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黄仔 | 撰稿: 江湖边 | 责编: 铃兰
本文转载自:简单心理(ID:jdxl2000)
前阵子,牛津词典评选的2023年度词汇结果出来了:rizz,意为:有魅力、有吸引力或有「吸引浪漫或性伴侣的能力」。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性张力,crush,让人上头、被吸引的一种感觉。
但rizz拥有千人千面的定义。有些人即使不说话,也会散发出一种静静的rizz,这种强烈的吸引力甚至跟颜值和身材无关。
比如简单心理以前发起过「你感受到的性张力是什么」的征集,有人投稿:
  • 自恰自如,不卑不亢,让人感觉到自尊感和他尊感;
  • 反差感。比如理智的人在克制中失控,轻佻的人罕见地动摇或害羞。
这个词的火爆,部分要归功于去年6月「荷兰弟」Tom Holland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表示:我几乎没有rizz。
啊??我记得你小子的女朋友可是赞达亚。
不过他后来解释了,自己虽然rizz不强,但比较擅长玩 「长期游戏」(大概是越处下去越迷人的意思)。
行吧,有限的rizz也是rizz。
心理学研究中,rizz有个对应的词汇叫:初始浪漫吸引力(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关于它的科学解剖,大多是在「速配/相亲」场景中进行的。
研究者们很想知道,当两个陌生人初识彼此,到底是什么让他感到被吸引,又是什么让他吸引到了对方?以及,吸引力,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巧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初始浪漫吸引力」的6个预测因素
最强预测因素:身体吸引力
祝贺你来到「最不需要研究」的一个环节。
初始浪漫吸引力的定义是:两个人在第一次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浪漫爱情的感觉,并伴随着再次见面的愿望。
毫不意外,大多数人都会在意对方的外表、体重、身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看看红娘和婚介所要求你提供的材料,基本就门清了。
▲被韩国网友评选为「最具性张力的反派角色」饰演者金材昱
但仔细看看还是有新的发现:
荟萃分析显示,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男性和女性对身体吸引力的重视程度都在增加(Buss等,2001)。
注意:当研究者谈论「身体吸引力」时,他们说的是:对称的脸、女性的腰臀比、男性的肩臀比。因为这是人类拥有健康和生殖能力的标志。
除了身体因素,「男性参与体育运动」也能预测对女性的吸引力。
不管是足球、篮球,还是滑雪、攀岩……对于处在求偶期的异性恋男性,增加吸引力的最低成本大概就是培养一种体育爱好了(记得在你的交友页面,添加一张在运动的照片)。
「为你的眼眸干杯」
《浪漫的体质》有一句名台词。
女导演的男朋友向其举杯:不管你的眼里看到什么,为你的眼眸干杯。
这基本上是在说:我了解你,我支持你感觉到的东西。
这句情话之所以让许多人如此感动,是因为它符合人性在两种层面的需求:
  • 自我验证:我们寻求那些「像我看待自己一样看待我」的关系。
  • 自我增强:我们寻求那些「可能会看好我、支持我、相信我」的关系。
心理学家Katz(2000)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人们最容易被「像我一样看待我,且看好我」的伴侣所吸引。如果对方仅仅只能提供其中一种,虽然也会增强浪漫吸引力,但它会小得多。
当这两者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时,我们不免会有一种「命运感」——哇,就是这个人了!
某些人格特征,比如情绪稳定、不随地大小爹
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想找个「性格好的、相处起来舒服的」伴侣。
但究竟什么才是「性格好」?
有不少研究都提到了与初始浪漫吸引力有关的个体特征。比如:
  • 善良、智慧、幽默(Buss&Barnes,1986)
  • 情商高(Atkinson,2013)
  • 情绪稳定性强(Gottman,2011)
  • 高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低神经质(Jones,2006)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还有研究发现了这样的一种内部心理特征,更能让男性散发吸引力,它叫做「性格正念(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高性格正念的意思是,这个人有意识地活在当下和此时此刻,不加评判(不会随地大小爹)。他不怎么被困难的想法内耗,对负面情绪也不压抑、不回避(Brown等,2003)。
具有性格正念的人通常也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更稳定的自尊,在依恋类型上偏向安全型。
Barnes等人(2007)还分析了「性格正念」者在沟通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的敌意和言语攻击性较低,社交焦虑也较低,高「性格正念」也与沟通参与度和同理心增加有关。
不过,这可能只是独属于男性的机会。因为女性更容易被性格正念高的男性所吸引,这种影响甚至超越了身体吸引力。
对男性来说,他们还是更看重女性的身体吸引力。女性的高「性格正念」特质并不对她们在异性眼中的初始吸引力产生影响——不过我们说的是概率。你知道的,每个人的rizz都不同。
感知到的相似性(而不是实际相似性)
「相似性吸引」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发现之一。
但许多针对面对面速配情境中,研究者发现初始吸引力与相似性的关系可以忽略不计(Eastwick等,2013)。
在首个针对相似性的快速配对研究中,参与者们会与12名异性伙伴互动,每人4分钟,之后研究人员通过问卷测算每对的实际相似性和感知相似性。
结果发现,是感知到的(我觉得这个人和我很相似),而不是实际的相似性(我们真的很相似)显著预测了浪漫的喜好
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用自己的经历来推断别人(Critcher&Dunning,2009)。
比如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医学生,在缺乏具体证据的情况下,我倾向于认为另一名医学生跟我同样野心勃勃。
一些研究者认为,参与者「对他人相似性的感知」是唯一与「喜欢」挂钩的相似性因素(Sunnafrank,1985)。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在初次见面时,浪漫的感觉也有可能是一种自我欺骗。我们以为的不一定是真的,这种感知到的相似性,也许更关乎我们自己
安全依恋
还有几项研究表明,依恋不安全感与初始浪漫吸引力低有关(Luo等,2009)。
  • 焦虑依恋者通常会认为伴侣非常有吸引力,而他们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在快速配对活动中,他们不太愿意与潜在伴侣建立关系(McClure 等, 2010)。
  • 回避依恋者不太能从与他人互动中得到回报感,相对厌恶承诺,他们会防御性地自力更生,有保持独立的强烈动机。所以在快速配对活动中,他们对潜在伴侣的吸引力低,同时他们对其他人报告的浪漫兴趣也较少(Overall & Sibley,2008)。
相对来说,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在速配活动中有所收获(参照本文第三段落标题)。
▲图片来源:《normal people》
不过不要急,我另外读到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也很值得了解(研究者们发现,在中国人的交往环境中,焦虑和回避依恋的负面影响会降低)。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重视对方能不能融入大家庭,更重视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特质;此外,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往往比较含蓄,自我披露比较少。
所以一些焦虑依恋的特点(比如对关系威胁更敏感,更关注他人的需求,在跟伴侣相处时表达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担忧),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可能更受欢迎。
而回避型依恋的某些特征(比如更少依赖他人,有更多的自我克制)也被一些中国年轻人当作是理想的伴侣特质(Wang&Mallinckrodt,2006)。
独特的化学反应
然而,在真正的相遇发生之前,让人类相爱的元素是很难预测的。
「都喜欢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不行,「共享Green Day的播放列表」不行,「在同一个岩馆运动」不行。所有基于相似性算法来配对的约会软件,都无法真正预测你们之间独特的化学反应是什么。
虽然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指出一个「最有吸引力的人」可能很简单,但是,遇到一个「对你有独特吸引力」的人——并且他也觉得「你有独特吸引力」——其实并不容易。
▲图片来源:《阿黛尔的生活》
比如说, Jennifer在4分钟的快速约会后,立刻报告对David有强烈感觉。这可能有3种原因:
1)Jennifer很容易对他人产生兴趣。她发现与自己约会的男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2)David的伴侣价值很高。他很帅,通常会受到在场大多数女士的欢迎。
3)Jennifer和David之间有一些独特的东西,使他们超越了上述情况而彼此渴望(即,这种关系有「化学反应」)。 
这种化学反应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家们只能说知之甚少。这个领域的无数文献表明,亲密关系的吸引力来自伴侣间偏好、特质和个人历史的结合,而你们在见面之间所设想的「标准」基本上不能产生预测力(McNulty,2016)。
然而,是什么能够维持浪漫关系继续发展倒是有迹可循。比如:
  • 对彼此需求是否有回应(Peplau,2005)
  • 是否庆祝彼此的成功(Gable 等,2006)
  • 遇到事情,是否互相讨论想法和感受(Laurenceau 等,1998)
  • 能否顺利驾驭冲突(Collins,2006)
最后,既然你已经看到这儿了,不如现在就问问伴侣:「当初是什么吸引力了你?
参考文献
Joel et al. Is Romantic Desire Predictable? Machine Learning Applied to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ugust 30, 2017. DOI: 10.1177/0956797617714580
Janz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A speed dating experim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ugust 2015. DOI: 10.1016/j.paid.2015.02.025
Katz et al. Looking for Love? Self-Verification and Self-Enhancement Effects on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December 2000. DOI: 10.1177/0146167200261
Lewandowski et al. DISTINGUISHING AROUSAL FROM NOVELTY AND CHALLENGE IN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BETWEEN STRANGER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ume 32, Number 4, 2004, pp. 361-372(12). DOI: 10.2224/sbp.2004.32.4.361
Pepping et al. Attachment, culture and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A speed-dating stu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pril 2017. DOI: 10.1016/j.paid.2016.11.056
FINKEL et al. Speed-dating as an invaluable tool for studying romantic attraction: A methodological prime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 April 2007. DOI: 10.1111/j.1475-6811.2006.00146.x
Tidwell et al. Perceived, not actual, similarity predicts initial attraction in a live romantic context: Evidence from the speed-dating paradigm.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8 May 2012. DOI: 10.1111/j.1475-6811.2012.01405.x
Luo et al. What Leads to Romantic Attraction: Similarity, Reciprocity, Security, or Beauty? Evidence From a Speed-Dat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01 July 2009. DOI: 10.1111/j.1467-6494.2009.00570.x
作者:江湖边
责编:kuma
原标题:「性张力」拉满的6个时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