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记录了阅读李睿秋著作《打开心智》部分章节的心得体会。这本书是探索心理学世界的极佳入门读物,推荐给大家。
我们总是忍不住刷手机、玩游戏,之后却又感到空虚和无聊,为什么?这与大脑深层次的原理,多巴胺的学习和强化机制有关。

😬 大脑的多巴胺机制

当我们谈论大脑的多巴胺机制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为什么我们会沉溺于那些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事情,有时甚至难以自拔。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信息传递最关键的通路是奖赏回路,它激发了我们的动力,推动我们采取行动。
然而,多巴胺也容易被商家巧妙操控,设计各种吸引人的内容,让我们陷入信息甜点的诱惑中。

🎯 快感还是动机

大脑的奖赏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快感,即让我们感到愉悦的感觉,二是动机,是更强烈的冲动,让我们迫切地想要去做某事。
多巴胺主要控制动机,而快感则与我们离认知目标的远近相关。
短视频,新闻信息流等产品精巧地操控奖赏回路,使人们无需费脑,就能激活奖赏回路,分泌多巴胺,这让人欲罢不能,甚至上瘾。
这种上瘾行为通常表现为高动机低快感,让我们感到兴奋,却不会真正满足。
人类几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诱惑,所以自身的约制还不足以阻止这种上瘾行为。
一旦我们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多巴胺获取方式,就难以适应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取多巴胺的模式。

🚀 如何克服大脑的短视

超出预期才能提升多巴胺,这叫做“奖赏预测误差效应”,预测误差是奖赏的本质。
内驱力的来源是大脑提前预支的奖赏反馈,它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
内驱力强大的人,有一种提前预支多巴胺的天赋。
克服大脑的短视需要我们将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小目标,通过完成它们来获取正反馈,然后逐渐提高目标。在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奖赏的阈值。
我们需要避免陷入短视频和游戏等“不劳而获”的多巴胺获取方式,因为这会让我们的大脑奖赏阈值变得无限高,更难以克制自己。

💡 个人见解或者总结

深入理解大脑多巴胺机制有助于培养内驱力并避免上瘾行为。
特别是对于小朋友,应该远离短视频平台,摆脱“不劳而获”的多巴胺获取方式,尽早形成正向的奖赏回路。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