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留学生来说,毕业找工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从薪资待遇到发展前景,甚至是工作地点和通勤时间,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而且就算我们相中了工作,也得看工作能不能和我们双向奔赴,要是求职路上遇到“污点行为”,即便是到手的return offer也能飞了.....
我是Sue,一个在湾区写代码的程序媛。
我在伯克利读书的学妹刚毕业,大二大三连续两年在Amazon实习,理应拿到return offer,赶巧她的上司们在去年相继被开,到手的return offer随之付诸东流。
“这就叫污点行为。”
污点行为指的是,雇主向潜在员工毁意向书,毁两方协议,毁三方协议,试用期裁员,无限期不答复等等
在美国找过工作的人应该都很熟悉这样一幕。
Career fair上,你西装革履,第一次穿得人模人样,你递出18份简历,重播23遍自我介绍,27遍leadership experience,回家后,你披星戴月填写了30份工作申请表,两周后,你收到28份thank you for your application和2份interview request。
又过了一周,你力压群雄,技术问题对答如流,产品问题高瞻远瞩,你的潜在老板非常满意,满脸笑容告诉你回家等好消息。
一周过去了,你没收到邮件,两周过去了,你依然没有收到答复,三周过去了,你甚至多次颇有礼貌地发了follow up邮件询问情况,但对面依然一片死寂。
你笑了笑,这一幕很熟悉,已读不回,不就是被渣男渣女玩心态吗?
“没什么好生气的,”你安慰自己,“不回你消息的人,应该是死了。”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被渣一次不怕,被渣完还在邮件里舔着等对方宠幸自己,那就是PUA行为了。2024年的美国职场,地狱空荡荡,清朝在人间。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学妹想过自己创业,但又没本钱,家里本就只是中产,看着身边的朋友在朋友圈里,结婚的结婚,拿offer的拿offer,世界旅游的世界旅游,她突然明白了些什么。
尽管手机里有这么多号码,微信朋友圈Instagram小红书上有那么多好友,社交网络上一呼百应,“但在我的葬礼上,他们中又有几个人能来出席?”
毕业快半年了,OPT大期将至,学妹说,她每天早上都会被“还没找到工作”的焦虑弄醒,再有睡意,想到这件事就像触电一样。
于是一边吃早餐,一边翻开电脑,继续在前一天晚上的LinkedIn,Glassdoor和Indeed上继续投简历,每天50封起步,有时一天递200封也是常有的事。
“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可不可怕我不知道,”学妹说,投简历就像在逃避,“因为那种被全世界放弃、放逐的悲哀,我清清楚楚。”
我曾经见过她一个人坐在河边干笑,发呆,扔石头,然后自己一个人喝廉价威士忌,呛出一地泪流。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伯克利CS专业GPA 3.6以上的毕业生。
“这种感觉就像被渣了一样,但比被渣更糟糕。”学妹说,“男的劈腿无非是认识了更漂亮的妹妹,但每天都收拒信的感觉,就是你被整个社会给抛弃了,是从一个人的自尊层面的打击,给你的感觉就是,你这个人就是社会垃圾。”
我自己就经常在星巴克看到许多排排坐的气氛组,他们清一色用着电脑,全神贯注,屏幕上不是简历就是工作申请页,现在的咖啡厅,气压都非常低。
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更像是一种社会面对求职者的PUA。
白天睡了吃,吃了玩手机,以往刷朋友圈刷Instagram刷抖音,现在改刷LinkedIn,晚上一直在刷手机,不知道在焦虑什么,但就是睡不着。
自救很难。学妹给我看了看她的手机,在浏览器里,甚至出现了类似“如何让自杀看上去像一场事故”的搜索记录。
旁观的老师们,教导应届生好好努力,教导长期失业者学习一技之长。但在《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一旦长时间失业,等待失业者的会是更深的深渊。
除了经济问题以外,整个职场早已陷入青春拜物教。像学妹这样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四舍五入可以算作中年人的职场人,只会是性价比最低的选择。
现在,面对在美国长期失业的问题,中国特色精神硬汉当然会有属于他们的喷井式表达,比如“谁叫你留在美国”,“咎由自取”,“活该”甚至“无病呻吟”,2024年,公众号评论区早就和小红书抖音微博一样,成为简体中文的四大粪坑了。
他们敲击键盘,把留守在美国希望能靠自己努力继续找到工作的人幻想成国家的天敌,把自己生活里的不幸扣在留学生的头上。碍于篇幅,我们就不具体讨论社会达尔文的起源于谬误了。
只是小时候,我们的课本都说:世界不是优胜劣汰的黑暗森林,我们生活在地球村,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只是这终究只是乌托邦式的说辞,当时间推移,矛盾变得尖锐,当成功者无视失败者的尊严和痛苦,当整个社会面对无法投入生产的人群给予冷漠的回应时,《小丑》里荒谬的情节或许真的有可能成为这个游戏的版本答案。
上知乎,或者某些高华论坛,你能看到很多自感优越的北美高华,他们依然继续在社交媒体上抒发对懒惰的唾弃,对自己努力的感动,他们的优越感渗透在朋友圈,Instagram和知乎上。
只是,如果职场真的是一场无限制的格斗比赛,抛开背景、出身,但就个体努力,你确定自己真的能在这片异乡开辟土地,成为赢家吗?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年代,但年代也在公平地碾压者每一个人。
当幸存者变差不再奏效,当年代的车轮逼近时,我祝你永远年轻。
本文系原创发布,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