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建筑事务所(MARS Studio)创立于美国纽约,设有北京公司,是一所面向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方向,充满活力的年轻国际化先锋事务所。
事务所关注“空间”对城市、社会和人的影响力,关注空间中清晰的轴线,对称的关系,挖掘场所的秩序感和序列感,以此来探寻与城市的紧密联系,并创造出独特的体验。
MARS很快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其设计的数个作品赢得数个国内外重要大奖,并且被国内外的媒体所报道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其中包括Archdaily, Designboom, Gooood, Dezeen,有方,AC建筑等海内外媒体。2021年和2022年,MARS的项目都荣获美国奥斯卡之称的 Architizer A+Awards;2023年,事务所荣获A+Awards国际最佳事务所(best small firm)。
创始合伙人介绍
创始合伙人马宁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合会员,中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MARS星球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曾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创立MARS之前,曾就职于世界知名设计公司MAD Architects事务所和纽约Bjarke Ingels Group (B.I.G)。参与的项目包括意大利圣培露(S.Pellegrino)总部、哈尔滨大剧院、厦门欣贺研发中心、曼哈顿45broad st超高层、三亚凤凰岛商务会所、台北八德路高层住宅、纽约布鲁克林双塔住宅,厄瓜多尔超高层住宅等。
2022年,马宁先生被评为安邸AD100年度设计师;2023年,马宁先生受邀当选 Architizer A+Awards国际主评委。

天府水上会议中心
类型:会议中心
项目位置:四川成都
时间:2019-2020
主持建筑师:马宁
设计团队:刘文浩,秦宇,郑蒙,王芳亭, 张坤
天府水上会议中心的设计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交融——建筑在自然中生长,自然向城市渗透。我们的设计希望这座建筑能够串联起人类、城市与自然,成为一座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精神上的城市岛屿。
天府水上会议中心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北部,是空港新城未来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设计坐落于城市郊外山水景区,一个如画般的湖面上。这座如同置身世外桃源的建筑,是未来的金融、商务、贸易、科研、制造、物流等等领域交流与互动的场所。
这座极具几何形态与未来感的建筑,实际的设计的灵感其实来自于中国的古代建筑的坡屋顶和景观院落。
建筑立面主要由实木与玻璃交错而成,二者如同水波纹般有韵律地渐变分布,一实一虚地交相辉映着周边的自然景观。垂直方向上,深与浅的玻璃竖向交错,在原本的立面上形成了一层新的波纹曲面;同时,深色玻璃和木质百叶的组合也有效地减少了阳光直射,使整个设计更为绿色、节能和环保。
建筑每层都有宽阔开敞的室外露台,并对所有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在首层亲水露台的台阶上感受湖面,微风,阳光和空气。各个群体建筑之间可以通过室内的连廊和室外的廊桥所联系;建筑单体之间置入景观庭院,与山林遥望呼应,也为设计增添了灵性和活力。
天府水上会议中心的设计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交融——建筑在自然中生长,自然向城市渗透。我们的设计希望这座建筑能够串联起人类、城市与自然,成为一座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精神上的城市岛屿。
通州仓库改造
类型:改造项目
项目地址: 北京通州
主创建筑师: 马宁,陈飞
设计团队: 王莹,孙瑞靖,余杰翀,郭东远
项目的基地位于北京通州“仓储用房”区域。京城曾经的"十三仓" 是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仓廒。这些粮仓共同担负着京师储粮的重任,维系着都城北京的正常运转。而如今,这些昔日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仓廒已完全不见,仅有若干残墙仍倔强地矗立在街市中。
我们的设计保留了基地内原有厂房的形态、结构和机理,对原有的立面材料进行翻新。在建筑室外的公共空间,我们引入了一张柔性的“飘带”——这条飘带从北侧马蹄型的库房建筑的庭院开始,起伏飘扬,缓缓延伸,串联起广场,再链接南侧厂房之间的空隙,成为新的城市公共空间。
飘带的骨架如同水波纹的形态,向远方流动。骨架的内侧是花瓣状的次级结构模块,悬挂半透明的膜材。膜材的透明度在整体的布局上由屋顶边缘向中心不断渐变。不同透明属性的膜材过滤出的不同柔和度的光影,在庭院内翩翩起舞。
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时间的流淌中,飘带所投射的光影动态如同自然中水波纹散开一般,缓缓流动。夜晚,地面的波纹装灯带连同顶部金属骨架的灯光反射,映衬出新的公共空间为基地和周边所带来的活力。
SOMESOME酒吧餐厅
项目类型:室内设计
设计时间:2020.11 - 2021.05
项目位置:北京三里屯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主持建筑师:马宁
项目负责:赵雪
设计团队:余杰翀,郭东远,刘亚辰,朱克,秦政
摄影:UK Studio
融典餐饮旗下的高端创意品牌SOMESOME对美食体验有着大胆的理解:它可以是既现代又经典的,也可以是既时髦又有艺术感的。SOMESOME团队携手MARS星球建筑,对即将开设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餐厅进行了全面的空间设计与品牌诠释。身处繁华的商业中心,业主与设计师却并不愿意让就餐体验完全融入其中,而是希望为顾客打造一座闹市中的庇护所。
室内空间
夜晚场景
平面
亲密感
正如一道美食需要各种风味进行调和并使之相得益彰,空间设计也不是对共享或亲密氛围的单一化营造,而应当是这两者的交融。从开放到半围合,再到完全私密,就餐区域被多次划分,最终形成了以一张或一组餐桌为中心的“茧”式空间。在这里既可以一起分享快乐与风景,也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美食体验中。
入口
卷曲
如果说基于正交体系的直线和平面传递了理性主义的原则,那么“卷曲”的面则包容了更为丰富的个性:延伸或收拢,迎接或拒绝,引导或“囚禁”…… 在SOMESOME餐厅中,“卷曲”的面成为了表达对不同城市界面采取不同态度的关键媒介:当朝向喧闹的公共入口时,它筑起一道厚实的外壳,视线只能通过“挖凿”出的“山洞”瞥见一隅;而面向一览无余的窗外风景时(巨大的折叠窗可以完全开启),它又变成了薄薄一片,视线与空气在其搭建而成的十字拱矩阵中自由穿梭。
“卷曲”的面
空间嵌套
递进
将时间的维度加入到认知体验中,能够使空间成为有层次的记忆。与大厅就餐区连续的十字拱带来的秩序感相比,在“挖凿”出的“山洞”间穿行则是一层一层逐步解开好奇心的体验——钻进深深的入口门廊,穿过另一道“山洞”进入卡座区,再穿过一道门才能进入包厢(也许最终要到达的是洗手间)。在当中行进时,空间被不断地挤压和释放,遮蔽和揭示, 好奇心在抵达终点时达到高潮。卡座区对称布置的两面镜子制造出戏剧性的视觉幻象,层层递进的空间体验在这里无限延展。
戏剧性的视觉幻象
"山洞"是实与虚、开放与私密的临界。
每个十字拱由地面向上生长,延伸至顶面交错至另一侧落下,创造出半私密的“茧”式空间环境。
“茧”
城市界面背景下的十字拱矩阵。
拱形结构与城市界面
大厅就餐区连续的十字拱带来的秩序感。
空间秩序
吧台是视觉中心 — 在这里既可以一起分享快乐与风景,也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美食或美酒的体验中。
中心吧台
洞石吧台、金属墙面、石材地面、木饰拱架,各种材质在灯光设计的衬托下相得益彰。
吧台
利用拱的框架来取景,创造空间的几何对称。每个拱券下的瞥见一隅又形成新的构图。
瞥见一隅
折叠式玻璃窗被打开,面向一览无余的城市风景。
TARENTUM萄木餐厅
项目类型:室内设计

设计时间:2021.10 - 2022.02
项目位置:中国深圳福田区卓越中心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主持建筑师:马宁
设计团队:谭梓枫,朱克,李文钊,杨佳欣
灯光设计:寻光ELA
摄影:Wen Studio
萄木餐厅
MARS在深圳福田中央商务区鳞次栉比的高楼间,创造了一座洞穴般的“沙丘”餐厅。
深圳鹿得金餐饮旗下高端品牌萄木餐厅位于福田区卓越中心的规划中轴线上,正对下沉广场台阶,紧邻地下商业区的主入口,与城市公共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室内空间
室内空间
如何连接入口空间与下沉广场是设计的起点。
平面
在这个平面轮廓复杂、面积并不富裕的空间里,MARS仍然决定将入口的区域让给城市,与下沉广场的公共空间相连。设计通过四扇可以任意角度旋转停靠的玻璃门,把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室内,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归属感。
连接城市公共空间 (动图)
面向公共空间的吧台
由于建筑原有结构和设备的不合理的规划,室内的净高并不统一:最高点4.2M,但最低处只有2.8M。如何最大化利用室内已有净高并清晰且统一地整合各个空间,是设计面临的挑战。
入口吧台
设计策略 (动图)
MARS巧妙设计了一系列沙丘状的拱形吊顶,并使之成为联系不同高度空间的纽带。这在解决了室内净高问题的同时,还创造了一片洞穴般独特的艺术空间。
正对主入口L型布置的吧台,有效地串联起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将体验从公共广场过渡到室内就餐。
沙丘形态下的L型吧台
通往就餐区的走廊上有着等待人们发现的惊喜:走廊的起始端布置了放置雕塑的壁龛;走廊的尽端是希腊文撰写的萄木文化墙。
走廊起始段的壁龛
走廊尽端的文化墙
不同层次的就餐区
在就餐区域,随着沙丘的连绵起伏,空间属性从开放到半围合再到私密,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空间。
室内空间
室内材料的选择着重于整体统一下的微妙反差:直面的墙是故意做“脏”的肌理漆,曲面的顶是均匀干净的微水泥。
沿着墙面与地面交界处的“直线”线性灯带,与沿着吊顶曲面布置的“曲线”线性灯带交相呼应,共同烘托出墙面的灯光氛围和极致的就餐体验。
就餐区
半私密空间
空间局部
沿着墙面与地面交界处的“直线”线性灯带,与沿着吊顶曲面布置的“曲线”线性灯带交相呼应,共同烘托出墙面的灯光氛围和极致的就餐体验。
次入口
建筑外立面改造是一次“由内而外”的设计,“沙丘”从室内延伸出室外,成为下沉广场的主视觉点。
“由内而外”的立面改造
立面与室内交界
萄木餐厅突破了商业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固有界限,不经意的吸引着深圳这座忙碌城市的人群停下脚步,进入“沙丘”,放松、休憩和找回自己。
室外看向室内
光织/2023北京戏剧节艺术装置
项目类型:空间装置

设计时间:2023.09
项目位置:北京,中国
建筑面积:37.5平方米
主持建筑师:马宁
设计团队:王天琦,陈悦
摄影:UK Studio
MARS星球建筑创始合伙人马宁先生,受邀作为艺术委员会成员,参加“2023北京751戏剧节”。本次戏剧节艺术委员会成员从戏剧、舞剧、音乐、空间艺术领域,展开合作和指导,共同描绘今夏戏剧之境。
装置夜景 
MARS星球建筑为“DRAMA一夏”主题的戏剧活动设计了名为《光织》的空间艺术装置。设计以光与影为灵感,线与面作为载体,利用自然界的色彩与创造的多维空间,来诠释设计对戏剧的理解。
阳光穿过装置投射出朦胧的光影
”我将光当作一种材料,但是感知才是我的媒介。”
——詹姆斯·特瑞尔
光,通过二维的传递塑造空间,从混沌中诞生,变化、混合、切割、对话,最终逐渐消隐。昼夜无休止的光与暗定义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7种线性光源编织成多维的空间
本案内,我们尝试把视觉、音声和精神感观混合在一起,一点一点,编织成这个绚丽的场域。让线性灯光漫透射形成的光影效果在既定场域内对空间进行雕刻和塑造,从而唤起抽象的情感联想。
装置与游客产生互动
本次装置位于戏剧节活动的主场地“751动力广场”的大草坪。为了与场地呼应,并围合出装置背后戏剧节室外舞台,我们设计了一个15米长的矩形空间主体。线性元素在空间中穿插和交错,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质感。框架内部,7种不同颜色的线性光源编织成多维的空间,通过灯光渐变的亮度、颜色和闪烁的节奏,展现了光线交织的绮丽场域。
光与线交迭下映射出绚丽场域
刺猬法则/深双展艺术装置
类型:空间装置
设计时间:2022.08 - 2022.12
项目位置:深圳市罗湖区, 中国
主持建筑师:马宁
设计团队:赵嘉蕙,谭梓枫,刘世宇 
摄影:罗灿辉
空间装置“刺猬法则”
受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策展人王子耕先生的邀请,MARS星球建筑创始合伙人马宁先生为深双展的城市动物板块设计了一件以“刺猬法则”为主题的艺术装置。
顶视角度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在冬天,两只刺猬为了生存,会相互取暖。可是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彼此都会刺痛对方;离得太远,又会无法抵御严寒。直到它们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会被伤害,又能感到温暖,可以共同度过冬天。这就是著名的“刺猬法则”。
装置里活动的刺猬
上下旋转的弧面形成的三个空间
刺猬作为常见的城市动物,习惯藏匿于灌木丛深处,当刺猬深陷危险时会将身体蜷缩成一团,卷成如刺球状,浑身竖起棘刺,“刺猬法则”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特性延伸而得。 
“灌木丛”空间
上下旋转的弧面构成了半开放的空间,形成刺猬常驻的“灌木丛”。两个不同高度的半球型弧面在交界处向内卷曲收缩,形成两个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以此形成的空间足以容纳两只甚至三只刺猬共处而不会刺伤彼此。也暗示着社交空间一旦产生重叠,可通过第三空间制造社交距离。
交错形成的半开放空间
“刺猬法则”影射到人类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我们未尝不总是向最亲近的人展现出自己锋芒毕露的样子呢?或许,“刺猬法则”可以给人类一种解答。刺猬与刺猬,刺猬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在生存的法则里都不乏时间和空间距离的保持,人与人的关系因“刺猬法则”可以得到改善,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否也会因“刺猬法则”而得以实现?
*文章项目图片若未做特殊注明,版权/来源:MARS Studio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