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红海紧张局势再度升温,国际油价在1月26日升至近两个月高点。1月29日,国际油价高位震荡,截至北京时间29日19:00,布伦特原油价格在83美元/桶附近,WTI原油价格在78美元/桶关口附近。1月30日,沙特阿美表示,沙特政府要求公司应维持日产在当前1200万桶,不要进一步将日产提高至此前曾表示的1300万桶。
减产保油价、增产保份额是OPEC的常规手段,但从历史看,OPEC联盟并不牢靠,多次因保油价还是保份额出现分裂。继去年11月OPEC+部长级会议推迟举行后,安哥拉宣布将退出OPEC,OPEC的内部矛盾日渐突出,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算盘,沙特此时不得不妥协降价。
资料来源:Shutterstock.com
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酵
2023年12月的油价平均为78美元/桶,低于9月份的94美元/桶,扭转了2023年三季度的上涨局面。在全球经济活动疲软、美国产量创纪录以及俄罗斯生产和出口稳定的情况下,油价一直面临下行压力。尽管存在对中东冲突、欧佩克+延长和深化减产以及美国政府宣布购买石油补充战略石油储备后出现供应中断的担忧,但油价疲软状况仍在继续。
自最近中东冲突爆发以来,在地缘政治对原油供应的潜在影响和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下,布伦特原油价格始终波动不已。预计2024年油价将从2023年的83美元/桶降至81美元/桶,2025年将进一步放缓。前景面临上行风险,包括欧佩克+减产延长至2024年一季度之后,以及中东地区可能出现供应中断。增长低于预期,尤其是中国的增长低于预期,是关键的下行风险。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传统能源的逐渐退出正在改变能源格局。但是,地缘政治因素和冲突对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中东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断加剧,导致石油输出受阻,油价飙升。巴以冲突是其中之一,给全球能源供应带来了严重威胁,推动了油价上涨。这种趋势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常态,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去年12月美国宣布组建红海护航联盟,而1月美英联合卷入红海地缘局势,地缘风险存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红海与波斯湾仅相隔阿拉伯半岛,而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原油出口的“咽喉”。红海和曼德海峡经过的原油贸易量远不及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如果风险进一步蔓延至波斯湾地区,从而威胁到中东原油出口,油价存在短时间内急速上升的风险。受此影响,1月国际油价涨跌互现,且价格中枢有小幅抬升的趋势,市场对于地缘风险可能引发的潜在供应问题呈现出“摇摆不定”的态度。
图片来源:unsplash
除了红海局势之外,2022年爆发的地缘冲突仍在持续。1月21日凌晨,波罗的海的大型港口乌斯季卢加港突发火灾导致供应中断,增加了2月和3月石油产品供应的不确定性。有消息称本次火灾是地缘冲突导致的,但尚不确定具体原因。2023年该港口石脑油出口量约21.5万桶/日,近60%的出口量流向亚洲。不过由于地理位置上该港口毗邻北海,其周边鹿特丹地区石脑油价格首先应声上涨。短期内乌斯季卢加港停摆还将影响亚洲地区石脑油供应和价格。
供需关系影响国际油价起伏
整体来讲,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还是供求关系。根据欧盟委员会2023年11月15日发布的2023年秋季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两年内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报告指出,在生活成本高企、外部需求疲软和货币紧缩影响下,欧洲经济失去增长动力。报告指出,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为0.6%,均比夏季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值低0.2个百分点,并预测2024年欧盟经济增长1.3%,欧元区增长1.2%,均比此前预期低0.1个百分点。
2023年11月14日,美国劳工部公布了未经季节调整的10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10月,美国CPI同比增速3.2%,依然高于美联储确定的中长期通胀控制目标。多家机构分析认为,就业市场紧俏、资产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等多重因素,导致美国通胀水平“易涨难消”。来自欧美的经济数据表现不佳,使得全球经济前景承压,伴随而来的是对原油需求的担忧。叠加当前正值原油消费淡季,原油需求端呈现弱势。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10月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显示,随着全球经济放缓打压需求,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平均油价为每桶90美元。
图片来源:unsplash
沙特阿美此次降价主要受市场需求疲软,以及欧佩克以外国家的产量增加影响。从需求端来看,全球原油市场表现疲软。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最新的月度报告中表示,随着主要国家经济活动减弱,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正在急剧放缓,并将去年第四季度的石油需求增长预测削减了近40万桶/日,其中欧洲、俄罗斯和中东的需求弱于预期是主要原因。
石油需求放缓的证据越来越多,这也反也映了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从供给端来看,欧佩克+减产履约力度较弱,且非成员国产能持续增长,可能导致减产效果不及预期。此前为了平衡市场,欧佩克宣布,欧佩克+的多个成员国同意本季度石油产量每日减少220万桶。不过即便达成了协议,OPEC+内部仍存在不小的分歧。去年12月21日,非洲产油国安哥拉宣布退出OPEC。自安哥拉退出OPEC后,其供油不再受到限制。该国政府忙着吸引投资、扩大产能,目前安哥拉的国家石油公司已经启动投资者路演,且该国维持原油产能在100万桶/日以上。除此之外,美国、加拿大、圭亚那、巴西等非OPEC产油国的产量均有所增加。OPEC的减产使得美国在石油产量领域的优势不断扩大,对沙特的市场主导者地位形成了挑战。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未来国际油价不确定性增强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未来国际油价市场也面临着极强的不确定性。目前,各国际机构和投行普遍预测,2024年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将更加宽松,并下调了油价预期。美国华尔街五大银行预计,在没有重大供应中断的情况下,2024年布伦特油价的中值为85美元/桶。
其中,花旗银行预计均价为75美元/桶,摩根大通预计为83美元/桶,摩根士丹利预计为85美元/桶,美国银行预计为90美元/桶,高盛预计在70—90美元/桶之间。路透社在2023年最后一周对34名分析师和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均下调了2024年油价预期,WTI油价预期平均为78.84美元/桶,布伦特油价预期平均为82.56美元/桶,其中仅有1人预计布伦特油价将高于90美元/桶。
需要注意的是,各机构对油价的预测是动态的,它们将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原来的预测进行相应调整。因此,我们需对2024年国际原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保持警惕,并制定好相应的措施。综合来看,2024年国际原油市场面临五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unsplash
一是欧佩克+减产是否已成“强弩之末”。无论是欧佩克还是欧佩克+,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但是,其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差别较大,财政收入对油价的需求和经济社会运行对油价的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就维持国内财政平衡而言,伊朗需要油价超过300美元/桶,阿联酋则只需41美元/桶,预计欧佩克+成员国2024年所需油价平均约为96美元/桶,高于当前油价和2024年油价预期。就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而言,哈萨克斯坦所需油价为88美元/桶,阿联酋则只需32.6美元/桶。如何平衡成员国之间的油价诉求,是欧佩克+面临的突出矛盾。沙特自愿减产和俄罗斯所面临的严峻制裁形势,是欧佩克+现行减产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但是,出于对持续减产的不满,安哥拉已经退出欧佩克。预计2024年欧佩克+机制的不稳定性将因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增产而增强。
图:阿联酋最大石油集团
二是非欧佩克+产油国增产是否强劲。从近期国际石油市场来看,欧佩克已经自我定位为供需平衡者,试图根据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状况调整其成员国的产量配额,以实现可接受的油价。因此,非欧佩克产油国不断挤占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对于2024年全球原油需求,IEA预测将增加110万桶/日,咨询公司阿格斯预计将增加150万桶/日,欧佩克预计将增加225万桶/日。美国是国际原油市场最大的变数。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美国2024年原油产量将为1311万桶/日,比2023年增加18万桶/日。欧佩克预计,2024年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将增加137万桶/日,低于2023年的增量178万桶/日。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实际增产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欧佩克+的产量政策。

三是美联储何时进入降息周期。国际油价中包含的金融溢价与美元货币政策相关。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实体企业和机构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的活跃度呈上升态势,货币政策则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量未受到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的明显影响,在2023年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场对美国开启降息进程的预期正在增强,但何时开始降息还有待观察。降息将有利于提升原油期货交易的活跃度和金融溢价。在降息情况下,供需基本面的任何正面变化都可能被期货市场所放大,而任何负面变化都可能被忽略。
图片来源:unsplash
四是地缘政治环境越来越诡谲多变。俄乌冲突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巴以冲突仍然具有较大的外溢风险,美国等西方多个国家进入大选之年,其对外政策或将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将增加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突变的风险,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将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内影响国际原油供应和海上运输安全,值得关注。
五是能源转型的冲击及应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提出,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推进能源系统向脱离化石燃料的方向转型。与此同时,向新能源快速转型的欧洲国际石油公司在2023年出现了回归油气主业的迹象,欧盟和美国则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补贴的政策力度。2024年,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石油公司如何处理能源的经济性、安全性、可持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中国石油报、世界银行、价值高地、华尔街见闻等
❖ END ❖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