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智合研究院 李亦儒
来源 | 智合
美剧《风骚律师》里,作为个人执业律师的男主Jimmy,为了获得自己第一个大案,打电话给在大所加班的女朋友,请求她帮忙使用公司的Westlaw(万律)系统,查询相关案例,将几千页的资料打印出来——花费三四百美元。
那是2002年的美国,法律科技1.0时代。诞生于1975年的Westlaw,现在属于汤森路透集团,于2008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万律中国法律信息双语数据库”。
那时美国的一线律所常常有两个法律科技产品供律师使用:Westlaw和LexisNexis。由于花费不菲,律所还会建议律师先去图书馆查询纸质版案例,必要时再使用按条付费的数字产品——尤其是公益案件。
法律科技发展至今,成为一个行业,其历史可追溯至1949年,于里·洛文杰(Lee Loevinger)提出了计量法学(Jurimetrics)的定义,运用统计等量化方法解决法律问题。后来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计量法学在法律和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计算机科学,在学术领域成为计算法学(Computational jurisprudence)。
在中国,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龚祥瑞与刚从北大法律系本科毕业的前总理李克强撰写并发布了文章《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这被视作中国法律信息化的发端。
这之后到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时代之前,国内法律科技行业的发展主要由司法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推动,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法制信息中心开发出《中国法律检索系统》浏览器版,正式定名为“北大法宝”。一年之后,北大法宝被推向市场。
当时互联网营销还不像今天这般无孔不入,北京大学新闻网的宣传标题是,“北大法宝——法律人的利器”。当记者问北大法制信息中心主任赵晓海,如何与谷歌、百度等免费搜索引擎竞争时,赵晓海回答:“北大法宝的生命在于信息的价值。”
北大法宝进入市场的四年之后,司法部门推出了中国裁判文书检索系统。
之后便是互联网最为激动人心的十年,双创浪潮用移动互联网革命将web1.0时代飞快甩在身后,赵晓海的头衔也变成了北大法宝创始人兼总经理。北大法宝需要谋变,他接受《21世纪商业评论》采访时,记者为他回忆了“北大法律信息网”问世的1995年。那一年,北京中关村南大街上的广告牌上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
后来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切事物都要“互联网+”,包括互联网+法律——这个表述用更通俗的方式,在大众传播的视角下开始流行。
2014年到2016年,一批覆盖多个细分服务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产品涌现:
2014年,无讼、智合、OpenLaw、法大大、律新社;
2015年,理脉、新橙科技、法天使;
2016年,法狗狗、e签宝、法家云、策问、法律先生;
这些企业在这一时期大多各有侧重,从数据库、资讯信息、辅助办案工具等维度为政府部门、律所、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律所行政服务类的账单和案件管理系统,以及辅助律师实质办案的案例法规检索与大数据产品也逐渐出现。
这一时段也是法律科技企业融资高峰期。根据烯牛数据统计,2014年之前每年约有0-2家法律科技企业融资,2015年则爆发式增长到了16家,并在2016-2017年达到高峰22-24家。
而以颠覆一切传统行业起家的互联网大公司们,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块有利可图的蛋糕。他们投资、收购,也亲自下手。
腾讯与阿里巴巴分别投资了法大大和e签宝,布局电子签领域。同时,大厂也开始与法院、仲裁机构合作,推出区块链存证相关的司法产品。
在法律科技领域,大厂有一些天然优势,除了资金、平台优势与品牌信任度,还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与人才储备。另外,互联网公司空前庞大的体量为其创造了现成的市场需求——比如腾讯游戏、腾讯内容开放平台,都是腾讯至信链合作伙伴形式的客户——至信链是腾讯智法的一部分,腾讯智法团队系腾讯公司打造的智慧司法应用团队,核心成员来自腾讯法务部。
虽然每家大厂在司法与法律服务的多个环节涉猎不同,但电子签名几乎是互联网大公司在法律科技领域的“标配”。逻辑类似于腾讯有企业微信,阿里有钉钉,字节有飞书一样,电子签可以看作大企业内部“行政系统”的一部分——用别人的不如用自己的安全,自家研发的系统做好了还可推向市场,成为细分领域强势产品。
所以腾讯在2018年推出了自己研发的腾讯电子签,阿里巴巴与e签宝深度合作,业务范围包括在线签约、合同管理、智能审查;字节跳动有飞书合同和“电子牵”;京东有京东电子签。
时至今日各个大厂在法律科技领域已有一定规模,腾讯的微法院,阿里的法务大脑等,都是看上去前景不错的细分产品。
但大厂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布局脉络,依然是从其自身需求出发,比如智能合同、在线纠纷解决、供应链管理;或者是其战略版块的延伸,比如蚂蚁区块链技术延伸到存证、基于腾讯云和微信小程序的微法院——在最需要科技助力的律师群体、最需要基础法律咨询的大众群体端,都暂无过多涉及。
可随着大语言模型作为工作助手日益变得不可缺少,法律这个垂直赛道也一直在期待着是否有一款产品可以“赢家通吃”。
拥有ChatGPT的OpenAI,在法律科技领域培植了自己的法律大模型公司,Harvey AI。该公司于去年年底再次融资,8个月之间估值翻了四倍,达7亿美元。
Harvey融资8000万美元之后不久,又一家法律科技公司Robin AI完成2600万美元的融资。
除了融资竞赛,投入资金在早期阶段建立壁垒、试图占据绝对优势,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或合作研发或合作使用)、与司法机构合作,也是法律科技行业里竞争者们攻城略地的标志。
法律这个专业领域的AI竞赛刚刚开始,其速度与声音,让人想起互联网创业浪潮时期的激动人心。科技公司、律师事务所、专业信息提供商,似乎都有机会分一杯羹,也都期望自己有机会成为那个winner takes it all的最终赢家。
扫码添加本文作者微信
与智合进一步交流

责编 / 
吴梦奇Scott
编辑 / 李媛媛Yoyo
分类 / 原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