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 电影 // 放映 // 课程
2月2日
由纪录片导演、广东省摄影十杰王兆宇执导的
深圳市龙华区樟坑径系列纪录片
第二部《樟坑径24号》
亮相深圳晚8点·文学谈
于深圳中心书城首映
以影像记录樟坑径上围的革命烈士
——陈国基的生平故事
中国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申晓力,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李亚威,深圳市史志办公室原主任、方志馆原馆长黄玲,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武小云等嘉宾出席首映礼。
此心安处是吾乡 
打造深圳本土纪录片“樟坑径三部曲”
深圳本土导演王兆宇的《樟坑径76号》于2022年获得第十五届青年影像节“新时代中国故事--我们这十年”单元最佳纪录片奖
今年2024年又一新作《樟坑径24号》圆满首映。该纪录片是反映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陈国基烈士的思想信念及信仰故事。陈国基1897年出生于龙华樟坑径,曾名陈运福,后改名陈国基。他是深圳地区最早一批共产党员,曾参与蔡日新指导组织的山夏农会,并积极投身本地农民运动工作,30岁时被捕杀害。
希望通过影像手段,重现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历史,铭记历史。
王兆宇介绍,决定拍摄《樟坑径24号》有一定的机缘存在。当时他正在为首部纪录片《樟坑径76号》收集革命烈士陈桂林、陈桂民的历史资料,无意中看到了陈国基的名字,并意外得知陈国基也是樟坑径上围人。这个意外得到的线索让王兆宇兴奋不已,决定以陈国基的英雄事迹为蓝本创作樟坑径系列第二部纪录片。“我的计划是拍摄‘樟坑径三部曲’,以寻找见证的视角去挖掘曾居住在樟坑径上围艺术村里的英雄人物生平故事。”
怀揣使命感
用影像重现历史长河里的闪光人物
据介绍,《樟坑径24号》共制作了三个版本,分别为95分钟的长篇导演版,该版本的特点是双叙事线,纪录片除了展现寻找陈国基烈士的线索外,还增加了零零后青年对革命历史的新认知和新思考;60分钟精华版以单线叙事方式围绕寻找陈国基推进。此外还剪辑制作了一版4集每集15分钟的短片。


与首部《樟坑径76号》风格略微不同的是,此次纪录片在音乐风格和拍摄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和尝试。其中音乐方面,选择了龙华本土音乐人邹锦龙创作的
客家原创音乐《听妈妈讲故事》《苦楝树》
为纪录片增加独特的客家风韵魅力。拍摄手法以手持摄影形式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让镜头更具有生命张力更有呼吸感。
这是一部“作者式纪录片”。在地纪录片创作展示了编导自身对周边环境的责任,一方面通过对在地的历史文化与人物的深度挖掘与记录,抢救了一批珍贵的影像忆述,同时通过这些生动的记录影像表达了纪录片编导对现实的关切。
申晓力老师见证了王兆宇从纪录片“小白”成长起来的经历,在他看来王兆宇已然把自己扎根于城市屋檐下的古村里,希望借助其记录的真实影像,让曾经在古村里生活过的历史人物重新“活”起来。
对《樟坑径24号》,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会长李亚威给予肯定和认可,作为新的纪录片人十分的难能可贵,深挖深圳本土历史人物题材很少,希望王兆宇继续将这个历史题材深入拍摄纪录下去。为深圳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记忆财富。
“纪录片填补了樟坑径上围革命烈士的事迹。作为‘新深圳’人,作者去追寻陈国基烈士的革命事迹,是一种情怀。在深圳有几千名烈士,只有《樟坑径24号》记录了陈国基的一生,也是对深圳烈士的崇敬之情”原党史办办公室主任、深圳方志馆馆长黄玲说道。
王兆宇表示,命运将其引向龙华,为其推开了纪录片拍摄的大门,找到用影像记录去对抗历史遗忘的方法。“村里的老人陆续去世,知道历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了,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我觉得我有这种使命感,通过影像去记录我所居住村落过去的历史故事,让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英雄闪光人物重回大众的视野。”


据透露,继《樟坑径24号》后,王兆宇很快就要投入第三部纪录片《樟坑径45号》的拍摄工作中,该片将记录龙华上围人陈安仁的传奇一生。陈安仁1989年出生于龙华,是民主革命家、作家。陈安仁其一生出版了82部著作,目前王兆宇已完成33本著作及部分手稿的收集工作,“预计农历新年后开机拍摄。”
- END -
内容来源 | 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
编辑整理 | 龙华文体云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