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钢琴销量大不如前
家长们愈发理性
钢琴销量最近断崖式下跌,身边学琴的和买琴的,似乎一下子少了很多。
昨天下午,外滩君来到静安区一家琴行,发现偌大的教室只有两位老师。
从业超过10年的李老师告诉我们:“以前每周忙得课排不过来,现在发愁怎么应对家长退费。”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过去一年里,一二线城市的琴行接连关门,售价5-6万的钢琴,甚至降价到5000块。
中国乐器协会的数据也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乐器行业23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28%,利润下降43.35%。
随手打开二手平台,七八成新的钢琴屡见不鲜,琴凳和节拍器免费送,配文大多是“孩子不想学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中产家庭来说,学钢琴有着特殊意义,既代表着素养和阶层,又寄托了对子女教育的心态,除了考试能加分,更蕴含着强烈的阶层跃升的欲望。
然而到了现在,加分成为过去时,原来的阶层标志也沦为大众兴趣,再加上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学钢琴的性价比明显变低。
从全民热捧到一朝降温,钢琴回归到它本来的模样。
01
在鸡飞狗跳中
决定放弃
“怎么又弹错了?”
每次陪孩子练琴,对上海妈妈Jojo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需要反复催好几次,女儿才不情愿地坐到琴前,经常是一边哭一边弹,一个小时过得无比煎熬。邻居也多次上门,委婉地告诉她噪音太大。
她尝试过不去盯着女儿,可一听到刺耳的错音,心里就会有一股无名火“唰”地涌现。
有段时间,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紧绷了。于是,私下跟其他家长交流,发现只要一练琴,很少有不打孩子的。
家长们自我安慰,很多钢琴家都是父母棍棒底下逼出来的。
可让她充满挫败感的是,就算打了骂了,女儿依旧学得很慢,“一弹琴就像要她的命,只能默念亲生的。”
有次,她指出女儿指法错误,女儿先是不承认,接着又嚎啕大哭,委屈极了。
也是在那一瞬间,Jojo生出了放弃的想法。孩子学得痛苦,钱也打了水漂,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你说这么鸡飞狗跳的,到底图啥呢?”
和Jojo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浙江妈妈依依就是其中之一。
依依的心态相对松弛,她不强求孩子成为专业选手,只希望多个才艺,关键时刻能露一手。
可当她看到和女儿一起学习的同学,都在弹6级曲子了,女儿却还弹不熟4级曲子,难免有些着急。
只要一弹琴,女儿要么口渴了,要么上厕所,要么胳膊痛,变着花样找理由。
去年10月以来,依依脑海里一直有两个小人打架,一个告诉她:“再坚持一下吧,说不定练着练着就好了呢!”
另一个则拼命泼冷水:“本身就不是那块料,还是要认清现实。”
因为前期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弃并不容易,依依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
所幸,女儿上五年级后,家庭作业变多了,练琴时间越来越少。
今年元旦前后,依依试探性地问女儿想不想继续学,女儿低着头,半晌憋出一句:“要不算了吧!”
02
成本高又看不到收益
考验家长的财力和耐心
听到女儿的回答后,依依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想起走过的学琴路,又有些恍若隔世。
女儿刚上小学那年,正是学琴热。依依在给女儿报课时,好的钢琴老师很抢手,招生时还会看学生资质,不合适的统统拒之门外。
当时,小区里每到晚上七八点,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练琴声,女儿班里几乎一半孩子都在学,儿童节文艺表演还要排队。
老师曾告诉她:“钢琴是乐器之王,几乎所有乐器演奏的曲目,都可以在它上面重新弹奏出来。”
为了更好地陪伴女儿,依依甚至买了专业乐理书,周末上课时坐在旁边陪读,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老师。她还会把老师的示范录下来,一遍遍放给孩子看。
记得刚开始学巴斯蒂安时,曲子很有趣,女儿弹得兴致勃勃。可到了第二年练习车尔尼指法后,课程就变得枯燥乏味,女儿也开始躲避练琴。
学钢琴对家庭经济状况要求不低,一架好的琴2万起步,一节课400块钱,一周两节,再加上各种比赛的报名费、教材费、服装费,一年10万打底。
摇摆不定这么多年,这次果断叫停,对依依而言也算及时止损。
在一些中国父母的心中,钢琴一度代表着品位和财富,可以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陶冶情操。再加上中考还可能加分,简直是百利而无一害。
电影《钢的琴》中,工人陈桂林为了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四处筹钱买钢琴。没凑够后,不惜深夜跑到学校偷钢琴。后来实在没办法,自己照着书造钢琴。
影片中看似浮夸的行为,实质是一代中国父母对钢琴的迷恋。
然而,这种追捧在2018年戛然而止。那年,国内取消了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钢琴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选择。
家在成都的小曹,就是因为加分政策,才逼着儿子学钢琴。结果儿子考完级后,就再也不碰了,加分也成为没影的事,父子俩因此吵过不止一架。
钢琴放在家里,很占地方,渐沦为吃灰的家具,两年多没有打开过。最近,小曹降价到了3折,才终于卖出去。
03
热度退去
未必是坏事
钢琴市场热度下降,对父母来说不见得是坏事。
他们得以重新去了解孩子的特质和兴趣,而不是盲目跟风。
自从不练琴后,Jojo和女儿的关系亲近了很多。她意外发现女儿在画画方面还蛮有天赋的。哪怕没有系统学过,也能画得有模有样。
在女儿的作业本后面,藏着不少平时偷偷临摹的卡通人物。家里的墙上,也贴着女儿自己的作品。
她有些庆幸地告诉外滩君:“不是钢琴学不起,而是画画更有性价比。”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把孩子放弃学琴的经历分享出来,没想到收获了很多共鸣。
她身边也有父母放弃钢琴后,转而寻求更有性价比的赛道,给孩子报名了热门的编程、围棋、人工智能等。
还有父母依旧在乐器赛道卷,但是瞄准了小众乐器,“学的人越少,竞争越没那么激烈,更吃香。”
在妈妈们的小圈子里,甚至流传着一个乐器“鄙视链”: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其实,钢琴本来就该是兴趣导向的,之前因为加分而卷起来,现在只是回归正常而已。
这一代父母们,总是被焦虑裹挟着往前走,正如《育儿经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常见的亲子分歧,在于享受当下的乐趣和当前行为的长期后果之间的权衡。父母总是比孩子自己更关心孩子的未来。因此,父爱主义的父母时刻准备着做出可能减少孩子当前的幸福感、但他们判断符合孩子长期利益的代价高昂的行为。”
可拼命鸡娃未必有用,音乐天赋可遇不可求。少一点功利心,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天地。
文、编辑/Silence欣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