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第 8092篇深度好文:3161  字 |  10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中国文坛,有位与众不同的作家。

他的作品充斥着苦难与灰暗,但他本人却风趣幽默,睿智豁达,被读者戏称“喜剧人”。
他,就是余华。
余华发表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少有人知道,他也写过许多散文。
散文《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中,就记录他自己关于人生、社会和童年的感悟。
在书里,你会看到作家余华的另一面。
原来,他也跟我们一样,曾经有过寂寞的童年时期,迷茫的青年时代,曾经走过许多弯路,吃过不少苦头。
可他后来发现,也正是因为这些弯路和苦头,才成就了如今的自己。
翻开这本《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你就会发现:
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一、没有白读的书,
每一页都在滋养你的血肉
在书中,余华谈起自己的阅读经历。
出生在书籍匮乏的年代,余华的童年时期,都在玩耍中度过。
直到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开张,父亲给还在读小学的他办了一张借书证。
在小小的阅览室里,他读完了当时流行的文学著作,还觉得不够过瘾,天天四处找书读。
学生之间私下流传的外国小说,全是没有结尾的残本,但他依旧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自己替主人公们设计了无数个结局。
那时的余华,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经典文学,常常错过上课的铃声,学校教的知识更是没记住多少。
高中毕业那年,正赶上恢复高考。
余华以为自己有机会去大城市了,激动不已。
结果成绩一出来,落榜了。
考不上大学,又不想复读,要怎么规划以后的路?
余华不禁陷入迷茫之中。
或许,当初好好听课,把看闲书的时间用来学习,现在的结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直到多年后,余华开始提笔写作。
毫无写作基础的他,竟源源不断地爆发了许多创作灵感。
他这才发现,原来当年在编那些故事结尾的时候,就是对写作的一次次模拟练习。
阅读的魔力第一次显现了出来,随后无数次影响了他的人生:
他初期的作品,语言细腻,充满诗意,是在模仿川端康成的表达方式;
遇到创作瓶颈时,一本《卡夫卡小说选》瞬间解放了他沉寂的想象力,拉着他又上了一个台阶……
就这样,一本本书构建成了现在的“作家余华”。
一直以来,“读书无用论”从未消失过。
是啊,读世界名著不会直接给你带来财富,看名人传记也不能帮你立马获得成功。
但恋爱受挫时,《简·爱》会告诉你,先学会爱己,才能去爱人;
遭受苦难时,《活着》会告诉你,命运能打压你,却不能打倒你。
当感到焦虑时,《瓦尔登湖》会告诉你,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按照自己想法生活才最重要;
当身处低谷之中,《我与地坛》会告诉你,接受生命的不完美,才能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幸福与美。
有句话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人生。”
如果你正虚度时光,陷入痛苦,不妨花点时间读读书吧!
你的感悟,你的思考,和你的收获,都将点亮你的人生,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
你翻过的每一页书,都会化作一次次养料,滋补着你的血肉和灵魂。
二、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丰富了你的阅历
张爱玲曾告诫年轻人:
“人生有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
余华也不例外。
书里提到,余华最开始,走的并不是写作这一条路。
在开始动笔前,他也跟很多人一样,为了养家糊口,干着一份平凡的工作。
高考失利那年,他接受父亲的安排去当了牙医。
上午八点,他准时到店,把趁手的工具摆放好,在一张张嘴巴里上麻醉,拔坏牙。
干到下午五点,垃圾一倒,门帘一拉,准时收工回家。
每一天,基本都在重复一样的流程。
到后来,他甚至都懒得说话,把顾客往躺椅上一请,就埋头拔起牙来。
有一天,结束工作的他靠在窗口,望着街上车水马龙,一股悲伤涌上心头:
“别人的口腔,是世上最没风景的地方。难道,我要这么看一辈子?”
霎时间,恐惧顿起。
他厌倦这看不到希望,一潭死水般的生活,下定决心转行当个作家。
于是,他放下钳子,拿起笔杆,投入了文学的怀抱。
拔了五年的牙,余华看过上万个口腔,也听过上万个故事。
这段枯燥无味的工作经历,竟成了他宝贵的素材来源。
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化作他笔下无数悲欢离合的人生。
苏童在一次访谈中,聊起余华的牙医经历,他说: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只要是有意义的,就肯定不会吃亏。
就像卡夫卡,他曾是一名税务检察官,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他能体会小公务员的处境和理想的巨大落差,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
或许每个人都曾做过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不想过的生活,曾走过不必要的弯路,把青春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里。
但其实,人这辈子,每段不同经历都是相通的,每个努力的脚印都是相连的。
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看似蹉跎的岁月,正悄悄提升你人生的经验值。
所有失败的尝试,还有做错的选择,都牢牢长在身上,成就一个更好的你。    
别害怕走错路,也别懊恼拐错弯,坦然接纳生命的所有安排。   
要相信,每段路程都有风景,只不过现在的你还没发现而已。
勇敢去体验,去经历,去创造吧!
你走过的每一步,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将带着你迈向梦想的彼岸。
三、没有白吃的苦,
每一次都淬炼了你的灵魂
曾有读者发表评论:
“余华是受了多大的苦,才能写出《活着》?”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
小学期间,余华跟着父母搬进了医院的宿舍楼,楼对面搭了一栋平房,平房边是公共厕所。
后来他才知道,这栋平房是太平间。
每到晚上,四周一丝声响也无,月光下的树影像极了张牙舞爪的怪兽,把余华吓得够呛。
半夜时分,哭声开始响起来了。
屡屡被吵醒的余华,只好听着逝者家属们悲凄的哭声,失眠到天亮。
这段恐惧的体验,是他童年里挥之不去的梦魇,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道难关。
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习惯了近在咫尺的死亡,还敢在大夏天跑到太平间里纳凉睡觉。
原本以为,没有什么经历会比这段更苦了,没想到,艰难险阻还在后头。
那时,他刚决定转行,天天关在房间里,琢磨写出个惊世大作来。
同事们在闲聊八卦时,他在写作,朋友们在喝酒娱乐时,他还在写作。
每写完一部作品,他都仔细打包好,投递到最知名的杂志社里去。
没想到,发表作品的美梦没能实现,四处投稿都无人问津。
邮递员常常来家里送退稿,次数多了,甚至门都不敲,直接把包裹从墙外扔进院子。
只要听到院子里“咚”的一声,父亲就赶紧招呼余华:“你的退稿来了!”
一开始,屡屡遭拒的他大受打击,甚至起了放弃的念头。
每当这时,他回想起太平间悲痛的哭声,想起麻木的牙医生活,消失的力量又回到他的身体。
于是,他迅速整理心情,潜心创作。
这样写着投着,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
终于有一天,他的作品被《北京文学》选中,得以出版。
他在此刻,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机。
余华的经历,让我想到撒贝宁说的这句话:“人生吃的苦,一定是为了让你最后尝到甜。”
那些咬牙坚持的人都懂得,所有你面对未来的底气,都是现在受的累换来的。
所以,你不愿在闲暇时读书,就别羡慕别人的博学,你不愿在黑夜中苦读,就别嫉妒别人的成绩。
没有谁的苦是白吃的,那些流过的汗,淌过的泪,都将化成生活的终极奖赏。
步履蹒跚的时候,多坚持一秒,孤独无助的时候,多扛住一天。
熬过了黑夜,必将会等来新的黎明。 
结语
余华在书中写道: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活成了“功利主义者”。
没有结果的事,不做;没有帮助的人,不交;没有用处的书,不看。
他们忙着追逐世俗的成功,一旦稍有偏差,就陷入无尽的自我折磨中。
其实啊,人这一生,每段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没有什么光阴被真正虚度,也没有任何事情是徒劳无功的。
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都像埋藏在生命深处的种子,总会在某天结出沉甸甸的人生果实。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