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老孙荐读
作者:立平坐看云起
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讲到过一种很值得玩味的现象:现在一些人相信,我的无知与你的博学一样优秀。
这句话所指的,显然是互联网与特定背景交织在一起时形成的一种现象:一些所谓的专家在有意无意的纵容下信口雌黄,更多真正的专家学者在公共领域中闭口失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失去了对专业知识的尊敬,甚至专家学者成为被嘲笑和奚落的对象。最后,这种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酿成一种反智主义的狂欢。
当我们几乎每日每时都被这种氛围包围的时候,不免会深思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抑或是一种由进步包装的退步?

反智主义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尼科尔斯说,反智主义“不仅仅是抵制现有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抵制科学与客观理性,而这两者恰恰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按照霍夫斯塔特追随者苏珊·雅各比的说法,电视、名人文化和青年营销是大众文化反智的三驾马车。从社会结构的背景说,反智主义反映了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从思想渊源说,反智主义与民粹主义有着密切关系。
反智主义虽然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在今天,显然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之所以能够如此,背后与一个东西密不可分,这个东西就是托马斯·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一书中提出的知识平等主义。也就是说,在一个信息爆炸、许多知识几乎都是唾手可得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知识发言权,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如何。
道理上说,这是不错的。教育的普及,信息的爆炸,知识为少数精英垄断的局面开始被打破。这本来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进步如果往前多走一步,问题就来了:否认大众一般认知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界限。然而,在这当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信息确实唾手可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实际上更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的能力否则就会在信息的海洋里被各种误导所左右。
我知道,这时候可能有朋友会说,那就应当盲目地相信专家吗?专家就不会犯错误吗?你没看到那些不时浮现的专家雷人之语吗?
我完全同意这种质疑,不错,专家也会犯错误,实际上专家们经常会犯错误,甚至会犯很坏的错误,出丑闹笑话的时候也不鲜见。这里有两种情况。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构成正整体上否定专业化知识,否定专家群体,从而走上反智主义的理由。反智主义的最终受害者,一定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专家犯错的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专业知识本身的局限性。这种犯错往往是无意之失。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有时发生严重的误诊甚至医疗事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那我想问一句,你明明知道这些,当你有病的时候是去医院找医生,还是在马路上随便找个人。毫无疑问是前者。为什么?因为你知道,尽管医生也会发生误诊,但一般地说,他们还是比普通人要更专业。
专家们犯错的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专家们违背自己的专业精神,甚至违背自己的良知,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有害的言论。我们还是以医疗为例。前些年,在那些臭名昭著的莆田系医院里坑害患者的,基本都是有着专业知识的职业医生。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因为他们专业知识的局限,而是利益的驱使所致。不过,专家犯错的这第二种情况比较复杂。所谓的利益驱动,并不是给你多少多少钱或或什么具体利益那么简单,钻营与自保都是利益之一种。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专家学者们还是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的。我也是属于所谓专家学者中的一员,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学者,对科学,对知识是尊重的。至少说,人有脸树有皮,他们是有自己的自尊心或面子的。谁不愿意因为自己说出正确的话而受到肯定和称赞?谁愿意因为自己的错话而受到奚落和嘲笑?谁愿意自己在众人面前出洋相?
那为什么上述现象还会发生?实际上,这已经不能用所谓的犯错来解释了。近些年来,专家学者的整体形象确实不好。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所谓专家学者的胡说八道比比皆是,各种雷人之语更是不时闯入人们的眼帘。有时这些所谓专家学者的话,居然比我们这些不知从哪得到的零零碎碎的知识还肤浅可笑。但我不相信,这就是专家学者群体整体的真实水平,而是因为种种因素,真正的专家学者纷纷闭嘴,各种伪专家纷纷登场的缘故。
最可怕的是这样一种情形:种种因素使伪专家纷纷登场,然后再用伪专家劣化专家学者的整体形象,最后形成一场反智主义的狂欢。
在今天,专家公信力的丧失是一个事实,实际上,这也是整个公信力危机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是需要公信力的,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