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一周了,还是对回到北京的日子没什么实感,你也是如此吗?
天气也在停滞不前,春天已经迈入第二个节气,上周的一场大雪又把人集体拉入寒冬,恍惚像新年还未来临。
令人恍惚的不止天气。
还有“回家”。在老家的日子像被按了 0.5 倍速,和父母花一下午调馅包饺子,帮邻居贴了崭新的春联,沉沉睡去,早早醒来,状似无聊的日子里,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
不止如此,刚结束的春节假期里,在老家频繁的亲朋聚会中,我意识到一件事:
留在老家的朋友过得都挺好的。
甚至不是挺好——县城五点就开始苏醒,菜市场永远热气腾腾,聚会永远能喊到朋友,午后三点的公园里永远聚满睡饱了的人,等待在一线城市罕见的夕阳缓缓落下。
不仅是平稳,相比我在北京的生活轨迹,回到老家像是一种“续命”,我过上一种脚踩在地面的生活。
当然是舒适的,和舒适一同而来的,是一丝轻微的动摇。
像同事@xw 吐槽说的,“来的时候想的是探索梦想和人生的意义,现在不知道自己在北京瞎探索个什么劲儿。”
一些曾经确定的答案,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一头是越发有吸引力的老家,另一头是越发步履匆匆的北京。
返工后的 3 月成了一个做决定的契机——许多人在搬家,在各个软件上都能刷到旧物闲置,地铁站最多的广告是各个招聘软件,人们正试图拍卖掉一种旧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常常想,我在北京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一个很不想承认的答案是:一种“浅浅的生活”——浅尝辄止的生活。
我们拥有浅浅的作息。
没几个年轻人不失眠,之前看到媒体报道,七成的褪黑素片的购买者是 90 后、00 后,到了年底,褪黑素片销量增长近一倍。信箱里的一位读者留言说,“睡个好觉比爱重要”
我们开启浅浅的社交。
见面愈发艰难,我和同在朝阳区的闺蜜,去年一整年见面不超过 3 次,另一位在上海的读者@AZ 感叹,“我觉得我马上就要失去所有的朋友了。”
更别说恋爱,离开老家前,朋友@小久 被亲戚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俩人的聊天记录至今停留在抵达北京的那一天。
我们开始浅浅的遗忘。
最近让我沮丧的一件小事,是一盆近乎死去的植物。
那是去年看话剧时拿到的白玫瑰种子,我找了个一次性纸杯,装了些土,把花埋进去,数月过去,种子始终没有发芽。
令我怅然的并非花的去留,而是,我完全不记得它是哪一刻开始被忽视的。
太多的目光被给予了工作,太少的目光停留在生活的细节,我没能好好照料的,从来不止一盆植物。
有一句《晒后假日》的台词令我印象深刻,是一个问题:
“你还会为明天感到兴奋吗?”
我们的心涣散了。
让人失去意义感的,或许还不只是辛劳,不只是压力,更是慌张。
前不久我刷到过一篇帖子,讲今年普通人的精神状态,是「走到哪算哪」
乍一看很消极,但这背后,是我们比谁都清楚:
保住眼前的生活已经多么艰难,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推翻原先的生活,重启人生。
我试图寻找答案。不是从虚空的话语里找,而是从他人的生活样本
最近我常常翻看张颂文的微博。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单靠社交平台拼凑出一个人的生活,但很神奇,在张颂文这里,很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
你会捕捉到生活无数的丰富细节:
看他为新年准备一株株的植物,天竺葵,蝴蝶兰,都是他亲手养的。
看他养流浪小猫和流浪小狗,每只小动物都有名有姓,小白、小虎、小灵、胖橘子......
他的评论区里,许多疲惫的人都曾被张颂文拍一拍头:
——今天地铁没什么人哦,大家都回家过年了,我还在上班呢。
——张颂文:你一直都是努力的人
——我今年可能要随便找个人嫁了,下半辈子应该都不会再快乐了。
——张颂文:我朋友请我吃饭,问我想吃什么,我一般也是说随便,结果上的全是我爱吃的大餐,希望你也拥有同样的巧合。
其实,他的微博我过去常常刷到。但直到最近,我才慢慢体味到为什么这些话语能给人莫大的安慰。
比起话语本身,我们是被一种面对生活的解法点醒了。
去用目光深深地注视生活,去用笔触抵达周遭的细枝末节,去用自己的心灵和感受,主动发出连接的讯号。
我常常在想,我们的慌乱和匆忙仅仅是因为匮乏吗?
不是的,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在倍速的步伐中收回了目光。
假如我们能将目光长久停留在一株蝴蝶兰,一只被遗弃的小狗,一个末班地铁里的陌生人,或许,我们脚步里的虚浮和不安会减轻些。
是那些曾虚化在背景里的细节,让你重新发现了生活。
所以,当我们不想再过浅尝辄止的生活,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我问了很多身边的人,朋友,读者,同事,那些看起来不慌张的人。他们的回答给了我看张颂文微博类似的启示:
人不是非得大刀阔斧地重建生活,人还可以「找回」生活。
在最小的度量单位下,在附近,在曾被虚化在背景的细节里找到让自己安心的力量。
找回对美的感知力。
我建了一个专门拍绿灯的相册。
每拍下一个绿灯,就是我的人生顺利通行一次。
@小五
找回更多生活的真实细节。
离职后做了自由设计师,可以不再通勤,我把办公桌挪到窗前,每天早晨阳光洒进来,我就爬下床,在阳光下吃早餐。
@路遥
追热点追到赛里木湖,架起设备就开始拍拍拍。一直守在相机旁的我不停跺脚,同行的朋友比我松弛得多,他朝我睫毛上的冰晶哈了一口气,“等来的美景让人感慨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可真正让人惊叹欣喜的,还是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回程路上,我感觉窗外的风景比来时更美,于是随手记录下这些很久以后依然会打动自己的照片,“生活中的很多事,不会等我做好准备才开始。”
@摄影师CYL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找回人生更多选择,和更丰富的面向。
@香港仔 很早就有攒钱出国留学的想法,但因为骤然加大的工作量陷入抑郁,最后不得不提前离职。人生脱轨的那一刻,她很难接受。
直到她去到大理,看到一片草地。
“我往草堆上一躺,突然发现天空好大啊。
我从来没有往上看过,我一直往下低头去赶我的路,原来抬头一看,其实我的天空可以很大的,我的选择是可以很多的。”
我想,与其说“找回”是解法,不如说是信心,一种对能找回生活的信心。
感受生活的周遭和远处,重拾生活的细节和体验,感受真实生活的丰富肌理和层次分明。
信心在生活的细节里。更确切地说,信心在投向细节的深切目光里。
我们仍可以在每一个缝隙里,让生活在方寸之间,朝纵深处展开。
这并非远见和智慧,而是从当下的慌乱里自救的要诀。
这也是我今天最想说的:
不要过一种浅尝辄止的生活,更不要急于从选择和困顿面前逃走。
当你对眼下的生活选择产生疑问时,不要再考量表面的标签,或虚幻的愿景,譬如“成功”“梦想”“标准”。
请勇敢地、一头扎进复杂的生活里。
去感受生活的纵深,
去层层叠叠的生活里,构建起足以支撑我们的细节。
去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和价值。
我试着不再把「to do list」作为工作的专属,生活同样需要愉悦清单,最近的一个目标是,等春天到了,去北海公园划船。
最后,天气还没彻底转暖,但想分享给你我前不久读到的一句话,来自作家李娟:
“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
“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连我不是也啰里八嗦围裹了重重物什吗?
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
寒冷可以抵抗。

能抵抗寒冷的,从来不是远方,而是当下的生活实感。
比起抛却原本的生活,唯有一头扎进生活,在自己或大或小的生活半径里重新发现生活,才是真实而具体的人生解法。
今天,小米同样鼓励大家过一种「真实有层次」的生活,透过镜头发现真实生活的细节,超越人眼才能感受抵达人心的感动。无论是望向远方,还是将目光收回,影像都是生活的记录者和表达者,帮助人和生活完成层次丰富的对话。
全新的Xiaomi 14 Ultra,凭借光学和计算摄影两大领域的显著突破和深度融合,让真实有层次。比真实好看一点点。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审美还原生活,用镜头看见生活,也看见自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小米相信,真实的生活本就丰富多样,自有天地。
撰稿:王雪琴
责编:梁珂
 晚祷时刻:
你不必理解生活,
生活将会变得如同节日,
让你的每个日子发生吧。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请勇敢地 
 一头扎进真实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