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动脑”,动脑不仅是思考,更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每天要面临的考验。
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一旦损伤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还可能让患者留下无法挽回的后遗症。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凡从医十几年,一直致力于解决“头脑”问题,从事各型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及颅脑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的信条是‘敢为天下先’。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挽救更多病患。”王凡说。
01
“根本没考虑过留在国外”
王凡的爷爷、母亲都是医生,他也耳濡目染从小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2011年,王凡研究生毕业后入职荆门市中心医院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积累了7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后,201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资助前往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师从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抗癌联盟(UICC)终身会员Plate教授,进行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缓解胶质母细胞瘤瘤周水肿及改善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德国的大学更是严格。实验室的管理极其严苛,任何一个流程都必须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准。学术会议上,教授毫不留情面,一个接一个问题让你应接不暇,所有人都不敢怠慢,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抛却浮躁、沉下心来如饥似渴地学习、做研究。”王凡说。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凡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们分享中国画、瓷器等。“到了德国才发现,这里的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给他们看唐朝时期的骏马图,会被同学误认为是日本的,所以我就有意识地多和大家讲述中国历史。比如一起参观角斗场时,我会和他们讲述同一时期的中国秦朝已经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等历史故事。”
“3年的学习,对我人生规划影响极大,无论是做事风格,还是思维方式的改变都很大。”王凡说,出国前就想着学成回国,根本没考虑过留在国外。
02
“对待每一个患者,都不能放弃”
2021年王凡回到荆门市中心医院,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从事靶免联合治疗在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他介绍,目前团队发现同时阻断两种血管生成靶点后,可明显修复胶质瘤患者被破坏的血脑屏障,缓解脑水肿,改善对其他治疗的耐受。团队进一步证实了联合血管生成及免疫治疗可以重塑胶质瘤的免疫微环境,改善免疫抑制,有利于胶质瘤的预后。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市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0余篇,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和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王凡荣获首届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兼任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论文不仅要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更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患者而言,身体的治疗还要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对待每一个患者,都不能放弃。”他说。
通过一次次学习,一次次手术,王凡的理论和技能持续提升。2021年,王凡在荆门市开展了第一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性疾病。他认为,医者不仅要有日益精进的医疗技术,更要有一颗时时为患者着想的仁爱之心。
曾接诊过的一对患者兄弟至今让王凡印象深刻。先是哥哥因突发剧烈头痛入院。CT检查发现,患者颅内分布多个血管瘤病灶,其中最大的一个已破裂出血。王凡找来孩子的父亲谈病情,谁料孩子的父亲异常冷静:我们很早就知道了,而且小儿子同样患有这种遗传疾病——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不到一周时间,患者的弟弟也因血管瘤破裂出血住进医院。这个拮据的家庭拿不出更多的医疗费,一直犹豫着是否给两个孩子做手术。王凡看在眼里,每天除了给孩子治疗,还不停地开导孩子的父亲,“我有把握通过手术治好孩子们的病,但是如果因为费用问题而选择保守治疗,那么无疑给孩子们判了慢性死刑。他们还有大好的前途,千万不能放弃。”为了鼓励这一家人,王凡除了向医院积极争取费用减免政策,还带头并发动全科室人员捐款,后来又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积极募捐。终于,两个孩子顺利接受了手术,康复出院。
“所谓医者仁心,就是对待每一名病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王凡把患者当成家人,在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做知心人,为患者解决难题,受到患者的欢迎和同行的肯定。
“有时候我们多坚持一下,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就可能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未来。”在王凡看来,仁爱与悲悯是医者的底色,这样的底色让他更严谨、更专注,手中的手术刀也更稳、更精准。
03
“医”脉相承
让大医院的技术走进基层
2023年夏天,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的一支海归医生团队从北京前往湖北荆门,在当地开展了一场义诊活动,王凡作为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脑血管分会常委,参加了义诊活动。
“我国医疗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很突出。优秀的医生与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农村则缺乏优质的医疗资源,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重大疾病的早筛、早防、早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送到群众家门口,不仅是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也希望对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有所裨益。”王凡说。
受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这方面的医疗需求也会增大。多年来,在繁忙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王凡坚持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每年带队进行义诊、大力推动脑卒中防治筛查工作,开展健康扶贫。
王凡说,因为脑卒中的不可逆,一方面对健康人群进行扩大筛选,在更小的成本下预防“中风”,另一方面就是重点筛查、及时手术,尽可能避免出现猝死。“一些患者有前往一线城市就医的需求,但无法承担相关费用。希望通过义诊能让患者们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拉近了顶尖医生与基层医院的距离。”他说。
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器械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纳米材料、手术机器人等科技手段不断进步,比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三维高清成像系统能够突破人眼的局限,多个自由度的可转腕手术器械等设计,突破了人手的弯曲、旋转极限,为手术医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灵活的操作空间。王凡期待,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地提高医疗水平,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王威
今日文章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