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147篇原创文章

前两天,看到朋友圈里好几个朋友转发的一个新闻,挺感慨。突然就想和你聊聊。
什么新闻?这样,不如我们先玩个商业知识小测验吧。
提问: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生产护肤精华“神仙水”的SKII,是谁旗下的品牌吗?
宝洁。是的。就是拥有海飞丝、飘柔、潘婷、伊卡璐、沙宣的那个宝洁。
再提问:曾经卖到21万元一只的奢侈品手机,VERTU,是谁旗下的品牌?
诺基亚。准确地来说,最初是。后来卖掉了。
SKII是宝洁的。VERTU曾是诺基亚的。是不是有点意外?
现在,最后一问。
网上有个段子:“中年人有三件宝,钓鱼、茅台、始祖鸟。” 请问:
这个段子里提到的国际顶级户外品牌,始祖鸟,是谁旗下的品牌?
安踏。没错,就是中国的那个安踏。
始祖鸟,是安踏集团收购的亚玛芬体育旗下的品牌。
并且,打开安踏集团的版图,还不止始祖鸟。远远不止。
你还会看到意大利品牌斐乐FILA(中华区),日本品牌迪桑特DESCENTE(中国区),韩国品牌可隆KOLON SPORT...
当然,还有包含有加拿大品牌始祖鸟Arc‘teryx在内多个国际品牌的,那个亚玛芬体育Amer Sports。
亚玛芬体育?我买过始祖鸟,但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它还有个母公司亚玛芬体育?
我也一样。但2月2日,这个名字却屡次出现在我的朋友圈,对话框。很多朋友转发了同一个新闻:
安踏集团组团收购的亚玛芬体育Amer Sports,在纽交所成功敲了钟,上了市。
真厉害。原来,那个福建晋江的安踏,早就不止是很多人知道的那个运动鞋品牌,还是一个包含了两家上市公司,旗下有近20个品牌的世界第三大体育用品品牌。
在国内,安踏集团的总营收,更是在2021年超过阿迪,2022年超过耐克,成为了中国第一大体育用品企业。
这是什么爽文剧本?收购,上市,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安踏,这个从福建晋江的一家小作坊白手起家的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也许,是时候,重新认识安踏了。
恰好,1月17日,赶在安踏年会的前几天,我和问道中国的组员刚刚一起参访过安踏。
感谢接待。
参访完不到两个星期,又看到上市的新闻,我挺有感触:
很多人看到的一蹴而就,其实是一路走来。
安踏的一路,遇到过什么,又解决过什么?有没有什么,是我自己这一路也会碰到的?
今天,忍不住,和你分享。
创业:王一博同款的982鞋,为什么叫982?
既然聊安踏,不如先看一双鞋。
好吧,我猜,你最先看到的,是王一博。
没关系,我也一样。然后,才看到他脚上的那款鞋,和鞋上那几个大大的数字:982。
什么是982?
982,是90年代的第82款鞋。是安踏最早的爆款。也是这个全国第一的体育品牌最开始迈出的一步。
时间回到1991年。
1991年,民营经济开始涌动。《繁花》里的阿宝,刚刚从商业世界里赚到钱,和爷叔一起扎根在和平饭店,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宝总。
与此同时,一个比宝总还要年轻些的小伙子,叫丁世忠,也揣着闯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到了老家福建晋江,和父亲大哥一起,要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
公司叫什么好呢?
当时还不是安踏董事局主席的那个小伙子,丁世忠,想到了一句话,叫:“安心创业,踏实做人”。
这家公司,不如就叫“安踏”吧?
父亲和哥哥一听,也都觉得挺好。安踏,就这么被创始了。
还记得吗?在90年代,很多人的路才刚刚开始时,爷叔和阿宝也说过一句话:“口气不要比力气大。”
不想着一步登天 ,不崇拜造富神话,只相信一步一个脚印 ,稳扎稳打。
这,可能也是那个繁花刚开始迷人眼的年代里,很多创业者最简单的信仰。
但是,信仰可以简单,战略不能。
安心创业,怎么创?踏实做人,怎么做?
答案,可以有很多种。
一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当时,有一家能生产鞋子的作坊,手握几个海外的订单,帮客户代工生产,就能源源不断地赚到钱。
非常安心,非常踏实。简直是可以照抄的标准答案。
但,安踏没抄。安踏选的,是另一种答案:做品牌。
为什么?不是说要安心,要踏实吗?选择做品牌,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止身边的其它小作坊,还有一大批90年代刚刚涌入中国的香港、台湾、乃至日本、欧美的品牌商,这种钱赚得多辛苦?
确实辛苦。但,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背后,是看到了不一样的力量。
代工,有代工的力量。品牌,也有品牌的力量。
比如,加工一双鞋子,一双只能卖20元。但如果以后做成了一个品牌,放在商场里卖,能卖200百元。
又比如,没有品牌,只能被动地被挑选,玩内卷游戏。有自己的品牌,就能主动触达消费者,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这,是另一种的安心,更另一种的踏实。
就这样,安踏从一个小作坊,先一步转型成品牌,研发自己的产品,开拓自己的渠道,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爆款:982。
怪不得要纪念。不但和王一博合作纪念,还把今天接待我们的这栋大楼,也叫做982大楼。
可是,要让一个品牌立住,光做对决策还不够。还要抓住机遇。
但是,每一个机遇,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什么意思?
创品牌:你们可以签一个未来的奥运冠军
1999年。还没有那么火的哈尔滨。
一个记者,和正在走市场的安踏创始人丁世忠说了一句话:
你们要做体育用品,一定要找一个代言人。
什么样的代言人?
一个未来的奥运冠军。
这个人,要有潜力,要能在明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崭露头角,最好,还能拿下一个世界冠军。
然后呢?再去央视投广告。
2000年的央视,什么概念?
至少,是一个当时年利润不过几百万的小公司,很难想象的概念。
签代言人,要大几十万。到央视投广告,要几百万。
选对,就能一举打出自己的品牌。选错,一整年的全部利润都要搭进去。怎么办?
2000年,很多人坐在电视机前,通过央视五套,看一个小伙子夺得金牌。
这个小伙子,叫孔令辉。他的一句“我选择,我喜欢”,也让一个叫“安踏”的品牌,瞬间被很多人记住。
选对了。签下的代言人,拿到了奥运冠军。付出的央视广告费,换来了工厂门口超级长的进货车队。
后来,很多晋江的品牌也都决定到央视套体育频道投广告。中央五套,甚至一度被戏称为晋江频道。
今天,假如再复盘这段路,会得出什么结果?
体育用品,是一片当时的蓝海。代工,永远只能赚最少的那部分钱。品牌这一步,必须要走。
甚至,还可以给这个决策起一个名字,叫“央视+明星”营销模式,叫“品牌战略”。
但是,但是,在当时,拍板做决策的人,手里不会有标准答案,并不知道这是战略,还是陷阱。
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理念,真金白银地去赌,摸着石头过河。
走对了,就是战略。走错了,就是陷阱。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安踏的营业额,从2000多万,逐渐升到了2个亿。专卖店,也从北京开向了全国。
可是,一个重大的危机,悄悄藏在高歌猛进的号角里。
8年后的北京奥运会。
转型:所有各方,只有一个甲方
2008年,奥运会开到家门口,就像放了一把火。
守在电视机前看奥运的人,比2000年更多,更激动,更热情。
大量的热钱,也都涌进了体育行业。
走在那时的街上,你会很容易发现,所有的体育品牌,都在快速地扩张。
开更多的店,出更多的货,融更多的资,定更大的目标。
看过一个数据,2010年,国内主要的8个运动品牌,每家门店数量基本都超过了5000家。
这是什么概念?以中国2000多个县城计算,这就相当于平均每个县城,都有20多家运动品牌店。
供应,捅破了需求的天花板。行业的库存危机,爆发了。
摆在安踏面前的,是一道生死题。
什么意思?
以前,和大部分服装品牌一样,安踏走的也是批发模式
把货卖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去拓展市场,把货卖给消费者。
但是,库存危机一来,经销商连清库存都卖不完,安踏的新货自然也卖不出去。怎么办?
太突然了。上一秒,所有人都还在狂奔。下一秒,所有人都陷入死局。
哎。也许,这就是创业。
上一个台阶,再迈下一个台阶。解决完上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候,可以“成功上岸”。也从来不会因为谁做到多大,就拿到“免死金牌”。
你能做的只有,在该革故鼎新时,革自己的命 ,在该刮骨疗伤时,刮自己的骨。
2011年的安踏,也一样。
危机中,安踏得出了一个结论:按以前的运营路线,把货简单卖给经销商,是不对的。
隔着经销商出货,既不了解市场的需求,也不能保证货能最终卖出去。
怎么办?重新定义甲方。
品牌商,经销商,所有各方,只有一个甲方:消费者。
因为,货只有真正卖给了消费者,才算结束。
甲方变了,要做的事也就变了。2011年,安踏做了两件事。
第一,先帮助经销商减负。
把之前卖给经销商的货,自己再买回来。
让那些被库存压得动弹不得,手头快没有任何流动资金的经销商,能喘口气,重新开始。
第二,再指导经销商卖货。
不止对自己如何把货卖给经销商负责,还要对经销商如何把货卖给消费者负责。
这怎么负责?几个零售的负责人,带着自己的队伍,走几百个城市,去经销商的门店,现场提出问题,现场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个问经销商,你的门店开在哪里,做到什么标准,销售怎么做?一个个与经销商确认合作标准。
让自己一步步,走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前端去。
哪怕门店不属于自己,也要确保和消费者保持有效连接,让自己对品牌形象更可控,对市场需求更敏感,以消费者为导向。
朝着这个方向走了近10年后,2020年,安踏品牌宣布全面实行DTC转型,将原本线下经销商运营的门店,转型为直营门店。
做DTC。做直营。去掉中间商,直面消费者。
是不是这样就“成功”了呢?
当然不是。
每个品牌,发展到后来,都会遇到一个挑战:增长瓶颈。
增长,是会遇到瓶颈的。怎么办?
做高端。
多品牌:大众品牌不可能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做高端
提问:一个大众品牌,有天想要做高端,怎么做?
提高价格吗?难。
消费者心智,一旦建成,再难扭转。
那怎么办?收购。2009年,安踏收购了FILA的大中华区品牌经营权。
逛商场的人,打出了一串问号:FILA?不是个欧美的牌子吗?现在居然被我们国产的牌子收购了?品质和档次还能不能行?
做这行的人,也打出了一串问号:FILA?不是在中国市场已经快不行了吗?现在安踏居然用3个多亿,收购了这样一个已经亏损了几千万的业务?能不能把钱赚回来?
答案,没人知道。商业的世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
什么可能性?增长。
安踏和我分享的收购逻辑,就是一个为增长的可能性买单的逻辑。
品牌要继续增长,就要走高端。
高端,不能直接通过大众品牌提价做到。
那就去找一个有资产有潜力的高端品牌,收购它,做好它。
让它为自己,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那,万一做不好呢?万一亏了呢?
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必然有好处的决定,就不是决定了。决定,就是在两难中做选择。
你猜这次决定,成功了吗?
成功了。非常成功。这个当年花了3个亿收购的业务,如今光在2023年上半年,就已经为安踏带来了122个亿的收益。毛利甚至超过了主品牌安踏。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2016年,安踏又收购了迪桑特DESENTE,可隆KOLON SPORT,亚玛芬Amer Sports。亚玛芬Amer Sports旗下又包括,始祖鸟Arc'teryx、威尔胜Wilson,萨洛蒙Salomon,等等等等。
我很好奇,收购这么多品牌,怎么管理?
得到的回答是:包容。
提供舞台,提供经验。也在提供这一切时,发自内心信任别人,与别人相互赋能。
比如,尊重和保护旗下每个品牌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又比如,作为一个家族企业,也大门敞开,请了非常多的职业经理人。
2022年,安踏全年的营收去到了536.5亿元。超过了耐克,超过了阿迪,成为了中国第一。
又,往前一步。
回上海的路上,我忍不住回想,丁世忠在成立公司的第一天,有想到安踏一定会成为中国第一的运动品牌吗?
我猜没有。
没人能一眼万年,都必须一路走来。
走到第一之后呢?
全球化:让一个轮子,找到另一个轮子
全国第一之后,还有全球化。
但是,全球化这个目标,并不是在成为全国第一之后定的。
有人曾从晋江电视台,挖到一个非常老的视频。
视频里,2005年,眼神还很青涩的丁世忠,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
“我们不做中国的耐克,我们要做世界的安踏。”
超过耐克,成为中国的第一,不是终点。
真正的终点,只有一个:做更好的自己。比如,做世界的安踏。比如,全球化。
可是,什么是全球化?
出海,把门店开到更多国家吗?营销,去几大时装周办几场秀吗?或者收购,多纳入几个外国品牌吗?
不,还可以更多。
安踏和我分享了两个词:双轮驱动,相互赋能。
什么意思?
你知道,安踏集团,收购那个同样手握多个品牌,旗下有始祖鸟,威尔胜,萨洛蒙...的亚玛芬集团,花了多少钱吗?
4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60亿元。
这样的交易额,在中国的服装商业史上,没怎么看到过。在世界的服装商业史上,也没怎么看到过。
很多人问安踏,溢价接近40%啊,你们这个价格是不是出高了?会不会买贵了?你们怎么想的?
安踏的高管,也聚在一起好好聊了一次,得出了一个核心的感觉:
这是一场两家公司的强强联合。
比起这360亿花出去会不会亏,安踏想的更多是:
如果给我们这360个亿,我们打造出亚玛芬旗下的这些品牌要花多久时间?
甚至,像始祖鸟,这种诞生在雪国加拿大的山脉里,研究攀登的安全带,研究户外的面料...天生具有户外基因的品牌,你能不能说靠自己用10年20年再复制出一个?
如果不能,为什么不合作?
安踏,有安踏的长处。比如中国的市场,沉淀的零售模型,门店的运营管理。
亚玛芬,也有亚玛芬的优势。比如欧美的市场,户外的基因,专业的科技研发。
这不是一家大公司,买下另一家大公司,成为一家更大的公司。
而是一个轮子,找到了另一个轮子,变成一场能相互配合,更稳更快往前跑的合作。
这,就是双轮驱动。
可是,真的能跑得起来吗?这次收购的,是一个这么大的集团,你怎么管?
他们给我的回答是:不能只靠管。还得靠赋能。
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出海,各有各的模式。
你是每拓展到一个国家,就给自己总部的人订机票,派过去驻扎在当地管理?
还是,只派一个能确保两边战略大方向保持一致的高管,其它基本保持对方的原班人马,保留对方的差异性,独立性?
安踏选了后者。
时间来到2023年,就在那座982大楼,安踏接待了亚玛芬集团的全球管理团队,大概四五十个人。
两个“轮子”的负责人们,聊了几大口的财务,数字化,人力,零售,管理......
聊着聊着,老外团队说了这么一句话:
“Impressive,and never can imagine that Chinese company has already walked far ahead. ”
(印象深刻,从没想过中国的公司已经走在了那么前面。)
这是评价吗?今天的中国公司,需要外国公司的评价吗?当然不。
但是,全球化,需要来自全球的尊重。
有尊重,才能有认可,有合作。
然后,相互赋能。
双轮驱动。相互赋能。
言犹在耳。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又听到了安踏版图里的亚玛芬体育,在美国纽交所敲响的消息。
从前的一家上市公司,变成了两家上市公司。
从前的一个轮子走路,变成了两个轮子并驾齐驱。
这,就是年近35岁的安踏,今天正在走的下一段路:全球化。
这段路,能不能成功?不知道。
全球化这条路,路况太复杂了。
但,就像之前的每一步,如果知道一定能成功再做,早就没有今天的安踏了。
战略,是阶段性的。
没有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步,再一步。

朋友圈里,几个朋友在转发亚玛芬上市消息时,都在感叹。
安踏,不是那个晋江的安踏,福建的安踏,再或者,中国的安踏吗?
怎么再一照面,它的故事里,居然已经有了FILA,有了始祖鸟,甚至,有了纽交所......
用安踏自己的话说,今天,他们已经走到了5.0版本。
创业,创品牌,转型,多品牌,全球化。
而这,恰恰也是今天很多品牌正在走,或即将要走的几步路。
已知,每一步都不容易,都很难过。
但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但这,并不是企业家才有的精神。远远不止。
它是每一个在寒冷的天气,厚重的迷雾,复杂的路况下,还在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人,刻在基因里的礼物。
如果这个礼物上,还可以刻行字,我希望是里尔克的那句: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往前走。哪怕多走一步。
路,就在你脚下。
共勉。
加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ps:安踏是问道中国项目参访企业。问道中国,聚焦于研究先进企业的“商业进化论”,致力于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化成商业世界的“达尔文雀”。
在这里,你可以探寻最新的趋势,提高认知,积累透过现象一眼看到本质的能力。我们一起,行万里路,问道中国。如有咨询意向,请联系:

推荐阅读:

《怎么判断一个行业有没有前途?》

独家分享:一年直播134场,挑选出值得读的30本书》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