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7000字,分析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和国家的应对,以及中美战略对决的态势。
(一)忘战必危,这个世界并不不太平
(二)阵阵寒意,出口不振与财政紧张
(三)百年变局,变的不仅是世界格局
(四)先,新的一年需稳字当头
(五)科技鏖战,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
(六)中美互熬,转型阵痛与美股泡沫
(七)波澜壮阔,伟大复兴的七个烧饼
(一)忘战必危,这个世界并不不太平
虽然说2024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作为中国人,只有春节才是新年正式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也是我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绝佳机会。
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钉子户,这句话就是:“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猜今年的报告也不会例外,因为2023年极度不平凡。
回顾党的二十大报告,有这么一句值得我们反复揣摩: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这几个词其实是很重的。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不仅仅是战争的威胁,还有可能存在经济或金融危机,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新风险和新矛盾。
先说战争的风险。理性地分析,所有人类都不应该发动战争,战争太残酷了,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但正如Moss说的,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这两年很多战争说爆发就爆发了,比如持续了两天多的俄乌战争,又比如持续半年的巴以冲突,还比如持续了两个月的缅北冲突。朝鲜半岛形势也挺严峻,美国内战也不是不可能。
战争的风险很大,但对我们来说战争的风险反而最可控,因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下饺子,只要我们一直在挖空心思,琢磨怎么把美军科幻片变成现实,我们就更安全。
最新消息,我们排水量高达三千吨余的055型驱逐舰(余了一万吨),第九舰已经抢在2023年结束前下水了(1231日),为了冲业绩也怪拼的。需要注意的是,第十舰就在旁边。
和平的力量与日俱增,战争的风险就越发可控。目前我们万吨以上的军舰(含余的),已经有38艘了,还不算刚才提到的那两艘三千吨余的055
不过蛋总认为还差得远,吨位不足恐惧症不是那么好治的,不弄个十艘八艘两万吨排水量的核动力,内心总是觉得不安,焦虑的我不自觉地又摸出了一根红旗渠。
(二)阵阵寒意,出口不振与财政紧张
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战争还没打起来,但实际上中美另一种意义上的战争已经打响,也就是经济战、科技战和金融战,舆论战也从未停过。
我最担心的其实还是经济。2023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很多寒意,出口不振,内需不行,投资没钱,三驾马车都有点累,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当前问题的症结我认为要归结于四方面,一是国际形势不好,二是土地财政的戒断反应,三是产业升级的阵痛,四是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
先说出口不振。根据海关的统计,以人民币计算2023年我国出口额是23.77万亿元,增长了0.6%。如果以美元计,出口额同比下降4.6%
好消息是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坏消息是这三样增长越多,其他行业越惨。
就好比小学语文数学两门课总共考了150分,如果语文分越高,数学分就越低。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搞产业升级,新三样顶不上来,我们的出口现在已经断崖式下跌了。
我挑几个下降严重的领域,比如纺织品下降了8.3%,鞋靴下降了12.6%,陶瓷产品下降了15.4%,钢材下降了8.3%,铝和铝材下降了26.1%。玩具下降了12.2%(以美元计)。
大幅下降的,几乎全是传统行业。除了国际需求萎靡,更重要的是低端产业的向外转移。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严峻形势,高端产业遭到美国的打压,低端又遭到印度越南挖墙脚。
当然产业向外转移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只能想办法延缓,比如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但很多行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我们的优势也在消耗殆尽。
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我们又不得不主动求变,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失败的例子,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
这些国家都曾经有漂亮的产业,也创造了经济奇迹,由于这些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场金融危机下来就清零了,然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进度条重新滚回到初始状态。
其实苏联也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没有跟上,逐渐与美国有了代差,导致后期经济实力与美国越来越大,最后崩盘。日本横盘三十多年,也是因为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上落了后手。
由此可见国际竞争的残酷。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按照中央最新的说法,那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有了科技创新加持,这个行业就有了技术和人才双重壁垒,越南和印度只能干瞪眼。美国可能有人才和技术,但没有基础工业体系来产业化落地。
说完了出口形势严峻,我们再聊国内。大家感到丝丝寒意,一是传统制造业订单的下滑,二是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
大家肯定风言风语听说过一些消息,说是公务员待遇遭到削减,个别地方遭遇地方债危机。还有零零星星的消息,比如公交车停运,南宁全城停车收费,夏邑县拖欠农民工工资……
这背后凸显了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为什么呢?我们要从土地财政说起。我国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中央拿走了税收的大头,地方占小头。但给地方开了个口子,那就是土地财政。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能够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功不可没。几乎全国各地的发展,都少不了土地财政的影子。地方投资的钱哪儿来的?只有卖地来的最快。
然而从2022年开始,土地财政开始失灵了,即便是放开限购房子也卖不出去了。这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房地产行业危如累卵,频频暴雷;二是地方财政极为困难,投资乏力。
我们用数据说话。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是87051亿元;2022年下降到了66854亿元;2023年再次下降到了57996亿元,相比2021年少了2.9万亿。
如果2021年我们财政收支刚好平衡,意味着2023年就出现了2.9万亿的亏空。除掉必要的开支,地方政府能用于基建修路、拉动经济、改善民生的资金捉襟见肘。
有一些四五线城,甚至连地方债务的利息都有偿还困难。而且可以预见2024年甚至此后很多年,土地财政都不会有起色,因为中国新出生人口急剧下降。
(三)百年变局,变的不仅是世界格局
因此勒紧裤腰带是地方政府必然之举。2023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的关于财政支出共有七条具体工作部署,其中最后一条就是——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2024年初,国务院下发通知,12个重点省份近期不得再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项目,并严格清理规划在建政府投资项目。这也是准备勒紧裤腰带的意思。
除了节流,还得想办法开源,然而新的财源也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因此可以预见地方上的财务状况依然会紧张很多年。除了土地财政的戒断反应,还有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
产业升级是好事,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新能源汽车兴起了,传统汽车就会衰落。网购兴起了,线下实体店就会凋零;视频直播带货兴起了,传统网店就会受到冲击。
手机互联网的兴起,把传统手机送入了垃圾堆,也让百度搜狐没落;拼多多的崛起,给阿里和京东带来了冲击;字节跳动的大火,得益于人工智能算法和5G视频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每个行业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岗位也千差万别。有人看到的是行业的朝气蓬勃,有人看到的是行业的止步不前,有人看到的是行业的江河日下。
即便是统一赛道,大家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新能源汽车,目前可以说是进入到了恶战阶段。有的企业一年前还是新势力销量冠军,现在销量突然遭遇断崖式下跌,萎缩至原来的几分之一。
问题是该企业目前创业至今依然负债累累,三年亏损上百亿。蔚来汽车也很烦恼,要改善用户体验就得不断修换电站,这可是个无底洞。如果跟其他汽车共享换电站,又影响本品牌的换车体验……
小鹏汽车也很烦恼,自打碰瓷华为自动驾驶之后,销量几乎腰斩。理想也很苦恼,本来这个榜单是理想发布的,原因是按这个规则自己能排第一,然而现在问界第一了,等于给问界打广告。
更苦恼的是小米,已经卷成这样了自己的车还没上市。造汽车可不比攒手机,难度要大得多得多,竞争也惨烈得多得多。
雷军12月的发布会上称,小米SU7不可能19.9万,价格可能要更贵一点。然而同级别的吉利银河E8元月5日上市,价格已经卷到了17万多。
现在的雷总,可以说是一筹莫展,表情有点焦虑,人似乎也苍老了很多。总感觉下场还是晚了,而且汽车行业实在是太烧钱了,一烧就好多年。
我很崇敬雷总,也希望他能成功。但实话实说,我还是替他捏了把汗,这个行业太卷了。其实急流勇退,也是一种勇气。但人各有志,最终还要雷总自己拿决定。
在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领域,也是一团混战,又叫做百模大战。典型的有讯飞的星火、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腾讯的混元、华为的盘古、网易的伏羲……
这个行业也烧钱,除了码农的日夜奋战外,还需要成千上万的算力卡。一千卡每天电费十万元,一万卡每天电费上百万。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百模大战只有三五家能幸存。
总之,不仅各行业要大洗牌、各地区、各企业也要大洗牌。抢到了好的产业好的项目好的赛道,可能就能为本地抢来财神爷和摇钱树,就能为本地经济换上新发动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仅是世界格局要大变样,人类的社会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十几年前谁能想到,现在人人时时刻刻都抱着一部手机?
同样我们可以设想,再过十几年后,我们的生活还可能大变样,比如高阶的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已经成熟,人工智能更加先进和普及,无人机和机器人配送走入寻常百姓家,这都有可能。
(四)先,新的一年需稳字当头
但变也带来不确定性。所以中央有个很新颖的提法,那就是先立后破。也就是新产业新赛道没建好之前,老的不能轻易扔掉。骑驴找马,找到马之前别考虑驴肉火烧的事儿。
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跌回到发展中国家初始状态的国家,其实就是新的没立起来,老的被别人给破掉了,或者被自己给作掉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