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738篇原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昨天的文章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里面提到一个观点:
计划束缚了我们的认知和成长。因为计划会窄化我们的探索范围。达成一个“伟大到足以”改变世界目标,其路径(踏脚石)一开始是无法被想象的。
当作为“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看一个“伟大事业”的生长路径,好像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似乎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危机到来时总会有人力往狂澜,山穷水尽时总会柳暗花明。但那是从事后的角度看,因为所有的“可能性”已经被“收敛”。
但是如果回到最初的原点,这一切的路径是不可能被想象出来的,面对一个前无古人的创新项目,是有着无数可能的选择的。而这一切也就意味着没有谁能在一开始设计出来一个路径。

美国的制度是五月花号时能想到的么?长征是设计出来的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是78年就想清楚的么?当然,不是。
那么,
“计划”除了会“窄化我们的探索范围”以外,还会有什么副作用呢?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为什么好的“指标”会导致坏的“结果”
今天我们继续去读这本肯尼斯和乔尔写的《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在书中这两位作者问了一个很少被思考的问题:

对计划的日益迷恋会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作者提出:
人们或许普遍存在这样的直觉,即不间断的调查、评估并依赖“计划”的标准,往往会使一件有创造力的东西逐渐失去“人性”,变得机械化。当然,如果忍受这些“副作用”意味着能带来更好的结果,或许人们也可以勉强接受这些标准,并把它们当成获取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事与愿违,当社会的衡量标准被设定为明确的基准时,结果往往会更糟。因此,如果没有更好的结果作为回报,一味执着于“存在缺陷”的措施,不仅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会造成严重损失。
或许这一个结论有一些反直觉,但是大家带入到身边就容易去理解,上级各部门,各层级,各角度的不断地检查督导,是否会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或许就能明白了。
社会科学中有有一个坎贝尔定律(Campbell's law),既:
任何量化的社会指标,越是被用于社会决策,社会腐败的压力便越大,也就越容易扭曲和腐蚀它所要监测的社会进程。
这么说或许过于抽象,我们举一个身边具体的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大家都明白,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是当衡量老师的教学成果的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时候,当“指标”变成“让成绩更上一层楼”时,一定会迫使教师开展应试教育,至于这对于孩子是不是真的好,反而不重要了。
事实上,任何“高大上”的社会指标的追求,最终都会面临同样令人沮丧的悖论。当社会对进步的追求被打包为一种措施进行衡量时,就会产生目标驱动效应。如果目标十分“高大上”,那么提升目标表现的驱动力很可能产生欺骗性,反而阻碍了人们发现最佳结果的能力。
前几天,圆方写了一篇关于GDP的内容河南GDP暴跌?或许是个好事,事实上。就如同GDP这类指标越是“金玉其外”,反而越会变得“败絮其中”。究其原因,GDP是如此单一的衡量标准,它并不能真正反映健康经济体的真正内涵。
如果一味的考核一个地区的GDP增长,那么“一个聪明的”官员,在“任期有限”的情况,一定会制定一些政策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GDP,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很多时候对经济是有害无利的。这些年,地方债务高企,大量无效投资浪费的情况,就是这种“单一维度”考核的结果。
当然,这可能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对于“指标”的迷恋,甚至会走向“负激励”
。即有时为了使事情变得更好而选择的奖励或措施,实际上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有一个很多人听过的故事,印度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政府为了消灭毒蛇出台了一项政策:印度公民每上交一条死蛇,就能领取一笔报酬。但这项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印度公民为了获得赏金而争相饲养眼镜蛇,然后杀死它们牟利。最终,印度的毒蛇数量增加了。

同样的故事还在各个地方发生过很多次:

  • 旨在减少酗酒或吸毒的运动,可能会导致危害性更高的药物,逐渐泛滥;
  • 为工人发现的每块恐龙骨碎片支付报酬,会导致工人选择砸碎整块骨头以获取更多奖赏;
  • 为提高企业收益而给高管支付奖金,会导致带来长期隐患的短期逐利行为为。
当然,或许有小伙伴会说,那就不要考核了么?那么就不要指标了么?事实上,这更难做到。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熟悉的“计划思维”,因为它可以带来舒适感和安全感。问题在于,一旦我们发现了指标导向型思维存在的根本缺陷,就会有一种“突然跻身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的感觉,并失去了习以为常的方向感。
不过作者也给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作者在书中说:
正视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再次让我们克服迷失方向的恐惧感。我们不需要通过设置目标来实现伟大的事业;不需要追求最佳的表现或完美的准确性,也能够寻得惊人的发现。
要记住的关键原则是,替代目标欺骗性原则的是“寻宝者原则”,而寻宝者要做的事就是收集踏脚石。我们可以扮演“寻宝者”的角色,在摆脱了既定目标的束缚之后,他们可以勘察各种类型的踏脚石,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去尝试和探索。只要不是从起点就开始限定前进的路径,我们就能够探索不同类型的踏脚石,追寻当下最感兴趣的东西。没有设定目标的人,反而有机会嗅到路旁的玫瑰花香(享受常被他人忽略的美好事物)、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而那些只专注设定每日任务清单,致力于完成清单列出的每一项内容的人,反而失去了这种“邂逅最美意外”的机会。
具体解释一下的话,大概意思就是:
在“目标”取得牵引下,放弃“一切都尽在掌握”的“计划思维”,跟随自己的内心和热爱,去探索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两个点,它提醒我们个人不要“迷恋”目标。而如果我们是更高层次管理者或者是制度的设计者,也要尽可能的创造和培育这种“创新”的氛围和土壤。这样才会有“伟大”生长育出来的可能性。
当然这本书里面挺多有意思的案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选择阅读。当把这本《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读完,突然想到了自己用了20年的网名。
圆方的网名叫做“不愚蠢”。这个网名是从QQ的时代延续下来一直到微信都是。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都说“圆方你很谦虚嘛”,实则不然,“不愚蠢”这三个字看着轻松,实则很难。正如同“中庸”不是“平庸”,更不是“妥协”。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就是不偏不倚,一点差错都没有,还要无过不及;不易,就是永远不变,遵循正确的,永恒不变的定理。怎么说呢,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庸”就是“永远恰到好处的做正确的事”。所以,中庸是很难的,所以,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那么“不愚蠢”也是这样。
这个“愚”,上面一个“禺”,有“集中,角落”的意思,所谓向隅而泣,下面是一个心,那么“愚”可以理解为,心走到了角落,就是“钻牛角尖”的意思。

这个“蠢”,上面一个春,下面两个虫,形容的是春天到来,虫子爬出来到处的乱爬的状态,也就是形容没有目标的乱动。

那么“不愚蠢”这三个字,其实就是圆方在警醒自己。
一方面要
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有目标有方向,
另外一方面,
不要拘泥于计划和指标,要懂得灵活变通,适应时代和社会。
或许“不愚蠢”这三个字,也算是对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本书的另一种阐述吧。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
  ---2021年2月10日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