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02/18
来源:我是艾小羊 
ID:qingchangaixiaoyang
大年初一看的第一部贺岁片是《飞驰人生2》。
当时带了一家男女老少7人,考虑到年龄差异跟观影习惯的不同,权衡一番觉得《飞驰人生2》最像合家欢。“熊出没”系列叫啥合家欢啊,那是家长为孩子付出太多的故事~
观影后询问另外6个人的感受,证明这个选择没错。第二天看《热辣滚烫》,女儿跟她的小闺蜜就有点坐不住。
当时看的时候没太注意,回家刷微博,才发现这部电影不仅含腾量100%,含男量也是100%。
倒不是说一个女性角色都没有,而是有台词的女性角色几乎没有。我印象中的女性角色一个是张驰(沈腾饰)教的驾校女学生。
在驾校短视频领域充斥着拿女学员的“笨”换流量的年代,韩寒把最笨的指标留给了孙艺洲饰演的刘显德,让那个无名女学员扮演了沈腾驾校的成绩最佳。
另外偶尔出现的一两个女性是在贾冰生产“老头乐”代步车的辛地机械,约等于群演。
纯讲个人感受的话,这种四舍五入的100%含男量,放在一部赛车电影里,我作为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相反如果强行塞进一两个漂亮女性,供男性角色插科打诨,反倒可能让人觉得爹味。
但这种配置毕竟过于反骨,并且不值得提倡,所以引发吐槽属于意料之中。
我只是有点好奇——对于韩寒来说,这是幽默讽刺、默默反抗以男女对立的角度看待任何影视作品、骂《漫长的季节》爹味的大V们,还是一种痛定思痛的规避?规避掉自己所有不擅长的东西以及可能引发争议的个人表达,老老实实地拍一部节奏稳定、输出稳定、口碑稳定的纯商业电影?
不管是哪一种,某种意义上都是向市场低头。韩寒成熟了、电影节奏变好了,但过去那个总想代表小镇青年说点什么的韩寒消失了。
也正常。谁都会变。
今年春节档连张艺谋都开始拍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而充满导演个人表达的《红毯先生》亏掉了底裤。国产电影的工业化之路上,如何在创作者的自恋与观众的期待之间找平衡,是摆在每个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飞驰人生2》总体来说是一部合格的贺岁片,可看。如果你喜欢看大场面、追求感官刺激,最后半小时绝对是多巴胺盛宴。
身为赛车手,拍赛车韩寒是认真的。
内核方面,它与《热辣滚烫》有点撞型。都是讲普通人如何实现梦想,最后的落脚点又都是体育赛事。
贾玲的优点是接地气、情绪饱满,更易引发共情,缺点是前半段节奏不太好,转折生硬;韩寒的赛车题材注定了它的高高在上,毕竟改装一辆赛车没个三五百万拿不下来。虽然也有对制度不公的揭露和反思,但观众基本是看热闹,共情的点没那么多,但它的优点是节奏不错,平庸却顺畅,除了含男量,好像确实没有太多可吐槽的。
我前几天说过,贺岁档类似于春晚,真正触动社会结构性问题、引发深刻思考的电影并不适合这个档期。毕竟大家辛苦工作了一年,过年真的只想娱乐一下,可以浅浅被触动,掉几滴眼泪排个毒,喝几口鸡汤立个flag,但不能后劲太大。
真正的艺术往往带着深刻的冒犯。导演握着手术刀,向人性极幽微之处切割。初三晚上我闲着没事重温了一下大卫·芬奇的《七宗罪》,真好看也真要命。
这种影史的经典之作,跟贺岁片可以说是两个体系。
人民群众需要哪个?都需要。
如今国产片整体质量堪忧的情况下,在贺岁档争论艺术成就的高低,本身就是伪命题。
然而目前的网络环境,不争论、不对立就没办法说事儿,也是一大奇观。
我看微博上一个女性情感大V因为夸《飞驰人生2》好看而被粉丝喷“导演压根没考虑女观众,怎么还这么上杆子,不愧是国女”。
点开这位粉丝的微博,除了吐槽“飞驰人生2一个女角色都没有,这个爱男国度也是蛮夸张的”,还吐槽另一部剧“怎么女主角那么丑啊,还胖”,就……双标随时发作,真的说不上是女权还是厌女啊。
还有粉丝看完评论,忐忑地晒出票根,问三个女的看《飞驰人生2》会不会被开出女籍;以及跟家人看完发现大家在吐槽女的不应该看这部电影,直接emo。
另一位女性大V吐槽张艺谋的《第二十条》、韩寒的《飞驰人生2》,分别收获2.8万、1.2万点赞量,而她日常微博点赞量基本是千位。
我看了一下吐槽的内容,评价《飞驰人生2》第一句就是“纯纯的男宝乐园”。但国女、男宝、婚驴,这些词真的既不尊重男性也不尊重女性啊。
围绕《第二十条》,主要的吐槽点是张艺谋又拍强奸戏,消费女性苦难。
如果按这个吐槽思路,假如《热辣滚烫》不是女导演的作品,昊坤跟杜乐莹上床,问杜乐莹你不会是第一次吧;健身房女学员围着绿茶男教练呈花痴状;杜乐莹对一个随地小便的健身教练一见钟情;自己没钱,借钱也帮男朋友实现梦想;杜乐莹的妹妹看到她打拳后说“趁瘦下来赶紧找个人嫁了吧”,这些情节随便一个放在韩寒或者张艺谋电影里,都能上升到媚男、暖白甜、男凝视角、物化女性、消费女性的苦难吧。
世界总不完美,历史必有它的痕迹,每个创作者,无论男女,都是既在自身的局限之内又在不断地克服局限。
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同时,过多关注“主义”;在衡量一部电影的时候以性别区分,对男性与女性其实都是一种压迫。
我写《热辣滚烫》的影评时,一个男性观众留言:讨好型人格+高敏感男性观众表示全程都在跟着电影共情。下面有读者表示“谢谢你啊,男性观众”。
你瞧,虽然共情《热辣滚烫》的女性观众可能更多,但并不意味着男观众喜欢《热辣滚烫》就应该羞耻,同理也可以反推《飞驰人生2》。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是正常。为什么非要给它划分性别,好的电影不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么?
何况今年贺岁档所有的电影都只是“平凡才是最好的答案”,真的没必要再去争哪一部是男观众必看,哪一部是女观众需要维护的。
如果非要维护,我倒挺想维护一下《第二十条》,毕竟这部不完美的电影真正触动了某些社会议题,以及人情社会下好人的艰难。虽然它看起来并不舒服,很难再回到《秋菊打官司》的巅峰状态,但现在再来一部《秋菊打官司》,它也过不了审啊……
性别虽然是永恒的议题,但别忘了在性别之上,更大的议题是人性。无论男女创作者,在探讨人性时都不可避免带有自身经验的折射,这是创作者的局限也是他们的真实。
拿放大镜找对立,无疑会让创作者戴着镣铐起舞,最终赢了的是那些悬浮的古偶剧、无趣的国产电影,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正确的东西,无疑是架空的、苍白的——完美的背后要么是巨大的阴谋要么是极致的寡淡。
真正的女性主义是强大,而不是只有敏感;是努力去战胜、跨越、创造,而不是努力去打倒、破坏、对立。
不必将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放置于男女对立的议题中进行讨论,与其强行讨论这些问题,拿放大镜找女性议题,不如期待一下国产版的《82年生的金智英》、《坡道上的家》。
作者:艾小羊。复杂人生的解局人,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代表作:《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公众号: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微博:有个艾小羊。
标记美好生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ins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