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内容开始前,先和大家进行一个互动。
如果让你给去年的工作、生活,综合打个分,满分100分,你会给自己的完成打多少分?
你可以先把这个分数放在心里。
有的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给自己打满分;
但也有更多人,可能习惯性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会这里扣一点,那里减一点。
其实,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在咨询中接触过的大多数人都很难给自己高分。
即便已经做的很好,但总觉得优秀离自己很远,满分从来就不是自己可以企及的。
并且比起给自己打分,他们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加重要。
而这,往往与我们内心的一个信念有关。
我曾经有一位来访,履历非常漂亮,名校毕业,也在很好的单位工作。
他的工作负担并不重,甚至下班时间还比一般人早。
但是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每天都忙到停不下来,根本不敢让自己休息。
“如果手机一直很安静,没有工作消息找我,我会很害怕,是不是别人不需要我了?
就这样,他长期处于焦虑和紧绷的状态,还常常担心自己没有价值。
后来,有次他在做方案时忽略了一个细节,领导就说了几句,提醒他要认真、仔细一点。

没想到,他便因此陷入委屈和愤怒中无法自拔,甚至想要辞职。
“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做不好?”他在咨询室也难以控制情绪。
其实,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了,领导对他也没有批评、责罚。
可为什么他会陷入如此大的情绪震荡中呢?
在我深入了解他后,发现:
“不够认真”这个关键词,触发了很多创伤性体验。
原来,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对他就一直都是打压式的教育,每次没有考好,爸爸都会把原因归结为他没有认真。
当他考了98分时,爸爸会说“你怎么就考了98分?不够认真,还差两分。”
而当他努力拿了满分时,爸爸又会说“不要太高兴,你再不认真点,下次可考不了100分!”
长此以往,他的内心,就种下了这样的一个想法:
是我不够好,我很难让别人感到满意;
我需要拼命努力,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一点点认可。
于是,为了摆脱“我不够好”他一方面非常努力地发展自己,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学习、工作。
甚至都切断了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不想依赖他人、不敢信任他人。
另一方面,他越是想摆脱“我不够好”的魔咒,这个信念在他心里越强。
  • 领导的一个皱眉,就让他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做好;
  • 朋友间的一句玩笑,就让他害怕是不是不被喜欢,要被抛弃;

这些,都让他感到十分痛苦,似乎他的生命都陷在了过去的阴影中,往前根本看不到方向。
所以,每到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幻想着有人能够理解、支持、陪伴自己。
但他一直退缩和回避的状态,也让他始终无法靠近任何一段深度和滋养的关系,只能被孤独包围。
事实上,这种孤独感,也是我在咨询工作中,发现受“我不够好”的咒语影响的伙伴们,深处的情绪底色。
这种孤独通常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要独自忍受经历过的那些“苛责”、“攻击”......并且会在生活中反复上演;
另一方面是,你找不到一个人,可以深度分享这些痛苦时刻;
很难有人能够真正站在你的角度和立场,深刻的理解你,关怀你,为你指出思考的盲区。
所以,有一段深度的、可接纳的关系,其实是帮助我们摆脱“我不够好”至关重要的一点。
而心理咨询,很多时候就提供这样一种功能和作用。
因为我们的创伤源于我们的关系,会在关系中被激发,也需要在关系中被修复。
当很多来访逐渐感觉到我始终愿意去理解他,靠近他,并没有要去拒绝他或者远离他时。
他内心对别人的戒备也会稍稍放松,也变得更愿意去跟他人产生连接。
这些,都是帮助自己重塑内心的非常珍贵的体验。
与此同时,咨询也会在另一些方面,让来访感受到改变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1.无条件的接纳:
就像是上文提到的来访者,他的原生家庭,其实无法为他提供抱持和涵容的成长环境。
总是被批评、苛责的经历,也让他出于内心深处的害怕,从不敢表露出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面对父亲的打压,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
“我做了这么多,就不能得到一句夸奖吗?”

“为什么总是要打击我?我也很委屈。”

但当他体验了被很好的倾听,被很好的承接,当他感觉有人和你一起在承受这个痛苦,那么这个痛苦就会减轻。
“原来我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原来在他人眼里,我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随着这种“好”一点一点累积,痛苦一点一点减轻,慢慢的,他就会从沉重当中获得松弛。
2.同理心与共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很多时候我们在向他人讲述一件自己发生久远的事情时,往往会带着审视和评判的目光。
可能会说:
“那件事别人都能完成,我没做好,是我没用。
或是,“有什么可委屈的,已经是成年人了......”

这种审判其实是外部世界给我们的要求,我们在按照他人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所以,我在面对很多来访时,都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你好朋友身上的,你会怎样看待他呢?”
他们大多会迟疑,然后表示:“其实,已经挺不容易的了,能做到这样也挺好的。”
你看,这就是当局者会陷入的一个误区:
对别人是包容、理解、接纳的,却无法通过一样的同理心去照顾和对待自己。
当然,很多时候,只有当一个人充分获得过被同理心对待的时候,他才能够具有这样的同理心来对待自己。
所以,咨询中的共情就是展现这样一种同理心。
当你不断使用这种具有同理心的叙述,就会逐渐代替审视和评判自己的习惯,也就慢慢改变了“我不够好”的信念。
3.创造新的体验
我还记得曾经和一位害怕给别人添麻烦的男生做咨询时,他的话真的非常少。
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被攻击,所以一直筑起防御的高墙,很怕打开内心。
于是,我耐心地陪伴他感受自己的情绪,不会刻意地要求他说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只是适时地给他一些鼓励。
当他能和我建立起一些信任、开始表达后,我发现他每次说完都会立马观察我的神情,想要确认我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给他很多正向的反馈和积极的回应。
随着他感受和体验不同,他会发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
“怕麻烦别人”的担忧也一点点被瓦解,愿意表达更多。
所以,这种新的、好的体验是可以帮助一个人改变固有认知的。

当这种反应与练习越来越多,也会让全新的体验覆盖我们旧的创伤。
事实上,走出困境,对每个人来说都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并建立起自我的力量。
有时,光是告诉自己好是不够的,需要一个有力量的,能够带着你一起察觉自己的人来支持你:
“你真的很好了,你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很厉害啦。”
当然,咨询中并不只做这一件事。
就像上面说的,这是一段疗愈你的关系,这段关系会逐渐增强你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力量。
如果你有需要,我也愿意成为陪伴你走过这一旅程的人。

我会和你一起探索你的内在资源和成就,也愿意倾听你的创伤和痛苦,直到我们一起发现属于你的道路。
作者介绍
本文的观点和素材来自姚为芳老师的直播讲述。
如果你也经常被苛责,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或是习惯性讨好,无法肯定自己;
以及在婚姻家庭、情绪管理和个人成长方面有一些困扰,也欢迎和我们的姚老师一起聊聊。
姚为芳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1+年,个案1600+时

美国加州整合心理学院硕士(在读)
↓点击小程序,立即预约
想要了解更多网络/本地咨询师
点击下方小程序
- 广告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