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737篇原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过年前,写了三篇文章,推荐大家读读,想着让小伙伴们趁着过年做做计划,好好设计一下。想一想自己未来一年,或者说更长的时间应该做些什么,或者如何去走。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读下面这三篇文章,不光有方法论,更有工具,以及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
年过的差不多了,不知道小伙伴们在几天中是否有所斩获,圆方反正还算收获不少,好好给自己放了几天假,看了看电影什么的,换换脑子。今天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还是先带着小伙伴们一起读本书吧。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可能小伙伴会说,你这年前刚说让“计划计划”人生,怎么过个年就开始说“伟大不能被计划”了呢?。
事实上这并不矛盾,因为《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的目标是: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而不是是“设计”出来一个走向世俗意义“成功”的路。
这本《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讲的则是:

伟大的成就,往往不是通过精心计划和目标导向实现的,而是通过自由探索和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意外发现的。
关于这个观点,最明显的其实就是在2023年爆发的“人工智能”了。作者提出了一个思维假设:
如果你是一个国家的“科创负责人”,手里筹措了3000亿以上的“基金”准备振兴科技创新,在某一领域把该国科技发展水平提升至发达国家的水平。
为此,你的助手给你提供了一份计划:
选定若干个战略方向,投入巨额研发资金;
选拔一批国内企业,各自设定明确研发目标;
组织最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著名学者作为项目领军人物,要求责任到人;在每个方向上都安排至少三家公司,强化竞争;
定期考核,监督研发进度……
这个方法怎么样?嗯,某个地区在前些年尝试过一次吧,结果如下图。
与此同时,一个中途退学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担任CEO,一个父母是阿尔巴尼亚移民的年轻女性担任CTO,一个从哈弗和麻省理工两次都没有毕业的担任总裁,一个来自于跟随父母先移民到以色列,后又移民到加拿大,最后来到美国的俄罗斯人担任首席科学家。
这样一个两位没有学位的美国人和两位外国移民,领着几十位研发人员组成了一家小公司,采用了一个当初包括谷歌在内的大公司都不看好的技术路线,通过几年时间做出来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叫做OpenAI。
这个最快成长到近万亿(RMB)估值的公司,是被设计出来的么?这个解开人类全面迈向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公司,是被规划出来的么?
并不是。
当我们考察科技史时,会发现伟大的创造几乎都是由一些谁也想不到的人,在谁也没计划的领域中做出来的。比尔·盖茨迎合极客打游戏的需求普及了个人电脑;硅谷的一个车库里诞生了谷歌;埃隆·马斯克起家是在网上支付领域,最后却推出了SpaceX和特斯拉。就包括这两年因为人工智能特别火特别赚钱的英伟达,一开始只是一个“游戏显卡公司”。
事实上,如果技术路线已经近在眼前,或者已经被其他国家公司验证可行,走追赶路线,当然可以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多花点钱加速进行。但是真正的伟大突破是不能计划的。这个道理或许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是新认知,过去几十年间几乎所有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都是这么说的(但是都没有说服政策主导者)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伟大创新一定是意外所得?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关键限制:目标。
是的,目标束缚了我们的认知和成长。
我们的成长,学习,生活,基本上有这样一个设想:
即任何值得追求的社会成就,最好先将其设定为目标,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很少有人去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世界上是否存在不需要设定目标就能完成的事情?
几乎没有:

工程师,他们经常会设置一系列严谨的产品标准,作为需要达成的“目标”,然后不厌其烦地将自己设计出的原型机与上述标准逐一比对。
科学家,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这些目标的可实现性就成了评判项目能否获得资助的标准。
投资人,通常会预先设定盈利目标,亦如企业会制定利润目标,甚至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会把“如何实现自己的构思和设计”定为目标。
因为,我们潜意识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假设,即“设定目标”这一行为本身,就创造了可能性。
我们潜意识内心认为,只要你用心去做,便有可能事成,且一旦你找到了这种可能性,只需尽心尽力和持之以恒,成功便指日可待。这种“世上无难事”的哲学观也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对“目标”一词根深蒂固的好感,所以我们都被教过这么一个道理:只要目标明确,努力和付出必有回报。
作者在书中说:
“目标”一词在我们思维中的分量,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比如谈到自然界的动物,但凡涉及进化论,我们便会从两大角度看待动物的演化——“生存”和“繁衍”,即生物进化的预设目标。
但是,真实世界是这样运行的么?生物的基因突变是直接为了“生存”和“繁衍”么?事实上,并不是。
生物的突变只是随机的突变,只是适应环境的突变被留存了下来罢了,显得这个突变是为了“适应环境”而生。
而真实世界的创新业是这样,特别是那种“开一方天地”的伟大创新,都不是一开始被设计出来的。
因为绝大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你一开始就向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你就走不远。目标会窄化你的探索范围。
对伟大事业来说,目标具有误导性。是的,对于“创新的”伟大事业,目标往往有可能是“绊脚石”。
因为达成一个“伟大到足以”改变世界目标,其路径(踏脚石)一开始是无法被想象的。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计算机”例子: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问世,每秒可运行5 000条指,而现如今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每秒能运行超过100亿条指令。换言之,ENIAC的运行速率,只有现今一台普通电脑速率的200万分之一。
但是,设计师们为何不在1946年就把目标定为制造一台高速计算机呢?现代人都知道这是可能实现的目标,但为什么第一台计算机运行得这么慢?
那是因为在1946年,制造更高速计算机的踏脚石还不为人所知,因为其尚未被发现。就像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把如今计算机速度再提升200万倍的踏脚石在哪里一样。带有踏脚石性质的事物,是通往更高层可能性的门户。我们必须先找到这块石头,踩稳后才能跨出发现的一步。
正如第一台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用真空电子管制造的,这是一种引导电流通过真空容器的装置。然而奇怪的是,真空管的历史,与计算机毫无关系。在真空管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也没有人意识到,它会在计算机领域被派上大用场。
我们会发现考察科技发展史,好东西从来都不是按照某个目标刻意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接一个自动发展出来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最早用的是自行车技术——此前无数人曾经想要发明飞机,谁也没想到首先飞上天的是“自行车”制造商;微波技术本来是用于驱动雷达磁控管的一个部件,意外成就了微波炉。
所以,伟大从来不能被计划。
那一个伟大的目标如何去达成呢?且听下回分解。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