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昕晔、杨秋秋、林诗荷、徐豫
编辑:吴洋洋
Key Points
取代软银,马云成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
苹果汽车从L4降级至L2,发布时间推迟至2028年;
特斯拉FSD Beta V12上线,首次使用端到端模型;
微软正组建团队以开发更小、更便宜的模型;
蚂蚁集团成立AI创新部门NextEvo;
传和硕拿下AI Pin独家代工订单;
Chrome浏览器新增3项生成式AI功能。
取代软银,马云成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
据计算,软银手中已几乎没有阿里股票,马云取代软银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是近25年以来,中国股东首次拥有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份。
软银持股已降至不到0.5%
自阿里巴巴2014年IPO以来,软银集团逐步减持股份。根据摩根士丹利的计算,软银在阿里巴巴的持股已从2022年12月的约7%降至2023年3月的约2%,2023年5月进一步降至不到0.5%。
马云去年4季度增持了阿里巴巴,持股超过4.3%
知情人士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23年第4季度购买了约5000万美元的股票,将他的股份提升至4.3%以上,成为最大单一股东。马云2019年卸任阿里巴巴董事长。
美国证监会网站一份文件显示,同样在2023年第4季度,蔡崇信家族基金Blue Pool增持了价值约1.51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股票。这是该基金自2017年最后一个季度以来首次购买阿里巴巴股票。蔡崇信在阿里巴巴2023年3月启动的「1+6+N」组织架构变革中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兼CEO。
增持消息发布后,阿里巴巴在美上市股价上涨8%后,在香港股市上涨6.7%,创造半年来的最大涨幅。
参考链接:
https://www.scmp.com/tech/big-tech/article/3249552/jack-ma-joe-tsai-replace-softbank-alibabas-largest-shareholders-scooping-tech-giants-tumbling-shares?module=top_story&pgtype=homepag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1-23/alibaba-gains-on-report-ma-tsai-buy-200-million-in-stock?srnd=technology-vp
苹果汽车从L4降级至L2,发布时间推迟至2028年
1月24日,据Gurman报道,苹果已将汽车项目的目标级别从L4(有限情况的自动驾驶)降低到L2(辅助驾驶),并将产品预计发布时间从2026年推迟至2028年。
今年已是苹果造车计划的第10年,到了公司决定业务留存与否的关键时刻。如果不降低期望加速交付产品,苹果高层可能会直接砍掉汽车业务。
苹果的汽车项目名为Titan,曾以开发L5为目标
苹果的造车计划开始于2014年,当时推出了代号为Titan的计划,希望与特斯拉等公司竞争。最初,苹果的目标是开发L5(完全自动驾驶)级别的汽车,即系统完全接管车辆,车内甚至不需要有方向盘或加速/制动踏板。并且,苹果的目标是研发整车。
但到了2016年,团队目标转变为开发可以出售给其他公司的自动驾驶平台。2021年,苹果造车之路重启,目标再次确定为发布整车。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2022年,苹果放弃了开发L5的目标,将项目预期降低到L4,即汽车可以在无需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北美高速公路上行驶,驾驶员可以在车内完成看电影或玩游戏等动作。并且,当时苹果把原计划2025年发布汽车的时间推迟至2026年。
此次从L4降为L2,并且发布时间从2026年推迟至2028年,是苹果汽车项目目标的进一步降低。与L4相比,L2级别系统需要更多的驾驶员注意力,并需要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汽车。最初以L5为目标时,苹果甚至为自动驾驶目标开发过一个远程指挥中心,该中心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协助驾驶员并远程控制汽车,而L2系统可能并不需要这项服务,智慧中心的功能可能被废弃。
目前,苹果希望新车型能凭借时尚的设计、安全系统和独特的用户界面获得消费者青睐。但公司内部认为,苹果汽车难有重大创新突破,很可能成为特斯拉的仿品。
负责造车的人事也几经变动
目前,苹果汽车项目的总负责人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h),他于2021年年底接任这一职务。林奇此前担任Apple Watch软件主管,并没有汽车硬件或自动驾驶相关经验。汽车项目的其他高管大多来自汽车公司,包括福特、保时捷和兰博基尼等。
林奇是汽车项目的第5位负责人。2021年,前任负责人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在加入苹果3年后宣布离职,原因是他不相信苹果高层会正式批准车辆发布,同期还有多位汽车项目高管宣布离职。菲尔德此前领导过特斯拉Model 3的工程工作,在加入苹果时被寄予厚望。目前,菲尔德在福特公司负责电动汽车业务。
此外,2016年至2021年战略摇摆的5年间,苹果裁撤了汽车项目的数百名工程师。
软件方面,苹果的车载智能系统CarPlay已经与多家汽车生产厂商合作,2023年年底,其发布的新一代CarPlay可与车辆的多个显示屏无缝集成,与车辆控制和娱乐系统协同。
参考链接: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1-23/apple-car-ev-set-to-debut-in-2028-with-limited-autonomous-driving
特斯拉FSD Beta V12上线,首次使用端到端模型
1月21日,特斯拉开始向部分用户推送其最新版本的全自动驾驶FSD Beta V12。该版本首次用上了马斯克所说的「端到端神经网络」,即将车辆控制交给神经网络处理,而不像过去那样大部分车辆反应都是针对特定场景预先编码的。

FSD(Full Self-Driving)是特斯拉2021年年初推出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可辅助汽车转向、加速和制动,以应对车道内的其他车辆和行人。FSD目前仅适用于美国符合条件的车辆,2023年11月,市场传闻称FSD也将进入中国市场。因为采用全视觉、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感知技术,FSD能够比其他依赖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系统更快适应新市场。
在发布FSD之前,特斯拉的电动车上搭载的是AP(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具有辅助导航驾驶、辅助变道等功能。
FSD Beta V12表现如何?
从公开的演示视频来看,FSD Beta V12可以在多种复杂的驾驶环境下良好运行。
红绿灯识别。
首先,FSD Beta V12接管驾驶过程中能够正确识别红绿灯和道路标识,从而实现基本的驾驶逻辑。例如,在红绿灯路口,FSD能够正确识别红绿等信号,并在绿灯亮起后快速启动,同时小幅回避侧面靠近的车辆。当在驾驶过程中遇到开启应急灯光的紧急车辆时,FSD也能实现正确识别并回避。
识别消防车等应急车辆并回避。
其次,在雨天夜晚的低能见度场景下,FSD Beta V12也能几乎不受影响地运行,按照导航提示驶入正确路线。
能够胜任雨夜场景。
但从演示视频看,FSD Beta V12还没有为「全无人驾驶」做好准备,比如它在面对减速带时并没有完全控制车辆达到合适的减速程度。
相较于之前版本,FSD Beta V12有什么独特之处?
与之前的FSD版本相比,FSD Beta V12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基于单一的「端到端神经网络大模型」运行。这一方案将此前各模块的感知和规范都集成到一个单一大模型中,被采集的数据从一端输入到大模型,大模型通过数据计算做出判断,然后直接从另一端向车辆发起控制。
在此前的FSD版本中,神经网络的使用有限,针对车辆应该在许多特定场景中如何反应,特斯拉的工程师都做了预编码,即系统的大部分决策都「基于人类编写的规则」,而非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自己的判断。
特斯拉在更新的发行说明中表示,该端到端网络经过了数百万个视频剪辑的训练,取代了之前版本中超过30万行工程师写的C++代码。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汽车的控制和行为不需要由程序员编码,也不需要高清地图,只需要将数据投喂给AI进行训练。特斯拉车辆的「影子模式」能够在驾驶过程中采集包括车辆位置、速度、方向、加速度和corner case(极端状况)在内的各类数据,用作FSD的训练数据。
一些特斯拉的支持者认为,FSD v12将使特斯拉最终兑现其自动驾驶承诺。不过,端对端的AI模型也存在缺陷——当系统运行出现问题时,端到端的AI模型必须使用修改后的数据集重新训练。
参考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uFF9urNZM
微软正组建团队开发更小、更便宜的生成式AI
1月23日消息,微软已经组建了一个名为GenAI的新团队,以开发小型生成式AI模型。
在组建GenAI团队之前,微软已有另一个AI团队——Turing
GenAI团队将由微软副总裁Misha Bilenko领导,并对首席技术官Kevin Scott负责。Bilenko曾是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的AI研究主管,过去两年来一直领导一个在微软产品中运行OpenAI软件的Azure团队。
GenAI团队大多数由云计算业务Azure中的工程师组成,也包括微软的一些顶级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其中还包括Sébastien Bubeck所带领的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这个新组建的GenAI团队与此前组建的Turing团队是分开的。Turing团队曾开发大型AI模型来改进Bing和其他Microsoft产品,Turing团队由另一位微软副总裁Saurabh Tiwary监督,他曾是首席技术官Kevin Scott团队的一员。
与传统计算任务相比,运行生成式AI的成本相对较高。去年,《华尔街日报》曾报道称微软为旗下代码托管平台GitHub推出的Copilot助手一直处于严重亏损。同时,此举有助于微软摆脱对OpenAI的依赖。此前,微软投资了超过130亿美元,以换取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OpenAI的技术的权利。
微软曾推出过哪些小模型?
在官方博客中,微软表示,他们将小模型界定为参数规模为100亿或更少的模型。目前,微软已开发Kosmos、Orca、Phi等多个系列的小模型。
  • Kosmos-1:2023年3月发布,16亿参数。具有多模态能力。
  • Orca:2023年6月发布,130亿参数。Orca通过模仿能力更强的大语言模型GPT-4的逐步推理轨迹,再结合ChatGPT的协助,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推理能力。
  • Orca 2:2023年11月发布,包含70亿和130亿两种参数规模。目前,两个参数规模的Orca 2都已经开源。
  • Phi-1:2023年7月发布,13亿参数。为了搭建Phi,研究人员在2023年使用GPT-4生成了数百万条高质量文本,并在这些数据上训练了Phi,以便它能够模仿更大的模型。
  • Phi-1.5:2023年9月发布,13亿参数。具有多模态能 力,可以写诗、写电子邮件,也可以查看和解释图像。
  • Phi-2:2023年11月发布,27亿参数。微软称该模型在多个方面超越了Google的Gemini Nano-2 3.2B模型,后者主要用于包括手机在内的小型终端设备。
参考链接: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blog/orca-2-teaching-small-language-models-how-to-reason/
蚂蚁集团成立AI创新部门NextEvo
据36氪1月24日报道,蚂蚁集团在内部成立AI研发与应用部门NextEvo,集团副总裁徐鹏担任部门负责人。NextEvo由蚂蚁内部AI精锐员工组成,该团队承担了蚂蚁AI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团队研发的蚂蚁百灵大模型已于去年11月发布并获批。加入蚂蚁集团前,徐鹏曾在Google工作11年,负责Google翻译的核心技术研发,并参与了Goolge广告系统的算法研发工作。
传和硕拿下AI Pin独家代工订单
1月24日消息称,中国台湾电子制造公司和硕联合科技拿下了AI硬件产品AI Pin的独家代工资格。AI Pin是由Sam Altman投资的初创公司Humane于2023年11月正式推出的首款AI硬件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敲击、手势和语音命令来控制Pin,实现拍摄照片、播放音乐、询问问题等功能。Pin起步售价699美元,此外,用户需要支付24美元/月的订阅费,才能实现通话、短信以及数据传输。
2023年12月,Humane于社交平台X上宣布,AI Pin将于2024年3月开始交货。和硕联合科技主要客户包括苹果、微软、特斯拉等。
参考链接: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729459
Chrome浏览器新增3项生成式AI功能
1月23日,Google发布了其浏览器Chrome的新版本M121,该版本浏览器中引入了实验性的生成式AI功能:Organize tabs、Create theme with AI和Help Me Write。
  • Organize tabs:一个选项卡管理器,可以根据已经打开的选项卡自动创建选项卡组,同时还会为这些新群组建议名称和表情符号,以帮助用户管理涉及各种内容的大量网页。据Google介绍,这一功能将极大精简浏览页面;
  • Create theme with AI:即借助AI打造个性化的浏览器界面。用户可自行选择主题、情绪、视觉风格和颜色等要素,快速生成自定义主题。此外,也可以上传个人照片来自定义浏览器主题。去年,Google曾在Android 14和Pixel 8设备上引入了生成式 AI 壁纸,如今同类功能沿用至Chrome中。
  • Help Me Write:可以将文本改写成不同类型、风格的文字,以适配不同的咨询、评论、应邀等生活场景。
未来几天,上述3个生成式AI功能将在Mac和Windows PC上的Chrome浏览器开启试用,暂时仅限美国地区。由于这些功能尚处于早期的实验阶段,目前企业和教育账户将禁用。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