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天雅
“真没想到,XX明星居然出轨了;”
“你知道吗,我们高中班长又离婚了;”
“我和你说,我的XX特别奇葩,他居然……”
平时跟朋友聚会,或跟同事聊天,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聊起明星绯闻、某个共同好友的槽点,或家长里短。
这样一种议论八卦、吐槽他人的过程,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但有时候,对身边人隐私的过度议论,可能会不经意给他人造成伤害;
另外,当我们过度地把关注放在他人身上时,也可能会阻碍自身成长。
为何这样说?请看今天的文章。
最近,公司很多小伙伴纷纷抢春运车票,准备回家过年。
唯独丽丽,对这个事情丝毫没有热情,甚至还一脸抗拒:
“我不想回家,我特别反感家里那群「大嘴巴的邻居」。”
丽丽从小在村里长大,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最常见到的一个画面是:
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地谈论八卦是非。
而且通常还夹杂着很多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成分。
年少不更事时,丽丽将这些八卦当故事听,倒也觉得没什么。
直到有一回,她不幸成为了众人议论的焦点,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杀伤力。
小学六年级的某一天晚上,隔壁村有几个男孩子过来玩,丽丽跟他们在大树下聊了一会儿天,随后便各回各家了。
然而到了第二天,这件事却被邻居们议论开了:
有人说丽丽早恋了;
有人说丽丽昨晚在跟男生约会;
甚至还有人说丽丽整夜不归宿……
丽丽知道后,整个人愣住了,仿佛自己被牢牢钉在了耻辱柱上,动弹不得。
她想不明白——
自己只是跟几个男生正常聊天,为什么大家要把她描述成堕落的不良少女?
她哭着回家找妈妈,想让妈妈出头替自己澄清误会。但没想到,妈妈劈头盖脸就来一句:“谁叫你半夜出去鬼混,活该被议论!”
这件事给丽丽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
从那以后,她开始刻意跟周围男性保持距离,
甚至在生活其他方面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给邻居留下话柄,招致闲言闲语。
大学毕业后,丽丽选择了留在城里工作,远离老家的是非之地。
但去年春节回家,她却莫名其妙地又一次成了邻居的话题中心:
有人说她工作没出息,堂堂大学生收入却比不上工地搬砖的;
也有人说她老大嫁不出去,整整三十岁了婚姻至今都没着落……
总之,没一句好话。
当这些话传到丽丽耳边时,她再次愣住了,瞬间被满满的挫败感包裹着
她想不明白——
她只是按自己的节奏工作生活,为什么大家要把她说成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尽管知道邻居的流言蜚语是假的,也知道大家对她的评价非常偏颇,
但丽丽还是感觉自己深深地受到了伤害,并因此变得抗拒回家过年。
听完丽丽的讲述,我内心感到一阵沉重。
这,就是流言的杀伤力。

纵观我们周围,存在大嘴巴特性的人并不少见。
他们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心里很难藏得住事。
更有甚者,他们喜欢到处打听八卦,散播他人隐私,有时还会添油加醋、搬弄是非。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属于一种日常「社交行为」
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八卦是一种社会行为:
一方面,通过聊八卦,人们可以快速交换信息,分辨敌友,增加自我保护;
另一方面,当两个人聊起家长里短时,可以快速拉进彼此距离,维护关系。
就像丽丽年少之际——
她虽未参与邻居们八卦是非的讨论,但通过旁听,她也获得了很多有用信息,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听到某人生性吝啬,经常贪小便宜,丽丽跟该人相处就会留个心眼,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她跟小伙伴的日常交往中,也常常会跟对方相互分享这些有用信息,促进彼此关系联结。
从这个维度来讲,在一个群体中,八卦既可以为人们提供自我保护,也可以为其增加社交资本。
然而透过心理学角度,八卦可能还包含着谈论者的「挫败投射」
罗宾·邓巴说,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都渴望由他人代替自己经历痛苦;
谈论别人的负面八卦时,在某程度上实现了这种效果。
仔细观察那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不难发现:他们本人通常都过得都不好,甚至一团糟。
这一点,丽丽深有体会。
她想起村子里最热衷于打听、谈论和传播八卦的李大婶。
李大婶这人说话有一个特点:能把所有事都说成“坏事”,不断唱衰:
如果村里某个孩子没考上大学,她会嘲笑人家没出息,将来只能干苦力;
但如果某个孩子真考了上大学,她依然会唱衰说大学生照样找不到工作。
无论是过去将丽丽抹黑成不良少女,还是现在不断唱衰丽丽的现实成就,她都非常热衷地参与其中。
但如果真的要对比,整个村子过得最糟糕、最不幸的,其实就是李大婶本人。
她的丈夫因外遇离开了家,儿子叛逆离开了学校,后因偷盗抢劫进了劳改所……
但李大婶从来不讲自己,不提丈夫儿子,而是特别享受贬低唱衰他人的过程。
在心理学上,我们管这种行为叫「挫败投射」
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不幸,所以需要谈论他人的负面八卦,以此回避自身的不幸;
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挫败,所以需要通过贬低和唱衰他人,以此投射内心的挫败;
以此获得一种自欺欺人的满足感,聊以自慰。
回到前文中丽丽的困境——
尽管知道流言是假的,也知道邻居对她的评价非常偏颇,但她还是感觉深深地受到了伤害,并因此抗拒回家过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里常说的「投射与认同」
很多人在谈论、传播不实的负面八卦时,还夹杂着自身的挫败投射。
当被谈论者认同了这些不实流言,内心受伤的感觉就会产生。
丽丽小时候并没有跟男生做出格的事情,却被抹黑成堕落的不良少女。
她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并不断压缩自己的一言一行,躲避流言侵袭。
这就说明,她认同了流言中关于“她做错了事,不是好孩子”的部分,感受到了羞辱和伤害。
在美剧《性爱自修室》里,女主角梅芙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不过她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在一个学生派对上,梅芙拒绝了一个富二代的性骚扰,对方恼羞成怒,造谣诬赖梅芙勾引他。
随后,一群不明真相的同学开始疏远梅芙,并在背后对她议论纷纷,骂她是“妓女、荡妇”。
但梅芙没有认同富二代的挫败投射,也没有认同同学对她的贬低。
相反,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有一回,学校另一名女同学露比由于隐私部位的照片被他人恶意公开,身陷“丑闻风波”。
露比感到非常羞耻,不知该怎么办。
梅芙非常仗义地帮助了她,替她找出事件的“元凶”,并在全校师生面前维护了她的清誉。
当朋友问梅芙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梅芙终于说出了真相:
“我曾经因为拒绝XX的性骚扰,而被他当众诬赖我为‘荡妇’;
我知道‘荡妇羞辱’对一个女性的伤害有多大,所以我不想让露比经历跟我同样的伤害。”
通过这个方式,她有力的回击了中伤她的富二代,赢得了同学的尊重,挽回了自己的声誉。
当然,面对人群中的流言蜚语,回击需要勇气,不是所有人都能单枪匹马地对抗外界敌意。
那该怎么办呢?
前段时间,李松蔚老师分享自己应对网暴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
他说,
网暴常常给受害者一种错觉,“全世界”都在围攻我一个人;
 但其实在嘈杂的网暴声背后,更多的是巨大的、善意的沉默。
要想从网暴的伤害中走出,最好的方法是切换焦点: 
多看见那些善意的沉默者,他们才是这世界的大多数。
或许,当我们面对流言蜚语时,也是一样的。
长期浸泡在流言的声音里,人对世界的认知会产生偏差——
会怀疑并否定自己的一切,并因此产生羞耻感和挫败感。
这时不妨切换一下焦点,把目光转移到那群沉默的、善意的人身上。
要知道,流言的恶意大,但沉默的善意更大。
顺着我的话语,丽丽开始转换视角,并逐渐回忆起:
虽然有某几个邻居经常在背后议论她,对她说三道四;
但村子里大部分人对她都是非常友好的,平时见面都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会真诚地关心她。
这些都是一直存在,却一直被她忽略的沉默的善意。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丽丽整个人开始变得轻松起来。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八卦也让我们看尽了人生百态——
让我们得以快速知晓身边发生的事,以及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
面对一个事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析角度,也会有不同的面对姿态:
有的人在看热闹,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深度思考,有的人学习借鉴。
但对我们个人而言,其实更重要的是——
透过自己面对一个事件的反应姿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对待每一个八卦故事的态度,都映射着我们和这个故事的关系,也映射着我们对主人公的态度。
当我们嘲笑主人公的时候,也许我们真正嘲笑的是那个无知的自己;
当我们贬低主人公的时候,也许我们真正贬低的是充满挫败的自己;
当我们怜悯主人公的时候,也许我们真正怜悯的是曾经患难的自己……
每一种对主人公的情绪投射背后,都藏着你对当下自己态度与评价。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透过他人故事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那它就会都成为我们成长的垫脚石。
而看尽了大千世界后,我们也只会更加谦卑,更加宽容,宠辱不惊。
「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在看到流言背后的本质,好好生活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从新的视角看见自己 
 探索自我,接纳自我 
 愿你获得想要的成长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