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永远是对的。”

“一切归功于时代。”

各位好,这两天在家闲来无事,刷了刷年初引起热议的网剧《繁花》。剧集太长,还没看完,仅就我看到的部分,写一篇文章。

其实,实话实说,我是一个对王家卫拍的片子不太感冒的人,很多人总说这位导演是“光影大师”,但在我看来,仅从光影上看,王家卫无论拍什么地方的片子,都似乎是在拍香港,而是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最灯红酒绿的那个香港。
这也是《繁花》刚上映时引发一定非议的原因所在,因为繁花所体现的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离现在有那么一段距离,但也并非太远,很多人觉得王家卫没把当时大陆那种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却乍暖还寒的味道拍出来。我觉得这确实是这部剧作的一大遗憾,王家卫的视角中的90年代上海似乎只有外滩、有黄河路、有在建中的东方明珠塔。
然而,这些,一如这部剧的片名所言,都只是《繁花》。他如果能稍微把镜头偏移那么一点点,去拍一下石库门里的那些老弄堂,去拍一下当时几户人家挤在一间老房里、邻里每天要为倒马桶、上厕所这样的琐事争吵的生活状态,才算是拍到了当时上海的“根”。
不了解这些,你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片中的主角“阿宝”等那一代上海人,更或者说所有同时代的中国大陆人都那样拼命于致富——因为经历了几十年的与世界脱轨与彼此拘束的生活。中国人的致富、改善生活状态的渴望在那个时代不可遏制的达到了一个极盛。正因这种强烈渴望的存在,才造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老百姓一起奔致富的共识和影片那种烈火烹油式的繁华与灯红酒绿的繁花。
但我依然愿意把极高的赞誉送给《繁花》,因为虽然缺失了那个时代人们致富的根由,但《繁花》确实拍出了某种“上海精神”——剧作的开篇,胡歌所扮演的普通工人阿宝,提着一堆的礼物,去请刚刚刑满释放、住在阁楼里的叔爷出山,叔爷年轻的时候是上海滩叱姹风云的股票交易员,却在特殊年代的时候因为投机倒把罪被关进监狱,一呆就是十几年。年轻的“阿宝”找到晚景潦倒的他,告诉他国家现在又开放股票市场了,您的毕生所学有了用武之地,请您教我。
这个小小的细节其实相当还原历史的真实,我大学是在上海读的,尤记得上经济课的时候,有位老师就讲过,说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能够领先于内地很多其他城市,率先抢到先机,重新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他说根本原因不是上海的经济底子、地理环境或者政策倾斜,而是这座城市商业文明的“根”没有彻底断绝。这个城市里有千千万万像“叔爷”的“老克勒”(上海话“老绅士”),你别看他们蜗居在弄堂里每天和小市民一样买茶叶蛋、倒马桶了。但这批人是真的吃过见过一个现代的世界经济中心究竟应当是怎样运行的。
有这批人还健在,有他们所代表的那种海派文化在,有阿宝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向他们虚心求学,这个城市原本气若游丝的那种气若游丝的“都会味儿”就能被吊回来。
《繁花》把这种上海精神“隔代传续”的味道拍出来了,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叔爷”就像黄石公教张良、法利亚长老教基督山伯爵一样去培训他的徒弟“阿宝”。先让他借六千块钱,全买一只股票,等到股票赔的只剩三千了,再让阿宝全部抛出去,问他:你心疼吧,心疼就对了,等你经历过最惨痛的失败,赔的一无所有,就知道其实也不过如此。做生意,要想赢,先得学会输。现在你可以挣钱了,再借一万,去买某某股票……
我觉得这一段其实是拍的特别传神的一段故事。什么商业文明精神,商业文明精神的本质,就是一群随时准备失去一切、却仍可以从头再来的人所进行的创业。在人类进入商业文明社会以前,人类所熟知的那种权力社会是更血腥也更没有底线的,一个玩家一旦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那么他就不仅会失去一切,甚至丧失掉自身和家人的生命。而商业文明是一种有底线的博弈,一个博弈者即便失败、失去了一切,只要他的经验与技艺仍在,他就依然可以重新白手起家,从头干起。这是最大的进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的人敢于从大学里退学,在他们的车库中创业。而片中的阿宝在叔爷有意让他蚀了三千本钱之后,依然可以继续在商海中拼搏,并且愈挫愈强,一步步成为宝总。
我觉得这个开头,其实是整部剧后面所有剧情提纲挈领的一个总预演,繁花是一部剧情非常密集的剧,王家卫在剧中塞满了无数的商战、股战,无数人在剧情的起承转合当中几起几落。但是在这种纷繁芜杂当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一条主线——那些愿意以自己的一切全力以赴、并不惧怕从头再来的人,最终会在这场博弈当中笑到最后。
就像叔爷对阿宝说的:天气不会一直好下去的,人不会一直吃上风的……但目标从来就不遥远,一步步,一天天,走下去,剩下的交给时间。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查理·芒格曾将他的投资经总结为“长期主义”,而在我看来,《繁花》中的叔爷,和他代表的那种海派“老克勒”身上其实也有一种“长期主义”的精神。他们以自己的底线、自己的耐性、自己的拼搏,“不响”的去做着自己的生意,过着自己的人生。
所以很多人觉得《繁花》的结局好像是个悲剧,阿宝通过拼搏变成了宝总,宝总又破产重新变回了阿宝,好像一切又回到了起点。一切“繁花”宛如一场梦幻。但我却不这样认为,生意黄了可以再做,好天气没了还会再来。一个人,只要他所练就的技艺在、底线在、勇气在,繁花会随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重新绽放。
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说的无非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很多人觉得典型的上海人算得精、性子软、做事情“不响”、遇上风险绕路,难成引领时代的担当,至于上海“冒险家”们乐做的生意,以我们的传统农业视角看来,似乎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但事实上,你去翻翻中国近现代史,这个城市一直是在中国的最前沿的。太多时候,正是这里的“冒险家”们、无数的叔爷和阿宝,把我们这个古老的、习惯了农业文明的国度,一点又一点的拉入到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轨道当中去。如唐德刚先生所言,牵引着中华文明这艘巨轮,度过“历史的三峡”。
行船之间,我们看到繁花开了又谢,时代去了又来,股票跌跌涨涨,经济与投资环境时而暖春、时而寒冬,无数个现实中的叔爷与宝总的人生,在这冬去春来中起起伏伏。一切看似只是轮回与碰运气。
但我却依然相信,这些曾经的“繁花”是自有其力量的,因为唯有那些看遍过繁华的人才会更加渴望那春暖花开的世界。而无数人的意愿终将会汇作洪流,不可逆的去推动历史向那个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去前行。
就像《雏菊的世界》那个故事里说的一般,弱小的繁花,有时也会最终左右一颗星球的气候。
所以繁花有意义、上海有意义、商业文明有意义、你我人生中所有曾经历的浮华与灿烂都有意义。繁荣虽然会逝去,但对它的追忆与向往,终会成为人们追寻更美好未来的路标与勇气。
此刻,2024年的新春已近,刷完这部剧的我想起了很多,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许久的人,我想起了关于那座城市的很多,发现自己其实对它很是眷恋。
就愿中国有更多的《繁花》,更多的上海,更多的叔爷与阿宝,更多的城市精神吧,
所谓城市,就是一群并不惧失去一切、却仍可以从头再来的自由拼搏者所组成的社会。
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和他们终将召唤出的现代文明,值得这样一部灯火灿烂的《繁花》。
文章的结尾,我想以这部剧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作结:
一句是阿宝说的,在他赔钱时,他咬着牙笃信: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是人。
另一句是叔爷说的,当阿宝赚钱要感谢他时,他提醒阿宝:一切归功于时代。
市场永远是对的,
一切归功于时代。
我觉得,《繁花》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它真正拍懂了上海,拍懂了商业文明,也拍懂了那个时代。
即便繁花已逝,只要人与信念仍在,它还会再来。

全文完
本文30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三连,感谢您的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