚上9-10点下班是比较正常的。大家也说有时候也不是真的有事,可能就是大家都没走,就没人走。这部分我是听人说的,不过听得多了感觉应该也是一些公司或者一些组的情况。
不过有一说一,程序员群体在国内工薪阶层还是相对算中高收入的。平时我们出去吃饭参加活动之类的,也接触其他各个行业的朋友,打工人里面程序员算是过得不错的了。
职场环境这个见仁见智,整体感受美国这边还是专业一些,公私比较分开。国内感觉除了正常办公软件之外,每个组有个微信群很正常,然后平时会在里面发一些分享什么的,所以老板加微信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也会有逢年过节的大红包,同事之间平时一起聚餐或者出去玩也会比美国这边更多一些,这个就看个人喜不喜欢了。
然后因为国内没有身份问题,所以兼职打点其他工也是很常见的,小接一些外包开发或者咨询的活,我自己也接过,碰到合适的就接,偶尔小赚一点这样。
整体感觉是更累的,不过确实上升空间会更大,进入更高职级的机会更多。就看大家觉得值不值了。然后因为这里有讨论海归|归海的问题,如果回国之后有考虑再回美国的小伙伴,建议是把绿卡搞定了再回去。这样如果时间不长后还是决定再回美国也比较方便。有人说至少锁定PD(排期)再回去,也是可以考虑,但是事实情况是只有PD的时候,在国内找美国工作是困难的。毕竟人不在美国。

创业

这部分是最不可控的,所以只是讲讲我个人的经历。当时加入的是一个刚A轮左右的创业公司,我也不算是最早期创始人,不过也需要负责几个开发团队的管理。
一句话总结就是低成本尝试多种可能性的最佳选择。
我们小公司的特点就是一切以活下去为最大目标。所以做事方式和大公司很不同。之前在硅谷的时候大家会花很长时间先讨论接下来半年要做啥,然后定时间节点,开发计划。做的时候各种code review,test coverage,regression,都是很健全的。小公司能不能再活半年都是个未知数,所以做事主要就是要deliver,很多时候产品有个大概想法就要开始做了,然后边做边改,项目基本是从零开始,要自己选框架,对比数据库性能,测评第三方服务的功能和稳定性,然后从头开始搭CI/CD,service monitor这些。这都是我在大厂很难有机会体验到的全流程开发。真的就是从只有一篇文档,到最后用户能用上,就3周时间。还是很刺激的。不过这也注定中间的review,测试,稳定性就会一些损失,所以平时工作时间会有一些不确定,因为说不定凌晨两点哪里就挂了,需要起来修一修。
还有就是cross function的部分需要做的更多。成熟的大公司里面所有人的工作内容是被清晰分割的,每个人有明确需要做和不需要做的内容。小公司更多时候是没有明确的分割的,因为产品还没定性,流程也会一直变。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有意识想一想是不是有之前没说到但是其实自己要做的部分。这个也有人叫做ownership,就是我自己要想想为了让这部分做好,还需要做哪些。
作为项目owner也有一些好处。用什么package,怎么实现,都你一个人说了算。不太需要跟各种人讨论,要改什么东西直接改就行了,也不会有code写完等半天review,等到最后没merge发现另一个人提交了代码然后一堆conflict的烦人情况等等。
当然这个对管理者的要求也会更高,总结下来四个字就是“知人善任”。需要知道每一个人的能力,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然后把每个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好的地方让他发挥,不足的地方帮他补上。做了这一小段时间也体会到了“做人”。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把能力发挥到最大,把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结合好,最后事半功倍。
事情出问题的时候,作为刚从工程师变为管理者的的思维很容易就是说要不就自己上吧,后来发现自己上确实是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可能会有其他的新问题冒出来没人解决。反而是提前订好规则,然后让专人负责专门部分,整体效率会高很多。毕竟合理的调度和管理也是需要专人来负责的。团队管理是一需要专门学习和练习的能力,不是简单技术和经验够了就自动学会的。
除了产品和开发,其实平时的商务,出去讲座也会参加一些,我觉得这些在美国也会有机会,不过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有机会接触到。现在在创业公司,能够更早接触到,练习到这些能力,我觉得是收获最大的部分。在创业公司这前两年学到的东西,可能在大公司需要做7-8年才有机会经历。
中间也看到了这篇关于青年管理者的文章,对于刚开始做管理没有经验,或者遇到了一个老板但是感觉他不怎么会管的情况,感觉都会有帮助⬇️
https://presence.feishu.cn/wiki/wikcnrUEdHgCVe0bNxNnQgNSSSc

生活

生活的感觉肯定也是每个人不一样的。我自己因为是个普通人,在美国也没啥人脉,在国内也没太多关系,所以是个比较基础的情况。感觉下来是这样。
美国:人少,空间多,小圈子自己玩
国内:人多,空间小,接触的人更广泛

当然我也见过在美国圈子过得风生水起,参加各种VC的活动,到处去参加演讲,然后生活幸福美满的大佬,还有游历全球,上山下海无所不能,同时拿着硅谷高薪的大佬。
也碰到了国内家里开公司,住豪宅,毕业起步就是家族企业高管,或者有背景,真的是能帮人摆平各种事情的大哥。
这些人我觉得哪里都有,就不属于大众平均水平了。
在美国的时候我自己其实是过得还挺开心的,因为平时工作没有很忙,所以也有机会接触很多之前没有参与的活动,湾区这边葡萄酒,远足,滑雪,攀岩等等,都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过玩久了就会发现身边大概就是那一小伙人,然后大家背景也都差不多(差不多的优秀)。发展路径也是比较确定的,比方说美国这边上名校,毕业硅谷大厂,然后课余时间研究炒股买房,养个布偶小宠物,过几年绿卡排到,成家生娃,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觉得是很棒的,不过也会想想是不是生活还有其他的可能。到国内的时候就是认识了各式各样的小伙伴,有毕业就自己做情趣用品创业的,有本科就开始卖货,后面财富自由了专门教人怎么做销售的,还有之前大厂做市场,后来自己想换换方向最后自己做糕点的。总而言之由于没有统一的背景,也没有身份的限制,还是能看到人生各种可能性的。

住房

不过国内生活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会落到户口和买房这两个问题。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两个。但是在国内工作两年就感觉到,要在这里长待是没法避免的。就算自己不在意,但是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年纪大了以后的医疗资源,还是要看。
国内好的学校,医院,工作机会都在那几个大城市。
美国这边好的教育,好的医疗,好的工作机会相对是比较分散的,然后也没有户籍制度的限制,基本就是你有能力/相对富有就能解决掉。
国内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的户口非常难拿。上海比北京略容易一些,最近还有留学生回国落户政策,有条件的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满足。如果不长住的话倒是区别不大,常住的话有时候真的不是单有能力/稍微有点钱就能搞定的。
房价这个事情因为我自己没有买房,所以不好说第一手体验。但是身边朋友的数据来看,其实湾区和北京上海的朋友工作5年左右都有自己买房的,所以我觉得买个自住房其实应该都是相对ok的。唯一就是北京上海买房有户籍限制,不过如果长期在那边工作的人一般最后还都是能买到的,一般是交满几年社保就可以之类的。

医疗

看病因为,我现在年纪还不大,说实话是觉得国内更方便快捷的,因为大部分时候都是几十几百能看完的小问题,而且国内医生你们也知道的,不像美国这边这么“照顾人”,直接就给你治了,效率高。有一次我卡鱼刺了,去挂了个急诊,15分钟就出来了,不到100块钱。但是年纪大了之后可能需要看的病越来越多,身边也经常听到要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挂个专家号的情况,感觉在国内如果不是大城市,年纪大了以后我是有点担心的。
美国这边小病是慢了点,不过大点的病感觉还是会给稳步推进的。虽然医保贵是个老大难问题了,但是只要大厂待着交保险,各种401k股票投资稳点搞,个人感觉年纪大了以后医疗资源还是有保障的。

教育

这个因为我也没有小孩所以了解的不全面。感觉湾区这边小孩压力其实也很大,没有之前说的那种美国轻松加愉快教育说的那么夸张。国内也不是说都是应试教育,人大附中,上海中学的朋友真的都很全面,然后也有很多私立学校,入学要面试家长的那种。其实两边的教育水平我觉得是各有千秋的。只是美国这边有钱/有房就差不多,国内还多一个户口。

家人

我感觉很多人考虑回国很大一个原因是家人在国内。我实话实说自己也没有考虑的特别清楚。因为我自己是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其实没有特别适应国内的生活,但是父母也明确表达过不会来美国这边。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如果最后能常驻美国这边,同时能够比较方便回国是最理想的情况。不过我也问过一些海归朋友,他们说自己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就没有特别喜欢,一方面吃的不是很习惯,然后美国生活也没有特别融入,觉得在国内生活更舒适一些,我觉得这样的就挺好的,自己想的比较清楚。
之前在湾区工作的时候,可能1-2年回国一次。最近在国内工作的时候,一年会回去1-2次,然后如果有什么突发情况的时候也会直接回家,我能感觉到父母是开心了很多的。不过我发现父母的需求,其实也是阶段性的,之前没回国的时候,天天说要不回国吧,现在回国了,天天说赶紧结婚生孩子吧。所以我也会想那现在是不是回美国结婚生孩子也能接受了哈哈。

吃喝玩乐

吃的东西毕竟还是中国人中国胃,这个国内是没得说的。而且平时有空去日本东南亚什么的转一圈,也很悠哉。
国内各种室内活动是比美国丰富的,沉浸式剧本杀,密室,喝酒蹦迪,经常组织的各种线下沙龙。感觉到了所谓的city life。尤其在上海的时候参与很多英语角日语角,都是能认识新朋友,学到新知识的地方。美国这边感觉纽约能逛逛博物馆,看看剧。三番有些小范围meetup,其他不是特别丰富。
户外/挑战自我的活动一类活动就还是美国更多了,不管是滑雪,冲浪还是攀岩,开飞机,确实比国内完善一些。

小结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我感觉美国适合适应能力强,然后生活比较求稳的朋友,性价比是高的。
国内适合稍微有点资源,不管是自己还是家里的关系,然后想多尝试一些职业方向的朋友。
至于创业,我觉得底线是得输得起,能承受失败的风险,然后有能够异于常人变现的资本,不管是钱,人脉,学历,技术,情商。就是至少有一条你得是特别强的,不是一点强,是能吊打周围人的那种。然后就看天时地利人和了,毕竟团队,市场情况,还有各种因素很多是不可控的。
今年自己小目标就是能定好自己30-40岁中间要做什么。因为我觉得10年时间,不管做什么,只要坚持做,总会有些结果,就怕做到一半中间又换了。之前做了很多尝试,也换了一些方向,都算是自己的学习和经历,希望后面可以找到自己可以坚持下去的事情。
中间读过一本书,叫《五种时间》,回答了我很多问题。这里也推荐给有缘人。一方面他通过把生活中的时间分成“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好看时间,好玩时间,心流时间”,来分析不同的时间投入,对应着未来什么类型的产出。另一方面他通过“追悼会策划”,让每个人写一写,在自己的追悼会上,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来梳理到底哪些是对自己重要的时间,从而倒排自己的时间安排。
写了很多,也有点乱,如有疏忽也烦请大家指出,我尽量改过来。
祝大家新年都发大财!

谢谢给我提出经历不足,深度不够的的小伙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之后努力的方向。honest feedback都收到了。
更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们,之后我会努力多攒一些经验再来回馈地里。

然后有小伙伴几个问题我简单讲下。
想多听听生活类的,国内一般怎么认识新朋友呢,尤其怎么接触不同圈子的人。
国内还是很容易认识新朋友,我自己出去玩的比较多,所以飞盘,滑板,足球,篮球,滑雪都有自己的圈子。一般你去过一个活动之后就会有攒局小能手给你介绍各种其他活动。然后这些活动一般弄完之后晚上会顺便吃个饭,然后就大家的朋友都认识了。
我也去过很多线下聚会,一般xhs或者公众号上面会发,像我说的toast master,或者日语角,还有组团去线下脱口秀,相声,表演什么的。
还有一些运动健身群,每天组织大家再户外锻炼,还会组织参加比赛,马拉松,越野跑,斯巴达等等,节日还有趣味活动。都会认识很多人。
如果都懒得动,就跟之前大学高中同学聚会也会经常带来新朋友,很容易就认识新人了。毕竟生活过的话多少会有些基础。
感谢lz分享,不知道能不能分享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比如在美如何融入local 社区,美职场的关系裙带现象和国内的对比
美国local社区说实话我自己玩的也不熟。不过我有不少朋友就是跟美国人打成一片的。家里开party来的都是老外。共性大概是他们会住那种community house,这样室友就很多local。他们在外面参加活动的时候会主动approach美国人,出去玩的时候也会叫上他们。还有就是他们一般会有那种共同爱好的facebook group,这样会定期组织活动,所以比较熟。
美国职场裙带关系我没有接触过太高层的。单说engineer和manager这一层,家里七大叔八大姨那种基本是没见过。但是自己的前同事什么的很常见。毕竟一起工作过有信任基础。然后印度人报团是很常见的,毕竟他们来的人多,然后基本都不会想回去印度。
如果结婚有娃了,应该很少有人天天去剧本杀,蹦迪夜店吧?
对基本没有。有娃的基本不跟我们一起玩了哈哈,都在家带娃。不过也见过猛的带娃一起出来攀岩,成为团宠。说实话剧本杀,蹦迪夜店感觉也是刚毕业的人居多。工作稍微时间长点的,平时都没啥空。毕竟周中已经够累了,周末能补个觉就不错了,既不想蹦,也不想动脑子。偶尔聚一下就是喝酒吃饭,德扑唱歌,有点长假会找个地方旅游这样。
大家如果还有相关的问题和看法,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到一亩三分地讨论

今日推荐

来源一亩三分地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一亩三分地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