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殿尽头,一位八十岁的老妇人看着来势汹汹的张柬之和兵士,眼神扫过刀剑上还在滴落的鲜血,自然猜到那两个姓张的小鲜肉已经被杀了。
已然这把年纪,纵然还有情份,也不会再激越难释了,这两个早有不臣之心的小子,死便死了吧。
老妇人眼里闪过最后一丝锋锐狠戾的神采,随即变得黯然,喃喃自语道:你们都只惦记着这把椅子,朕惦记的才是这片江山,除了狄仁杰,你们都不懂朕。
纵观历史长河,女人用起这个“朕”字的,唯有武则天。
她淡淡地留下一句:“去帝号,归本宫,叶落归根也。就自顾自回宫去睡了。去了帝号,恢复则天皇后身份,保全了自己身后的哀荣,也尽力保全了武氏的家族。
要说感情纠葛、皇位更迭,期间种种纷繁复杂,难有定论,但是当她遥望夜空,面对天人已隔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她想说:对这个大唐的天下,自己无愧。
626年宣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其在位二十三年间,国力恢复,民生重建,倡导商业,开辟丝绸之路,文治武功皆显赫,史称“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即位后依靠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辅佐,延续贞观策略,史称“永徽之治”。而其实从655年立武则天为后开始,她已从参政逐渐转为执掌朝政,二十一年后加号天后,到690年临朝称制,建立武周,执政又是十五年。
在这五十年里,大唐仍然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武则天时期最重大的举措是改革了科举考试制度,允许自荐,入仕人数显著增加,大唐自此人才辈出,哪怕安史之乱之后中晚唐国势日衰却还能延续百年,和人才储备的丰厚是有关联的
其次是经济上薄赋敛、省力役,奖励农桑,主持编撰了农业全书《兆人本业》并颁布天下,虽然已经散失于世,仅在日本保存数卷,但是在当时促进了农耕的效率;她力排众议支持了王孝杰大破吐蕃的军事行动,增兵设立安西都护府,西域因此实现了近百年安定;她还在东都洛阳设立铜匦(guǐ),相当于群众信箱,谋求政治发展、献颂献赋的投“延恩”信箱,提出建议、分析得失的投“招谏”信箱,有案有冤的投“伸冤”信箱,研究天象玄学、军机秘技的投“通玄”信箱,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信访制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这样评价武则天: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和历朝不断的诋毁攻击相比,是比较公道的。
哪有凭空而来的盛世?若不是大唐开国八十年的积累,便没有开元的局面。
如果李世民之后,政令改弦更张,为上者或奢靡败坏、或刚愎自用、或好大喜功,一点点刚攒起来的家底早就折腾没了。而在这条发展的路上,幸好是武则天管了这五十年,要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之后乱了几年。幸好,乱在宫中,还没乱到朝政。
李隆基是个狠人。小时候他父亲李旦就差点小命不保,后来亲眼目睹了逼使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血火浸染,他自然早早就明白韬晦养光、谋定后动、动如风火、雷霆万钧的道理。
趁着李显懦弱,而把持朝政的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在李隆基策划的唐隆政变中被全部诛杀,整个韦氏集团凡是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也全部处死,斩草除根。
随后,曾经帮助他逼迫李重茂禅让、由李旦重新即位的太平公主,因为权力的争夺和李隆基从曾经的伙伴变成了敌人,试图换掉李隆基的太子身份。当李旦将帝位让给李隆基之后,他果断先发制人,亲率部属家兵三百人先斩羽林将、再杀其亲信党羽,太平公主逃入佛寺。不顾太上皇李旦的求情,李隆基仍然赐死了这位自己幼年时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姑姑。
开创新时代的往往是狠人,但不能是蠢人,也不能狂妄自大。前者就像杀人如麻的后赵石虎,后者就像杀兄杀臣却志大才疏的隋炀帝杨广。而李隆基不蠢,也不自以为是,他只看准了一件事:吏治。
当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腐败,而是在几次兵变中人人自危,无以自处,管理混乱,没人做事。中国一直是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当高层无心于正事,中层就会自行其是,而下层往往无所事事、应付了事。
李隆基一方面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尤其注重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县令,经常亲自面谈考评,另一方面是选拔贤才担任宰相。
回过头去看,李隆基最大的本事原来是看人,纵观整个开元时期一直到天宝早期,所有他任命的宰相首辅全都是能人。而且光会选用能人还不够,身为皇帝还不能刚愎自用、独断朝纲,要懂得授权、懂得纳谏,否则你找来了人才也是浪费,最终还是会在宵小佞臣的围聚中瞎指挥。
开元时期的大唐百姓很幸运,这些李隆基都做到了。
开元时期,陆续名相有姚崇、宋璟、张说、苏颋(tǐng)、韩休、源乾曜、张九龄等等,哪怕被后人用“口蜜腹剑”形容的李林甫,狠厉是在政斗上,治理经济民生和外交军事都极有章法,安禄山看他在就不敢妄动。
这些优秀管理干部前后四十多年,为政措施有改良、有推陈出新,但是难得的是每一个继任者都没有说为了彰显自己的能耐而去推翻前任,保证了国事的基调不断不乱、有延续性。
盛世是一层一层铺叠出来的,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打了七十年的基础,再加四十年的积累才有天宝初年如杜甫诗云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局面。如果不断改弦易张,忽东忽西,不时还挂几下倒档,又何来积累、发扬之说?
姚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名列宰相,参与了神龙政变。唐玄宗亲政以后,他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宽刑仁政,不贪边功,整顿吏治,改革经济,抑制权贵,发展生产,李隆基照单全收:姚爱卿尽管去做,朕是你坚强后盾。
姚崇推行新政的近十年,大唐从朝廷到民间处处生气勃勃,打开了这一番盛世气象。不过用现在的标准看,姚崇贪财,也纵容子女捞钱,还排挤打压同事,例如张说就是被他弄得迁谪去了外地,妥妥是坏官的典型。
在如今网络评论区里,一定就是被说为“严查”“杀”的类型,那么为什么还会后世被称为“贤相”?就纯是用社会效果来说话,不以私德掩大义。
再说宋璟,接替姚崇,开元十七年与张说、源乾曜同日拜官。他刑赏无私,刚正不阿,经常犯颜直谏,玄宗虽然看他时常不爽,但是因为有道理,即便不合意也会勉强采纳。
话说像宋璟这样很像魏征的人,耿直一些的下场一般都不太好,他俩之所以能君臣相济,还是得看为君者是什么样子的人,太宗、玄宗都是聪明人,至少底线标准和情商都还是在线的,那就能成为一段佳话。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
一个因势利导拓展新局,后续这一个就守正持中站稳纲要,一张一弛,相得益彰。现在所说的大唐四大贤相,就是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以及玄宗时期的姚崇和宋璟。
而被排挤的张说,早年是策论第一的状元出身,武则天时期因为不肯诬陷别人被流放岭南钦州。还朝后不肯依附太平公主再次被罢相,不过他押对了人,给李隆基献去一把佩刀,暗示要当机立断,铲除太平公主。
唐玄宗坐稳江山后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结果因为和姚崇不和,第三次被贬官。再次复出,和他在边境的军事和外交成绩有关,所以张说是开元时期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的人物,对外是狠的,反而是在朝中有点畏畏缩缩。
其实这样的人很堪任事,说白了是个有能力的老实人,而且他在武备和外事上的眼光对于内政的策略是很必要的助益。玄宗时期裁军增效,在西北却安然无事,对于国内是安定发展的重要背景。虽然晚年因为专权和受贿再度入罪,也正因为其居功不小而获赦。
最后再提一下张九龄,就是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位,正是因为流放岭南的张说的鼓励,才北上登科及第,最后成为“岭南第一相”。他是广东韶关曲江人,在他以前从没有这么南边的人走到这么高的位置。
他主持兴建了大庾岭的梅关古道,让业已成为海上贸易中心的广州打通了南北之路,被称为当年的京广线。之后许多年一直以谏官身份向玄宗提出各种建议,其中有一条是断言安禄山未来必反,等到玄宗逃难到蜀地时想起张九龄的卓见痛悔不已,专程派人到曲江吊唁已经去世的张九龄。
张九龄在大唐全盛时期,居安思危,提出反对“霸道”的穷兵黩武,而应以“王道”的保民育人,轻刑、减税,扶持农桑和贸易,要用贤能治理地方,这些谏言对于时事的维护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盛世的标志之一就是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缓解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敢于说的人,也要有愿意听的人,缺一不可。
回头看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多见,汉初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到明章之治、大唐贞观到开元盛世、宋仁宗和真宗往下约一百年,大致就这么几段。至于明清的几次所谓强大,强在君权而不在民生,最关键是文化多次被打压、篡毁,根骨已弱,说严重点咱们至今都在还债。
而盛世之所以盛,在君,在臣,以今时今日的现代社会来说,更在民。一是开放包容,二是持续积累,三是修补迭代。至于周期往复、盛衰兴替,历史车轮滚滚,非人力所能预见和抗衡,而在世之人,不过努力做正确的事而已,不求历史功罪,但求无愧于心。
 /// END /// 
No.565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捷
作者简介:财经管理作家,企业管理顾问、职商导师。
开白名单 duanyu_H|图片 视觉中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