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就在下周,顶尖美高要放榜了!顶尖美高的所有费用已经将近100w/年,到底值不值得去读?就读体验和国内的顶尖高中又有什么不同?孩子又会有哪些挑战?
今天的主角Annie,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新生,未来的方向是人类学。她的升学路径,也可谓是一路“星光熠熠”:
小学在包玉刚就读,6年级离开上海到美国,先进入了全美排名12(2023年统计)的在线走读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之后又转入大名鼎鼎的寄宿制高中Hotchkiss,这一路“耀眼”的配置,足见其实力之强。
但Annie却戏称自己是不刷分、不刷奖、不刷AP的“三不刷”女孩,甚至连如今文科生死命卷的John Locke竞赛,她也是屡投屡败。可就是这样一个乍看特别“佛”的女孩,结局却非常高光,拿到了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3所顶尖美本的offer。
面对每个美本申请生都要面临的拷问“如何发掘自己的独一无二”,Annie“榨干”自己所收获的经验值,基本上都被分配到了那些无法“赚取”短期利益的能力上了,比如:
  • 价值观的养成
  • 兴趣探索的深度
  • 人际关系网的建立与营造
……
正是这些非“即时获利”的投资,使Annie像极了一个长期主义者,也让她在需要爆发的时候,能够将那份由认知与时间共同催生出的实力,发挥到淋漓极致。
探究「我的价值观」
写好自己的人生说明书
说到「价值观」,许多中国家长和孩子会觉得,那是一个特别「务虚」的词,因此我们给予价值观营造的时间少的可怜,随便拉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问:
  • 你觉得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是什么?
  • 你会为了何种信念做出多大牺牲?
  • 在衡量事物的价值时,你的标尺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孩子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并且自圆其说吗?
但对Anine来说,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一个人打开世界的说明书,而在顶尖美高hotchkiss,Annie用三年时间,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来写自己的人生说明书。
让我特别惊讶的是,在分享里,Annie只用两页PPT,就把自己的价值观展示的明明白白。
她的价值观,由一些自己特别珍视的「认知美德」构建而来,如果你也立志于选择文科,它们或许能带给你许多启示:
灌溉「好奇心」
她用一份被斑斓色彩包围的大脑图案,来诠释自己的的好奇心。这背后是Annie对于世界最基本的认知,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一面,而他们正在做着的事情,是值得自己尊重并且花一番时间去了解的:
我非常注重好奇心。当我对一件事充满好奇的时候,我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它。然后我申请的时候就知道,我想去的学校一定会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聚集的地方。当我遇到一个人,如果他对很多不同的事物或观念充满探究欲的话,我就会非常尊重他。
拥抱「多元文化」
对Annie来说,拥抱「多元文化」不是一种口号,而是自身经历在认知上的一种投射,一个中国女孩,到美国来求学,住进了一个不同文化背景者“杂处”的社区,东方、西方、亚裔、本土、拉丁语、非洲裔……
所有的族裔都在用生活本身展示自己的习惯,背后是历史与文化互相渗透、参杂行进的历程,在Annie看来,这些都是她了解世界的最佳“素材”,她训练自己用120%的热情去迎接多元性的“撞击”。
在Hotchkiss,她所面对的学术与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网,让Annie的思维底色越来越明晰,也让她的价值观逐渐成型——承认、进而拥抱世界的多元,同时,也因为那些“不同”,充分激发起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发现、学习、理解与共情。几年的高中生涯,Annie找到了一个文科生可以借以安身立命的底层思维,而这恰恰也是名校所乐意看见的。
同时,这样的价值观,也让Annie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调和多种文化差异,同时又能将其自然流露的孩子。
比如,她会告诉你自己对于体育的喜爱,特别是排球,她会用美国孩子那种特别夸张的语气,讲自己是如何在忙碌的申请季,每天早晨六点雷打不动地跑去打排球的,也会在介绍自己的PPT上,截一张手机拍摄的森林图片,然后告诉你,自己高中时代最开心的某些时刻,就是和这些树木呆在一起的时光,一个上海女孩,在康州的荒野里爬山、游泳、看树、看花……
哦, 当然,还有书!她涂着奶白色指甲油的手里握着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你会发现,她说起自己喜欢的种种,常会有一种超出你想象与设定的“惊喜”,我相信,这份因为价值观而催生出来的惊喜,一定也是让面试官对她刮目相看的一大理由。
《达洛维夫人》书籍封面
深耕项目
用时间把兴趣「做大」
现在,我想谈谈从Annie身上看到的「兴趣力量」。
采访过几十个牛娃,我发现他们在给兴趣保鲜的过程中,都有几乎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把钟爱之事做深,做深——方能做大。
Annie就是最好的例子。
首先,她的兴趣建立在身份认同和文化撞击带来的反思之上,亚裔、女性、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多年的生活经历,上海的童年与康州的青春期,这两者一旦被并置于多元文化的场域,Annie便在生活里“打捞”起了自己的兴趣点:
作为一个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实践者,搞清楚人类、族裔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旦明确了兴趣点,接下来,就是用各种项目和实践,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这个过程里,Annie表现出的稳健与不急功近利,也很让人佩服。
她做的科研项目和公益活动,实打实的都是用时间“砸”出来的。
比如她在12年级时就做了一个特别大的文档科研项目,她和同学们跑到哈佛,待了两周半,在这近20天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泡在哈佛图书馆,查阅文档资料,而项目主题也很有意思:医学「传道」——19世纪以来,西方医学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发展的。技术转移、东西文化的融合、观念的碰撞……这些主题几乎囊括了她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课题里,想要了解的一切。
这个课题所涉及的议题,竟然跟她的兴趣点如此合拍,所以,说起这次课题实践,Annie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当时我们每天会在图书馆里泡七八个小时,要读的历史文件特别多,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每天都是翻啊翻,其实挺苦的,但我也乐在其中。
而且,20天是资料查阅的时间,真正做完这个项目,我们用了一年多,因为还涉及到了讨论、资料分析和撰写等等步骤。
它对我来说是一笔特别大的财富,因为我学会了如何去handle一个长期研究项目,包括工具和方法论,这些是我的优势,我想在申请时,它们也绝对都是亮点。
所以,Annie的经验值,是真真实实靠时间和双手“攒”出来的,而且她还特别会“来事儿”,比如前两年美国发生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枪击案,一个华人在教堂开枪击毙了另一个华人。
Annie对这个案子很感兴趣,她想弄明白,为什么同样的族裔之间,会有这种难以调和的仇恨出现?所以她干脆飞到事发地,跑到教堂里,去采访那些事件的目击者,受害人和凶手的朋友等等。
她使用了人类学里的ethnographic research project(民族志研究)作为工具,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调研报告,最后,这个报告竟然让她对中国近代史里的许多关键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自己用手翻资料、用腿跑采访、舍得花时间、不吝惜精力的投入,在研究课题上是如此,在公益项目上也是如此,她去关怀亚裔心理健康的组织实习,与成员们一起设计了workshop,来为亚裔的情绪病“建言献策”。
在项目结束许久后,竟然还莫名其妙拿到一个奖,Annie坦言当时自己惊呆了,因为做项目纯粹是喜欢,她甚至都不知道还有奖,带着惊异与快乐,她跑到DC去拿奖,然后就做了一个至今都让自己特别满意的演讲,Annie说,这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特别cool!
但所有投入的时间都能收到回报吗?也不尽然。
比如,Annie曾经把自己研究的亚裔枪杀案做成小论文,发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比赛里去,结果——又被拒了。
为什么是“又”呢?因为她之前曾经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撰写了一篇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论文,就被John Locke拒过,然后又遭遇二拒,你以为Annie会觉得自己的投入打水漂了?哪有的事!对Annie来说,投入产出比可不是这样计算的,她说:
如果你一定要为了参加竞赛去“攒”一篇自己无感的东西出来,那很没意思,相反,哪怕你不能参加任何比赛,你也愿意写,那客观上,这个“写”的过程,就是你做research的过程,你一定能点亮更多的技能树,然后呢,你也可以用你做的research,向别人来展现你对一个东西的热爱程度。
的却,如果爱到接近莽撞,不停地去研究、去写、去调查,甚至都不在意作品能否带来切实回报——这样一份几近“疯魔”的爱,怎能不打动那些惜才爱才的伯乐呢?
建立关系网
一切资源都在其中
如果说成功是一次汽车竞速比赛,价值观很像汽油,是当之无愧的动力之源,兴趣则是发动机,让你在合适的时间点加速,而人际关系网——则像是你面对的路况,不要小看它,有时候那会是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
Annie显然明白建立关系的重要性,用她自己的话讲,要建立一张「从自我走向他者」的网络。所以,在Hotchkiss,她生活的主题之一,就是和周围人建立Connection:
在这里,我最大的财富,就是学会了如何创建人际关系,因为我的高中(Hotchkiss)所在的地方,实在是有够偏僻,所以我对于跟周围人建立connection有着很深的“执念”,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让我有种很fulfillment的感觉。
我也一直在为此努力,所以,我跟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创建了非常深的人际关系,我也在这种关系里,学会了足够多的networkiong skills。
当然,建立关系——对Annie来说并不单单只是抱团取暖的目的,在这张关系网中,她习得如何让别人记住自己,她努力让大家看见自己身上的特点。
有段时间,她同时领导5个社团,通过这些社团,她积极地去发现别人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在Annie眼里,处在这张关系网中的孩子,在他们身上,都有许多让她着迷,进而想要去聆听和学习的特质。
同时,在这张关系网里,她也学会了如何给自己创造机会和资源,邮箱是每天必查的,一旦有有趣的讲座、名校教授的分享,她绝不会错过。
而且在这些别开生面的议题背后,或许就是一个她可以参与的项目,一个值得花上时间细细研究的课题。
一旦发现机会在关系网中出现,她也绝不延宕。写邮件,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对议题的兴趣,即使当下没有任何能参与的项目,但让对方知道——我care,我对此有热情,这是Annie一定会去做的事情。
而之前谈到的诸如亚裔心理健康关怀等等公益活动,都是在关系网络中顺其自然产生的好项目,并非刻意为之,却无心插柳。这种自然生发的机会,对Annie来说,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机会永动机」。
当然,与「潜在机会」碰撞时,Annie也展示出了高情商,比如,在跟教授们交流时,总是会自己划定感兴趣的范围,不泛泛而谈,并且,永远先深度吃透对方的演讲内容与学术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热情,让人体会到她的真诚与好学。
这些构架在“术”之上的良好习惯,与其说是先天使然,不如说也是在这张关系网给予的磨炼里,被点亮的新技能。
「 写在后面的话 」
听完Annie的分享,相信大多数围观牛娃故事的家长,都差不多能明白了,为啥这个孩子不刷题不刷分不刷奖,被知名竞赛拒了又拒,却能深得名校老师的喜爱,从旁观者的角度,如果一定要总结出个子丑寅卯,我想可能是这些点:
1
有清晰的锚定,知道自己想去什么学校,背后有一套能充分自洽的价值观支撑
2
能坦然接受“拒绝”,并不因此否定自己
3
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你所在的赛道,20门AP并不能帮到你,那么一个字——弃
4
面对项目或实践时,切入点可以小,但必须志存高远,把它的立意拔高
5
别计较一时得失,特别是在时间投入上,如果是你热情所系,哪怕做了几年没有奖项背书,也不要灰心,时间给你的报偿,日后定会慢慢浮现。
所以,看完Annie的故事,我觉得,文科生真牛娃,到底还是有更多独辟蹊径的可能。那种牛,还真不是一系列闪耀的标化成绩和眼花缭乱的奖项背书可以简单呈现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初心,你究竟爱什么?因何而爱?如何诠释这份爱?这些问题答案的优劣,才取决于你是否能抵达最终的目标。
希望Annie的故事,对所有文科爬藤的孩子,都能有所启发。
🎉2024真棒·美高盛典线下活动一年一会🎉
美高校董、最强顾问、新鲜案例

线下活动席位有限,抢位吧~~
3月4日周一19:30
听20年教学经验老师分享
如何规划AP课程
3月5日周二20:00
普娃如何规划?斯坦福学长教你“做减法”!
3月6日周三19:30
托福如何早规划,才能不落下风?
3月7日周四19:30
2024海外暑期项目秒杀大促!
3月8日周五19:30
普林斯顿学霸分享未来孩子要怎么做科创
👇滑动看下周活动预告👇
找资源、听讲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关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