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课题组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2023年3月28日摄) 骆学峰摄/ 本刊
2022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109.39万个,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未来几年,将迎来自主创新产品中试验证的密集期
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中试服务网络新机制,支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中试基础能力扎实的地方,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极端复杂环境试验、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孪生等中试关键技术和计量、标准、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基础共性技术。突破软硬件产品,推动中试软硬件补短板、锻长板,解决堵点卡点断点问题,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中试创新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
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制造业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式,核心是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完善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加快中试软硬件产业发展,优化中试发展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未来我国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的目标
  • 到2025年,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 到2027年,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中试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制造业发展“大”和“全”的独特优势更加明显,中试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制造业“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2022年,17.5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究与试验活动,规上工业企业试验经费支出占全国试验经费支出的73.92%,有效支撑了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保障物质产品供给的关键力量,产品推陈出新迫切需要通过中试验证解决产品可不可产、好不好用等问题,2022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109.39万个,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未来几年,将迎来自主创新产品中试验证的密集期。
当前我国制造业中试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自主可控能力仍较弱,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中试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制造业中试工作开始跨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阶段。
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时代特征,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蕴含着巨大有效投资需求。国际上拥有深厚工业底蕴和先进数字能力的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纷纷运用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有效缩短研发周期、丰富试验项目、降低试验成本。
  我国拥有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近年来,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加快,有力支撑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试连接研发和生产,行业覆盖面广,市场需求旺盛,试验数据庞大,应用场景多元,转型发展潜力巨大。《意见》提出,布局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推进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一是推进中试数字化。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算力总规模全球排名第二,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8.3%,在研发环节体现较强的数字化能力。推进中试数字化,有利于释放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意见》提出,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试验设备和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推广数字技术在工艺工装测试、缺陷检测、预测性维护等试验场景的解决方案。鼓励企业挖掘数据价值,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开展虚拟仿真实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实现无实物样机生产。
二是推进中试网络化。我国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广泛普及,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85%以上工业大类,企业利用业务上云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的作用初显。推进中试网络化,有利于要素资源的网络化泛在互联、服务化弹性供给、平台化高效分配,提高中试资源利用效率。《意见》提出,开展网络化的协同中试,深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在中试环节的应用,推进企业中试资源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推动企业与供应商云上共享试验数据资源。推广中试云服务,满足中试云化需求。
三是推进中试智能化。我国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围绕“数据+算力+算法”的技术集成创新持续加快,全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中试智能化,有利于形成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中试发展的独特优势,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增添动力。《意见》提出,推动智能中试线建设,加快中试智能化改造。推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的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优化工艺过程,提升试验效率。
构建中试服务平台体系
  中试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案、提升质量,大幅提高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当前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37.3%开展了研究与试验活动,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不够重视中试验证,尚未建设中试能力。已建立的制造业中试平台也不同程度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意见》提出了多种平台建设模式,也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运作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按照国际经验,龙头企业往往与其供应商围绕产品开展协同设计和试验。当前,制造业产品正朝着复杂化、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面临愈发复杂的服役环境、趋于极端的运行工况,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经验,能够把握产品整体功能性能和质量指标要求,也具备调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实施改进的能力。《意见》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
布局建设中试公共服务机构。中试平台建设耗费巨大,中小企业建不起、用不上,需要寻求公共服务解决中试问题。国际上,已经涌现出一批仪器设备先进、试验人员专业的公共服务机构和实验室,提供高水平、全链条公共服务。《意见》提出,建设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中试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建设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完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试验能力,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
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建设了一批技术创新类、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创新平台基地,国内建有为研究和试验发展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728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为盘活“存量”,《意见》提出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加强技术研发转化,开放试验能力、试验场地和研究成果。为带动“增量”,《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中试服务网络新机制,支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中试基础能力扎实的地方,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
完善中试产业发展生态
  中试环节集成了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工业基础能力,涉及资金、设备、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还需配置足够的试验场地和完善的管理运行体系,因此,成熟完善的产业生态是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见》从多个方面提出健全完善产业生态的举措。
突破关键技术产品。我国中试新模式新技术发展落后,精密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计量标准、工业软件等存在诸多短板弱项,与国外差距存在持续扩大的风险。《意见》提出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极端复杂环境试验、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孪生等中试关键技术和计量、标准、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基础共性技术。突破软硬件产品,推动中试软硬件补短板、锻长板,解决堵点卡点断点问题,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发展壮大经营主体。我国提供中试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数量不多,专精特新企业补链强链作用有待加强。企业中试线软硬件集成能力不足,难以对塑造比较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等形成有力支撑。《意见》提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仪器仪表、计量标准装置、试验检测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增强中试软硬件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优质自主产品在建设中试线过程中先行先试,提升中试线系统集成能力。
夯实发展基础能力。当前,中试环节普遍缺乏既熟悉产品性能检测、工艺过程、应用场景又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中试人才,计量、标准等技术基础发展滞后,尚未对中试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意见》提出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建立健全中试标准体系并发布一批关键标准。加强计量服务保障,建立一批中试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标准物质库。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刊于《瞭望》2024年第9期
监 制 | 潘 燕
编 辑 | 喻千桓

关注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