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些盖世奇功,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比如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勒石燕然班超36人灭55国,苏定方五年灭四国,蓝玉犁庭扫穴痛击北元……
这些盖世奇功,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津津乐道。为民族为国家立过功劳的,理应被千古传颂。然而还有一些千古奇功,因为各种原因被严重低估。
比如湖南人之于新疆的功劳。新疆,那可是占了全国领土的六分之一,幅员极为辽阔,资源极为丰富,风景极为壮美,人民极为可爱,若没有湖南人,新疆可能都保不住。
说到这儿,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民族英雄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但其实近代以来,还有数以万计的湖南人前仆后继为守卫和建设新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收复了伊犁地区的曾纪泽是湖南人(曾国藩次子),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是湖南人(左宗棠手下第一猛将),第二任巡抚魏光焘是湖南人,第五任潘效苏是湖南人,新中国猛药治理新疆的王震将军也是湖南人。
湖南人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这个历史资料颇为丰富。但是我国还有一个省,为保住整个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这个省就是山东。
其实中原王朝尤其是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对东北的控制一直很弱。弱的原因很简单,那里是苦寒之地,除了游牧民族,定居人口很少。
举个简单的例子,清军入关时整个满族的人口可能只有30多万人。清朝入关之后,大量的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随军入关(从龙入关),东北人口更加稀少。
清政府入主中原后,下令禁止汉人移民东北,毕竟东北是他们老家,他们把东北视作龙兴之地,希望借此保持东北地区的独立性和稳定,以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
经常有人说清朝不修长城,意思是长城没用。其实清朝悄悄修了,而且还不短,这就是辽宁境内的柳条边长城。
这条柳条边长城总共1900公里,柳条边以内叫“边里”柳条边以外叫“边外”。而且一直都有军队设卡,其作用就是防止汉人进入东北。对于汉人百姓来说,柳条边决不允许穿越或闯卡,否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但禁令归禁令,随着关内人口的激增,还是有一些人移民到了东北。尤其是乾隆中后期,关内人口达到了三亿之多,且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其中一些难民冒死进入了东北,清政府曾想强行阻拦,但发现这些人已经没有活路了,于是就放过去了一批。不过也不多,到了嘉庆年间,东北汉人超过百万,且主要在柳条边以南。
到了咸丰年间,东北柳条边以北汉人总数已经超过了几十万,汉人已经少部分越过了松花江。但这时候,整个东北的汉人和少数民族总共也只有两百多万人口。
松花江以北地区,人口依然十分稀少。说起来就令人痛心疾首,如果清政府早点迁民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说不定外东北就守住了。
外东北为啥没守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失去的土地上人口稀少,沙俄割占外东北时,整个黑龙江以北只有不到五万人口,库页岛上也只有上千人口。
一个很荒诞的事实,沙俄和日本争夺库页岛时,清政府竟然不知道此事。人口太稀少了,平均几十平方公里才一个人,所以俄日侵略者借口说库页岛是无主之地。
失去外东北后,清政府才如梦初醒,1860年东北局部开禁,大批的汉人海陆并进涌入东北。春暖花开时闯关东的汉人都有一万卡口的士兵累得要死。
很多汉人,也开始越过松花江继续北上,来到了黑龙江边。到甲午战争爆发前,东北总人口已经超过了800万规模。
甲午战争战败后,后知后觉的清政府发现了日本对东北的野心,以及沙俄对谋松花江以北地区的觊觎,甚至刚改名为大韩帝国的朝鲜也有染指东北的想法,于是1897年东北全面开禁。
这一开禁不要紧,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汉人进入了东北。黑龙江人口很快也超过了百万,汉族人口开始遍布东北各地
大量人口进入黑龙江和吉林,东北地区设立了和关内一样的州和县行政管理体系。1907年,东三省正式成立(黑龙江、吉林、奉天)
在清朝灭亡的1912年,东北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800万。到九一八事件时,东北总人口已经超过了3500万。张作霖最大的贡献,就是安置了超过千万的闯关东者。
而说起闯关东,就必须说起山东人。清朝建立到东北局部开禁这两百年时间里,前往东北的主要是山东人,康熙末年辽东半岛的汉人全部是山东移民者和后代。
1860年之后,每年都有数十万山东人前往东北,第一批到达黑龙江边的闯关东者正是山东人。
正是因为大批闯关东的山东人到达了黑龙江边、乌苏里江边和图们江边,让沙俄没能吞并现在的东北。沙俄本来已经在黑龙江南岸设置了移民点,山东人到来后,他们就撤走了。
清朝末年,山东人闯关东达到了高潮。这时期排队出关的几乎全是山东人,从奉天到吉林的路上也挤满了山东人,而跨越松花江和嫩江向黑龙江进发的,也大部分是山东人。
当时,在山东烟台地区,流传着“好男儿,去闯关东”。清末民初,光一个烟台地区,每年就有十万人闯关东。
还记得林虎将军么?他祖籍是烟台招远人,父亲闯关东到哈尔滨,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姑娘后生下了他姐弟三人。后来父亲母亲和弟弟都死了,他被林姓老板收养。而这位林姓老板,也是山东招远人。
这也可以解释东四省半的人民(黑吉辽、内蒙东部外加海南)为什么都那么团结,毕竟说来说去大家都是山东人,而山东人本来就喜欢抱团。
闯关东的人中,除了人数最多的山东人(70%~80%),还有人数第二多的河北人(直隶人),接下来是山西人和河南人,基本全是山河四省的失地农民或者灾民。
正是因为以山东人为主的闯关东者,背井离乡建设东北,才有效抵御了日俄韩对我东北的觊觎。当时有多危险?当时中日之间正进行一场移民战。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开始酝酿向东北实施移民计划。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执行向东北大量移入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大陆殖民主义政策。
日本移民计划,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三百万移民计划”,几年后日本又将移民目标提高到了五百万人。其次,他们开始禁止关内的中国人进入。
日本人还想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那就是利用被欧洲各国驱逐的犹太人,来经营东北,对抗东北的中国人,日本甚至还喊出了帮犹太人在东北建国的口号,这就是河豚计划。
幸好我们人多,也幸好我们抗战胜利了。说到抗战,山东人的贡献也很大。全面抗战的八年,山东战区对敌作战2.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51.3万余人,占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歼敌总数的30%
1943年山东就基本上处于相持阶段了,日伪军只能控制城市及周边,八路军时不时还能打打反攻。牵制了大量日伪军。
山东抗战还有个被低估的贡献,那就是在抗战中解放了人民,壮大了队伍,培养了大量军政干部。所以194510月八路军挺进东北,山东人又是绝对主力,山东军区抽调六个主力师集体闯关东。
1945年进入东北的十万大军,有六万来自山东,他们是东北野战军的基本盘。这些经过抗日烽火反复锤炼的部队,作风顽强,战斗力惊人,在东北解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山东沂蒙人民当年舍生忘死、拥军支前、支持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
在整个革命战争期间,山东省至少有一百五十万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在解放战争中,山东解放区的兵员占我军总兵源的30%以上,为各解放区之最。
革命战争的年月,山东不仅仅贡献了优质兵源,也贡献优质干部。1949年三大解放战役结束后,解放区面积急剧扩大。解放军不能留在当地,要追击国民党。
但也不能丢下不管,必须得有人留在当地展开基层工作,比如接管城市,建立政权;稳定局势,剿匪灭患;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禁绝鸦片、解放妓女……
因此,当时的政工干部缺口极大,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从各大解放区抽调。其中山东解放区先后被抽调了九批累计五万多人随军南下。加上从军队转到地方,累计有10万多人。
这可不是个好差事。首先就是路途遥远,那个时候的交通,简直是一场生死考验,尤其是奔赴四川、云贵等地的,基本全靠双腿跋涉。问题是还要背负各种生活工作用品,以及给当地老乡的见面礼。
比如南下干部随军奔赴贵州,走到湖南时他们筹集了100多万斤食盐,然后分散给大家背着,作为到贵州后给缺衣少穿群众的见面礼。
所以为啥说共产党得民心呢,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拿捏得死死的。食盐,那在过去可以说是硬通货,而且是生活必需品,一般由政府垄断经营、盐商把控。
贵州整个地方并不产盐,用盐全靠外地输入。可是贵州地无三尺平,山路崎岖、运输困难,盐贵如金。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起,甚至有的地区把吃盐当过年,所以这个见面礼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他们的南下和西进,又被称为小长征。背井离乡、条件艰苦、水土不服这都是小事,关键是刚解放局势非常不稳,随时有国民党残存势力和还乡团反攻倒算,也会有敌特打冷枪,时不时还会遭遇土匪。
很多南下干部成了烈士。他们有的死在反复无常、起义后又反水的国民党军队手里,有的死在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土匪面前,有的牺牲在身边潜伏的叛徒特务刀下。
这些敌对分子非常的惨无人道。牺牲的南下干部,或者被枪杀、或者被刀劈、被斧砍、被火烧、被水煮、被活埋、被扔进天坑,甚至被剜眼、削鼻、割舌、铰耳、剖腹、掏心、揭头皮和剪生殖器……
山东菏泽的南下干部王先知,在贵州黔西县工作时,被地主和土匪联合设局捉住。敌人把他绑了起来,脱光了衣服,在脚筋骨上穿上了一个根铁丝,又在他嘴里塞上棉花,然后拉着铁丝往外拖……
土匪一边拖,一边用杀猪刀残忍地割他的肉,就这样一步一割一直割到2公里外的一个山洞口,然后将他杀害,丢到了长坑里。
最泯灭人性的杀人手段,把我们的干部双手倒绑、衣物剥光,将新鲜竹笋砍下插入肛门,然后将竹笋抽出进而将直肠头带出,系在压弯的竹竿上。
随着手的松开,弹起的竹子将烈士的大小肠从下身渐次拉出,甚至将烈士吊起……那时候,还没有恐怖分子的说法,其实很多土匪特务都是极为残忍的恐怖分子。
还有一些南下干部有水土不服病故的,也有积劳成疾累死的。活下来的由于忙于工作,加上地理阻隔,大部分终生没有返回家乡,甚至终生没有再跟亲人见面。
总之,山东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优质的兵员,也贡献了优质的干部。这个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现在山东青年当兵和考公务员也是全国最积极的。
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山东依旧是全国最大的省级兵源地,以至于山东口音成了解放军口令的标配,甚至连非洲人民解放军也开始用山东话喊口令了。
无论当兵还是考公,恰恰说明山东人的潜意识里,对党对国家无比忠诚和信任,对优良传统认可和坚守。什么是文化自信?经历了“质疑传统、理解传统、发扬传统”,就是文化自信。
这两年,我觉得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找回来一点了,比如军大衣、花棉袄回来了,国风流行、各种社火和游神活动也受到了大家的追捧了。
说起这个,蛋总也觉得惭愧,过去我认为烧纸是封建活动,跪拜也是陋习。但是后来当我失去至亲的时候,我理解了烧纸和跪拜的意义。
而很多山东人,依然在坚持硬核拜年。当一些人还在嘲笑山东人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已经开始理解山东人,甚至想要成为山东人了。
同样,当我们不再嘲笑山东人对优良传统的坚守时,我们可能就做到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山东人对优良传统的坚守,价值会日益凸显出来。
山东的优良传统之一,那就是听党的话。党一声号召,要支援湖北抗疫,结果山东几乎来了一场搬家式的援助,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带队,甚至把济南市委书记都捐了。
关键时候那可以说是一点链子都不会掉,细节拉满。我印象最深的,当援鄂的医生不太习惯当地的饮食时,山东火速安排了十万个馒头、12吨水饺、鱿鱼海参等送了过去。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山东救援队第一个进入了灾区。2003年非典,山东给北京送去了50万毫升的血液,占了全国志愿用血的一半。
2008年汶川地震后,山东农民大哥带着煎饼开着三轮就出发了,第一时间为灾区搭建了300顶帐篷。2021年夏河南暴雨,山东是连夜拔菜育苗,拉着家当直奔灾区。
2019年的四川凉山大火,30名牺牲的救火英雄有5位都是山东人。20223月南海夜战实战演练中,一架运八反潜机失事,11名战士不幸牺牲,其中山东籍战士有四名。
听党的话,就要贯彻党的政策和路线。党中央说要传统产业升级,咱就产业省级,说新旧动能转换,咱就新旧动能转换,说要高质量发展,咱就推动高质量发展;说大省要有担当,山东就当仁不让。
2023年,山东GDP突破九万亿元,增长6%。其中数字经济扛起山东经济半壁江山,全年数字经济总量达4.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7%。谁要唱衰中国经济,山东第一个不答应。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28%。巧了,山东省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也是28%。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文化上看,山东就是缩小版的中国,山东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板房。
山东人为保住东北,立下了不世之功,山东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东也正在为中国是现代化的实现冲锋陷阵。
质疑山东,理解山东,致敬山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