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曝“抄袭”的神作
-
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两天毫无征兆登上了简中互联网的热搜。

登上热搜的理由,是一位网友在某个社交平台发帖,表示这部被无数人视作“经典中的经典”的作品,其实是抄袭了一部早在1980年就上映的电影《Gloria(中译名:女煞葛洛莉)》。

单从这位网友介绍的剧情梗概而言,《Gloria》是“大妈杀手配正太”,《这个杀手不太冷》则是“大叔杀手配萝莉”,后者的确和前者很像,只是进行了性别转换。

此外吕克本人也承认,自己很喜欢《Gloria》这部电影,以至于会在14年后拍出一部“致敬”之作。

但据此是否就能断定抄袭?

书单君刚好看过这两部电影,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做一些更细节的展开。

首先是情节。

《Gloria》的大致主线,是男孩菲尔一家人招致黑帮的追杀,男孩母亲情急之下将他托付给一位女邻居,没想到这位女邻居是个退役的杀手。
《这个杀手不太冷》则是女孩马蒂尔达一家被缉毒局的局长枪杀,马蒂尔达为了自保主动敲响邻居的房门,而邻居刚好就是杀手里昂。

至此,除了一些设定上的细节,两部电影的套路算是如出一辙。
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马蒂尔达不同于菲尔那样单纯作为一个被保护的对象,她留在里昂身边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也能成为一名杀手,来给自己的家人报仇。

这种设定在拉满剧情张力的同时,也让影片在关于人的描绘上,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未经世事的女孩和久经阵仗的杀手,明明是看上去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却恰好能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弱小的女孩渴望复仇的力量,生来孤独的杀手第一次有了对人的牵挂。
但恰恰是这种各取所需,让两个人在改变彼此的同时,又注定最终回归彼此。

里昂有了牵挂而不再孤独,但作为杀手,当他有了牵挂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所向披靡,所以他最后为保护马蒂尔达而死,回归永远的孤独。

而马蒂尔达只要继续和里昂在一起,就必然要持续身处危险,所以在里昂死去后,她把里昂留下的盆栽种在了学校的院子里,回归本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生活。


相比之下,《Gloria》中女杀手带着男孩逃避追杀,由一老一少年龄、性格的反差来填充相处的日常,最后女杀手和黑帮大战后逃出升天,并和男孩重逢的好莱坞式圆满结局——精彩固然精彩,却难免单薄。

其实正如编剧张小北所指出的,“老带少”的叙事模式本就是一种专门的电影亚类型,也就是所谓“带子雄狼”。而这个类型名,来自于1970年开始连载的日本漫画。

也就是说,《Gloria》和《这个杀手不太冷》本身就是同类型作品,而后者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拍摄手法,更是将这个类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影片中让所有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听着古典音乐吸毒杀人的缉毒局局长诺曼。

比如黑暗中陡然贴上脖颈的刀锋,短短一帧画面就让人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里昂作为杀手的压迫力。

这些镜头语言很难从简短的剧情梗概中呈现,却实打实诠释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豆瓣9.4的高度(《Gloria》则为7.6分)

事实上有关两部电影的相似性,早已在业内被广泛讨论过,何以到最近突然像是踩到了流量密码,倒是件颇耐人寻味的事情。

话说回来,如果真要论抄袭,反倒是质疑《这个杀手不太冷》抄袭的网友,在自己帖子里几乎完全照搬了12年前豆瓣里的评论。
#02
“致敬”的边界
在何处
-
说这些并非是为国外电影开脱,相反书单君认为,我们现在亟需一个对国外电影祛魅的过程。

毕竟很长一段时间来,很多人对国外电影有着天然的滤镜,一些权威的影评平台甚至有了“外国电影+1,文艺片+1,国产电影-1”的评分潜规则。

但其实国产电影许多被诟病的地方,在外国同样泛滥成灾。

就拿抄袭而言,乔丹·皮尔在2017年上映了自编自导的《逃出绝命镇》。

很快有人发觉,这部电影的剧情模式几乎复刻了2005年上映的《万能钥匙》。

同样作为悬疑片,《逃出绝命镇》不仅“借鉴”了后者的核心诡计,甚至连剧情反转时的情节设计和镜头都基本相同。

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逃出绝命镇》顶着这样的查重率,只是踩中了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

日本动漫制作人今敏某天突然发现,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他2000年拍摄的《梦之安魂曲》里,直接照搬了自己《未麻的部屋》里的分镜镜头。
今敏向达伦本人问起这件事,对方解释说这是在“致敬”他的作品。

今敏微笑着点点头,多年后在采访中说:“我学到了,以后不说‘引用’,全部改说成‘致敬’,全篇都在‘致敬’。” 

影视创作中有关“致敬”或“抄袭”的界定一直有很大争议,尤其最近几年,“致敬”在被某些制作人作为遮羞布用烂了以后,几乎已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和“抄袭”画上等号。

但只要认真看过电影,大部人都能很直观地发现,同样是似曾相识的桥段,哪些是继承发展,哪些则是纯粹的拿来主义。
正如致敬《Gloria》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在上映后第二年也同样被周星驰致敬。

周星驰的造型几乎是里昂和马蒂尔达的复刻,甚至周星驰还捧着同样的盆栽,只是这些相似元素如果去除掉,对于整体的剧情几乎没有影响,只是有了这些元素能让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人会心一笑。


同样,1954年摘得奥斯卡三项大奖的《罗马假日》,从剧情脉络而言几乎也和20年前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一夜风流》如出一辙:

男主都是记者,女主都是在逃富家女,男主都是为了独家新闻而与女主同行,最后两人毫无意外地相爱了……

只是《一夜风流》作为当代偶像剧的鼻祖,给了观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让富家女嫁给了穷记者。
而《罗马假日》中,安妮在结束了和穷记者布莱德利的旅行后,在公开场合只能假装不认识对方。
为了最后握一下所爱之人的手,她握了在场所有记者的手。

布莱德利也只能等所有人散场,对着安妮曾站立的地方久久凝视,最后不留痕迹地转身离开。

不同阶级之间无形的隔阂,在威廉·惠勒的镜头下有了更多现实而又沉重的呈现。

豆瓣常年评分第一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其实在表现形式上也和1975年上映的《飞越疯人院》有很多神似之处。

有意思的是,《肖申克的救赎》里“圣经藏锤子”这个被影迷津津乐道的桥段,在10年后同样被美剧《越狱》所致敬,只是锤子换成了螺丝钉。

这些显然不妨碍这三部作品,各自成为一代经典。

其实大家应该都有感觉,曾被视为业内标杆的好莱坞电影,这些年被环保、肤色、女权等各种政治正确的因素所裹挟,质量普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时,不能再对好莱坞电影乃至任何国外电影马首是瞻,而要在祛魅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作体系。

在这个层面上,平视曾被捧上神坛的作品,相比单纯地将其扯下神坛,兴许来得更有意义。
#03
国产电影:
摘下“抄袭”标签
之后的路
-
最后,想提一下春节档热度最高的电影《热辣滚烫》。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被曝抄袭的同时,很多人也都评论:怎么不说《热辣滚烫》抄袭?

这种质疑当然不值一驳。

因为《热辣滚烫》在开拍前就购买了日本电影《百元之恋》的版权,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一部翻拍之作。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两年翻拍国外电影,逐渐成为一种风潮。

去年登陆院线的电影中有11部翻拍自国外电影,创下近5年之最。其中票房超过35亿的《消失的她》,尽管人物原型取材于2019年的“泰国孕妇坠崖案”,但很少人知道的是,电影的剧本框架同样是买了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的版权。
国内厂商纷纷购买版权,背后当然是公众日益提高的版权意识,可当翻拍之风蔚然,购买版权这件事本身可能正也慢慢降格为纯粹的成本计算。

版权很贵,但只要买来的剧本翻拍成电影后能赚到钱,又何必自己花人花钱去写原创剧本?

回顾早些年被贴上“抄袭”标签的作品,大部分当然是无可辩驳,但是否也有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作品,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舆论压力?

在这个叙事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任何作品似乎都能以“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的开场白,解构为三分钟的短视频。

如果可以,就连《红楼梦》都能被解读为“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然后和超过40部的国内外作品情节雷同。
作品需要解构,但更需要建构,建构过程中填充的镜头、对白和人物,是透过剧情框架更值得被看见的东西。
当这一切都被忽略,只用捕风捉影的评论去引发流量的喧嚣,有人炫耀浅尝辄止的认知,有人趁机转移视线,有人不知所以的摇旗呐喊……

而喧嚣过后,买单的只会是日益萎靡的本土原创环境,购买版权不只为尊重原创而更是性价比高,也只会带来文化产业式的“造不如买”。

在澄清是否抄袭方面,购买版权的《热辣滚烫》当然会比致敬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更有说服力。

但比起一部绝对安全的作品,有争议却经得起推敲的原创,可能才更是我们所需要的。

毕竟任何作品都不是一座孤岛,尤其在发展探索阶段,有前人的影子并不足怪,足怪的是走不出自己的路。
-END-
主笔:姜榆木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这个杀手不太冷》《女煞葛洛莉
《罗马假日》《一夜风流》
《肖生克的救赎》部分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