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春节要结束了,今晚和大家随便聊聊,想哪说哪吧。


这个春节,我没有出门,呆在屋头,除了陪娃儿,就是看书看电影。


其间,去了三趟电影院,回来在公号发了三篇影评。


因为是过年,我写东西就特别快,也很随性,连标题都没动心思,直接把人名放上,发完了事。


对这几篇文章,我再集中推荐一下,大家打开下面蓝色字体就能读了。也
恳请各位点击“人格志”视频号的二维码,方便直播和互动。


梅西和易中天
贾玲和巨婴
韩寒和董宇辉
张艺谋和罗翔
这组文章得到不少朋友喜欢,但我知道,有不严谨之处的,内容处理也不平衡。


特别是,涉及有些人和事的是非判断以及价值表达,比较含糊粗放


在公号上写作,我太随意,对专业标准是有所矮化的。但,这仍属于推责。所以,我回看时,也犯嘀咕,也有后悔。


写梅西的那篇,我从头到尾都很笃定的。文章发出来后,一时间,谩骂和取关的,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当时,我多少有点压力,甚至想要删了算球。


乌合之众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拿立场来乱扣帽子,这种东西就跟尸鳖一样,我是真怕。

很感动,后来这文章爆火了,传播效果也“反转”了,不仅打赏人较多,还涨粉了一万多。


这就是价值观在清洗和聚拢。谢谢所有人格站在一起的朋友,你们是我的同类。


从议程上讲,这个文章证明我推断没有错——
合同的锅,让民粹和梅西一起背。

这个事深刻说明了什么叫既蠢又坏。自己辜负了契约,却以民粹之手搅局,那地方搞出这种文明笑话,太可悲了。


算了,这事不往深说了,还是那个字——


再说一下关于贾玲和韩寒那两篇。


这两篇我取的角度,是“普适”,是“主流”,是“光明”。
我不喜欢文化圈这种现象:只要搞出个好作品,马上就有人说这是“借鉴”“抄袭”“翻拍”,在各种道德大板上面,标注着“我最聪明”。


这种聪明,多是狭隘嫉妒,但也有纯坏的。比如,去年刀郎搞出《山歌廖哉》后,有个东北叫啥傻逼的二货,非说是抄他的——
你也配?

众所周知,我平生最恨抄袭,在公号上说过一百遍,我要有抄袭,你们来剁我手。


我痛恨抄袭,但也鄙夷随便以此来污名他人。


创作的事,只有创作者知道,举头三尺有神灵,得敬畏,得捍卫。


其中的苦,只有亲历者自知。就连我这种小写手,都快把手写断了。


贾玲那电影出来,很多人揪着说抄袭借鉴了日本那部片子,我不想放留言,也不想争了。太累了。


了解电影行业的,都知道有一种翻拍,其实是致敬。这类作品在创新迭代上,在增加时代元素上,也是有挑战的。


我更愿意从贾玲身上汲取个人自律的力量。


这个时代的巨婴之痛,属于无数家庭。贾玲那电影不是减肥真人秀,是肉体和灵魂同时经历一场炼狱,来让自己涅槃。


对普通人,不论是创业还是创作,我都更愿意看到光,而不活在幽暗里。因为那样,只会让黑暗把自己吞噬。

这个世界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总是一脸不屑看着别人登上高山之巅,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在精神上主动沉陷。


说白了,只活在尖刻戾气中的人,就是精神巨婴。人生,注定失败。


再说韩寒。


我特别恶心一种人,就是一提到韩寒,就在扯当年的“代笔”争议,好像他真很了解。


在我心中,韩寒更像是个符号,是公共表达点燃的一盏灯,照亮的就是公义。

文化格局是什么?陈丹青说,
“如果韩寒的文章是他爸写的,我连他爸一起喜欢”。

这就对了。逻辑就是这个理。


衡量一个人的关键,是他的作品能不能配上那个时代。韩寒写作、赛车、电影,都说明,这个人是个好作品。


说得自卑点,作为一个写手,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就配不上这个时代。


因为我没有韩寒当年的勇气,也不没有他的才具,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像他一样,实现从容转身。

说得再直白点,如果我现在可以转身,去做比写作更实在的事,更能成就自我,我特么立马就放弃写作。


谁想活在这种迂回包抄中,不停妥协让渡自己的观点立场嘛。心累。


所以,我致敬像贾玲、韩寒这种在文化、运动等不同场域,仍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先锋。


是的。我从不以先烈的标准要求他人,我只坚持普适的价值观。没错,是普适,不是你们说的普世。

我甚至认为,在不确定的年代,各位能多挣些钱,能多爱些人,就是人生成功了。普遍适用。


贾玲和韩寒
今年春节档票房领先,这是他们的修行和修为。


我只是希望更多人能像他们一样,和身体与灵魂交战,来遇上更好的自己。

我现在的尴尬人生,不也在就说明,财务自由才是价值自由的支撑吗?


最后说说张艺谋的《第二十条》。


说实话,《
张艺谋和罗翔
》这篇,虽然评价比较好,但我内心最为不安。


不绕,我直接说观点。


在缺德年代,我是个很容易被才华征服的人。这个年代道德判断很无力,价值判断又很敏感,于是,我有种习性——对有才华的人特别欣赏。

比如,董宇辉,我都要夸死了,是在打内心尊重。非要提高到某种思想厚度高度来评价,当然有够不着。


再说得特别直白一点,这个年代,还能以这种纯粹草根民主的方式,让一个人顺着才华的轨道爬到那么高,这事就算有些无厘头,但有市场公平的底色。所以,得欣赏,得致敬。


还是绕了,说回张艺谋吧。他是绝对有才华的,这个肯定没争议。


但是,对张艺谋电影价值评判,肯定是值得探讨和质疑的。

我在那篇文章中说得太粗放了,确实是有些不理性不负责。


其中虽然提及了《英雄》《长城》之类争议,但说是“小情节”问题显然是轻慢草率了,因为《英雄》对暴政专权的态度,是需要放在文化人格框架下来评判审视的。

国师这个称号,本身就意味深长。


张艺谋当然有迎合甚至媚权一面,并非纯粹的独立电影人。至少,他不算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更像是个电影匠人。


换句话说,张艺谋是属于“降格打击”——牺牲自我小人格,换得权力和市场的双向大自由。


这,也是张艺谋拥有各种资源的关键支撑。


其实,在那篇影评开始,我就曲笔地提了一下韩国那几部电影,说了这么一句
“韩国电影主角是律师,我们是检察官。民间与官方的身份差别,很关键。”

我没有展开说,一是不想过深涉及这类争议,另外一方面,还是我愿意抓主要矛盾。


毕竟,这电影的普法效果,不能假装看不见。


只要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落在普通人身上,就值得支持。


我逻辑,有时愿意更加简单化。
到今天为止,最高检的公号围绕这电影,已经连发了三文章,分别是《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推卸和担当》《铭刻在公民内心里的法律是什么》。

这些文章我也粗看一下,不算是官样文章,有说人话的,有表担当,甚至有彰显情怀,还有倒逼自身责任的。

我不是偏激的人,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只要对普通人有利,我就支持和赞同。


其实,张艺谋这个电影很残酷,不能简单说成是“小骂大帮忙”。


说白了,如果不是电影里那两个检察官是个好人,一个太有良知,一个不愿麻木,其中的“正当防卫”还是得沉睡。
不要忘了,直到听证会上,韩明的无罪主张,还遭到检方、专家(应该也有律师)的群体反对。


从这个意义讲,这电影还真不是在表扬谁,反而更像是一种群体警示。


正当防卫“沉睡太久”,成为僵尸,不止司法界要反思纠错,其实很多领域都需要,比如,基层治理、文化伦理。

张艺谋电影出来后,有个群体真不高兴了。对,就是律师。


我今天看到大量文章,这只给大家看一下标题,就不展开来讲了,内容大家肯定想得到。

有对检方既往工作不力的指摘,还有对电影中法律专业细节的嘲讽,但最大的,还是关于律师和检方的
“功劳之争”。

这话题走深了。我胆儿小,这里只说几句良心话——
不媚不盲不私不卖


各位,请注意,这是电影,不是述职报告,不是法学论文,更不是邀功请赏的申请书。

如果这个假设前提都抛开了,我只能说,就是真没文化了。


所以,我没兴趣跟着去死抠那些法学专业概念,更觉得所谓的“律检之争,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我一直记得冯象老师有篇文章的标题叫
“好律师能不能也是好人”
,这里也真心推荐给包括律师在内的所有人。


还真不是我和稀泥,在很多问题上,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不论是左还是右,往往都难以令人信服,都不乏令人失望之处。


我也说得刻薄点,好律师是不少,但是,
在权势面前律师昧着良心把底层正当防卫的事,一脸自信地说成“故意伤害”,这还少吗?

我上篇文章说到那个为王雨磊辩护的律师不就说出轨女性的性欲正当在辩护吗——
“他首先是个男人,其次才是高校教授”。

哪里都有幽暗,哪里都有失望。但,对老百姓来说,我们不能再让他们由失望变成绝望了。


所以,不论如何,都得让大家看得见光。


在老百姓面前,或者说在公民面前,能够呈现光,传递温暖,就足够了。


哪一缕才是光源,哪一脉才是水源,底层已经没力气再找了。


刑法21条“正当防卫”到底是被谁唤醒的?


在我看来,不是公检法,不是律师。而是天道,是人心,是每个心怀正义的普通人。


古代的侠义,今日有法度。


只要良知不灭,只要人性犹存,对好人的呵护,对邪恶的惩罚,就永远不会停。


正义就是正义,从来就不是桃子。

谁上去抢,谁前去摘,谁就输了,谁就丑了。


更何况,这桃子,里面的果瓤,都汲满了老百姓血泪呀。


人在做,天在看。天,就是咱老百姓。



PS全文完共3119字。大年初七,此篇为春节档综述。愿与诸位守护大道正义。欢迎留言交流。请大家下面二维码,加好友以保能及时找到我。
欢迎关注人格志视频号,以便不会错过直播: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蓝体字即可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