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春节,生活重新恢复流动,连辞旧迎新也比过往包含了更多的意味。
也许是为了弥补2022年无法在线下相聚的缺憾,这一年我们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举办了7场线下沙龙,其中有关于文学、艺术、女性、国际政治话题的讨论,也有对当下与未来生活的想象。
阔别已久的重聚让很多老朋友不远万里地专程赶来,面对面的交流也让我们结识了不少新的同行者,建立起了比网络更真实、更具体、更鲜活的连接。
这些会员专享的对谈精剪版视频目前都已在看理想上线,2月29日前开放给所有用户观看。如果你没能来到沙龙的现场,也可以通过摄影机一睹为快。
加入理想家会员,即可免费报名参加看理想2024年的线下文化沙龙,同时畅享全平台的音视频节目。
新的一年,你还希望看理想在哪里举办什么活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期待我们有更多在线下相见的机会。
1.
有关良好生活的再一次想象
夏天在上海,我们办了一场本应属于2022年的理想家年会。多位主讲人齐聚一堂,和大家漫谈历史与虚构,分享快乐、困苦,讨论欲望,也寻找女性表达的可能。
💫大于历史的普通人
留存下来的历史,总是被大人物、大事件填满,而宏大叙事会让我们忽略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从节目到历史再到现实,和三位关注“人”的跨界学者一起讨论,普通人如何活着、呼吸,有哪些渴望,又有哪些遗憾。
💫现实失语,虚构中有真实
从《茶馆》《活着》,到《繁花》《小行星掉在下午》,再到《婚姻故事》《漫长的季节》,文学和艺术像世界的底片。与作家、电影人共同讨论,如何在艺术中,拿回讲述现实的话语权。
💫生之苦与生之欲
今天我们被多重的烦恼包围,自我认同、社会阶层、教育家庭、金钱与工作……当身体和心灵出了问题,我们应该到哪里找解药?从传统佛学思想、现代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出发,探讨生而为人的欲望和痛苦。
💫女性表达如何可能
这是一场发生在女性单口喜剧演员、编剧及女性学者之间的分享,去掉种种标签,只希望认真谈论——当价值观长期被男性主导的、更加重视独立、理性、进步的观念所遮蔽,我们有可能找到一种女性的表达吗?

2.
前路,another world is ____
2023年秋天,看理想 App 上线五周年。我们邀请 9 位主讲人,在北京与数百位理想家进行了一场题为“前路”的探索与漫谈。当过往逝去不可追,未来通向何处,该怎样继续往前走,可能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
🚶靠什么留住我们的记忆
过去几年,无论人在何处,恐怕都不会过得很快乐。但这种漫长的情绪,我们应该尽快遗忘,抬眼向前吗?面对可能会带来痛苦的记忆,我们可以如何处理?在历史和文学中,也许能寻获一些启发。
🚶日子得一天一天过
大步向前的时代,人们没有心思驻足停留,而当高歌猛进不再,整理内心和寻得一份自己的心安之所才显示出其价值。我们从日常聊起,把阅读、观影、写作当作生活的主体,放慢脚步,在时间中领会生命的意义。
🚶总还可以有些改变
无论多难,在躺也躺不平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改变的行动力。从个人、家庭、技术、社会几个维度聊起,谈人与社会的互动,借助TA们的视野,一同想象前方的通路。即使走得慢一点,我们也并非无事可做。

3.
从女性视角出发
面对复杂的性别议题,如何有效讨论?两位女性主讲人从自身的生活经验、观察出发,探讨了现实中作为女性的不同可能性与选择。这不是一场激烈的观点辩论,而是一次有关性别困惑与性别期待的真诚分享。
4.
我们这个时代的撕裂与治愈
当现代人遭遇普遍的心灵危机,在群体中挣扎的个体该去哪里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心理学视角重新审视具体的生活,未必可以带来治愈,但也许能帮助我们看见差异,理解不同,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
5.
女性,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和男性作家比起来,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据的篇幅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只是文学世界的补充和点缀。女性的创作提供了怎样一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视角?音频节目《女作家》和它在线下的听众见面会,尝试讨论这个问题。
6.
艺术,从生活的不确定开始
复苏过后,走出疫情的阴霾,如何面对依然时刻发生的变化,可能是所有人避无可避的问题。这场沙龙从过去几年的波折说起,聊了聊发端于不确定的艺术,在那些特殊时刻如何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撑。
7.
冷战与我们生活的时代
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冷战是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依然还在主导世界的走向。重新回顾和认识这段横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也许能帮我们更加清晰地审视日趋严峻的外部环境。
写在最后
注意过沙龙视频的制作团队的朋友,应该会发现这7档节目的剪辑制作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她就是看理想的视频编导何叶
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她写下了这篇看理想沙龙视频的制作手记,既是总结,也是推荐:
年末回顾2023年的工作时,我其实有点惊讶今年竟然拍摄制作了12场沙龙活动,相当于平均一个月一场。一场沙龙通常是90-120分钟,从拍摄到剪辑,我至少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三遍。所以常常跟同事开玩笑说:不会有比我更认真看这些视频的人了。
当然也确实因为看了太多遍,我可能是最能体会嘉宾们内容价值的人之一。我记得罗新老师说“捍卫记忆,是一场危险的斗争”;王芳老师说“生命的脆弱性,是我们跟AI最大的区别”;戴锦华老师说“没有任何一个老人有资格评价一代人”;杨照老师说“人生是不同年纪、不同阶段,经验的累积”;詹青云说的“不要内斗不休,应该尽可能看到我们最终想要去的地方,那个方向是一样的”……
每位老师的话对我都是一种滋养,我发自真心地希望TA们的内容可以通过我的参与,被更多人看到。
剪辑沙龙视频,我贯穿始终的理念是“你越少注意到我的工作,我做得就越成功。”所以也经常收到“就这样一个视频你都要剪1周?”等等类似的反馈。
但其实为了让观看更流畅,需要考虑的因素数不胜数——内容脱离了线下空间是否还有价值?色调是否自然?声音是否清晰?远近景切换是否更能突出重点?甚至字幕是否适合后续截图传播?——就是这些听起来微乎其微的因素,共同组成了这120分钟的内容。
当然,后期做多了我也会想,会不会这其实只是我对自己的吹毛求疵?观众可能根本看不出那一点点细微的差别。也有同事和我讲,“有没有可能其实你不需要做到这样,这个标准是谁给你规定的呢?”
可能没人给我规定,只是我觉得只有这样制作,才对得起每期片头“看理想出品”那几个字。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