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超威半导体)是2015年开启的Ai时代的大牛股,至今涨幅114倍。曾在2017~2018年交易过NVDA(英伟达),选出NVDA对我来说并不难,但很遗憾,我也没有抱住NVDA,卖掉后顺利躲过了2018年的大跌,但2019年没有再买回来(那时玩Tsla去了),错失了此后至今再次十倍的涨幅。
错失NVDA我可以遗憾,但没发掘出AMD,是我应得的。AMD是一只无法用传统价投框架来选择的股票,也是半导体行业大起大落的极致精彩——从上一个时代的失意者,近乎破产,到新时代成功转型,追上时代,实属不易,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在此,复盘一下AMD,也是感受半导体的投资魅力所在。

一、半导体行业的商业模式
历史上,每一代半导体新巨头的出现都伴随着终端迁移:商用计算机市场成就了IBM,个人电脑市场成就了英特尔(Intel),移动智能市场成就了安谋(ARM)、高通、苹果、三星和华为。
一个优秀的半导体企业,首先要有懂得专业技术前瞻的管理层,电子信息行业太复杂多变,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非常重要;很多半导体企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就会被市场无情抛弃。其次是良好的生态圈,使得技术能够不断在实践中积累和创新。半导体是一门实践科学,与一般埋头苦干型企业不同,半导体也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产业,找到适配的应用场景实现规模经济同样很重要。
半导体行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技术领先和顺应时代发展浪潮,赢家通吃。作为跟随者,对于已经在这个时代建立起领先优势的龙头公司,挑战者想要翻身基本不可能,只能在下一次时代浪潮中占领先机。事实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处理器芯片架构诞生。第一次芯片浪潮,IBM用定制处理器主宰了商用计算机时代;第二次芯片浪潮,基于复杂指令集的英特尔X86架构统治了个人电脑时代;第三次芯片浪潮,基于精简指令集的ARM架构成功逆袭,占据了移动端,甚至反攻PC端。
很遗憾,AMD诞生于1969年,是一个悲催的跟随者。创始人杰里·桑德斯并不懂技术,但他曾是仙童五连销冠。后来,仙童不景气,桑德斯被空降的CEO解雇,尽管后来CEO承认这是个错误。但桑德斯却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被人解雇,于是创立了AMD。桑德斯为了150美元的启动金,到处寻找融资,他成功说服了曾经仙童的老上司、此时已经是Intel创始人的伊诺斯。IBM在采购家用电脑CPU时为了防止Intel一家独大,要求Intel必须将其CPU设计对外授权,当时的Intel不得不接受,伊诺斯脑袋一拍,将技术授权给AMD,想来伊诺斯个人对AMD的天使投资起了很大的作用。
缺乏技术实力、销售基因出身的AMD注定了只能靠山寨和低价产品混日子,过得很艰难。桑德斯在硅谷也是个异类,他毫不避讳崇尚金钱、功利主义。要不是意外获得Intel的技术授权,超威恐怕早就没了。AMD获得使用x86架构来生产微处理器,采取跟随策略,不断推出与Intel处理器兼容且更便宜的替代品,背靠大树,AMD咸鱼翻身,1972年收入超过4亿美元,1979年IPO,伊诺斯的投资获利20倍。
1984年,AMD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1亿美元,这是他最接近Intel(16亿美元)的一年。桑德斯狂妄的宣布,要在80年代末超越英特尔、德州仪器和摩托罗拉,成为第一。此后便是AMD由盛转衰的开始,美国半导体行业开始受到日本廉价芯片的冲击,Intel断然放弃内存业务,专注到微处理器。孱弱的AMD,不仅要面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持续的不景气、日本内存产品的进攻,还陷入与Intel的技术授权官司之中。这场官司耗时八年,双方耗费2亿美元律师费,最终和解,AMD以4000万美元的代价拿到了X86架构的永久授权。
1990年,微软推出基于Intel 386芯片上的视窗3.0操作系统以来,建筑于X86架构和微软之上的软件生态就行了,Wintel联盟开始赢家通吃。在这个时代下,疲惫不堪的AMD彻底被Intel踩在脚下,一直以一个跟随者的角色与英特尔艰难缠斗。
幸运的是,90年代是互联网时代高潮的十年,在挣扎数年之后,AMD于1989年全面进入CPU市场,推出Am386处理器,性能提升20%的基础上降低温度和耗电量,随后发布更优的新产品,营收也不断增加。1996年开始,推出性能更优的K5—K7处理器。1990~2000年,AMD也分得一杯羹,股价上涨十倍多。但AMD的股价波动也是巨大的,其股价上涨完全取决于它能否发布相对于Intel更有性价比的产品。
二、选错技术、价值毁灭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2002年,创始人桑德斯退休。但作为跟随者,AMD缺乏足够的市场地位和研发优势,它总会有犯错的时候,而且代价极大。
2006年,Intel推出65nm工艺的酷睿(Core)处理器,全面超越同期AMD的K10处理器,性价比丧失。并且AMD在这一年以56亿美元收购显卡商ATI,不仅让它背上了25亿美元的债务,也面临更强大的英伟达的竞争,公司可谓腹背受敌。
为了生存,AMD不得已在2008年剥离芯片制造业务格罗方德,维持经营。讽刺的是,制造业务曾经是创始人桑德斯极为自豪的业务,他曾说“半导体公司有晶圆厂的才是好汉"。而台积电的张忠谋却并不认同,他曾预言AMD早晚会放弃制造业务。如今果然实现,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忠谋的远见。
2010年,Intel率先推出CPU+GPU统一封装,而AMD不仅迟到了一年,而且对未来技术趋势产生了重大误判,连续几代产品都无法与Intel相抗衡。此后,AMD更换了四任CEO,都无济于事。公司股价一路狂跌到2美元以下,濒临破产。
这就是半导体行业价值毁灭的可怕之处,作为著名的“千年老二”,AMD的资产家底并不厚,在2016年以前,公司利润大起大落,亏损是常有的,2006~2008年更是累计巨亏近70亿美元,2009~2011年半导体复苏累计盈利仅有13亿美元,随后2012~2016年被英特尔痛击这些年,累计亏损28亿美元。这样的盈利质量,简直是价值毁灭。这期间,由于没有赚到钱,公司常年保持高负债,80%的资产负债率是经常性的,2015年更是达到113%。
因此,在价值毁灭这些年,管理层不断卖资产、裁员来续命,公司股价一路走低便不难理解。2014年,AMD收入下滑40%,个人电脑CPU市场份额惨遭腰斩。公司在2015年创出历史新低的1.61美元,也就是说从1990年长期持有AMD至2015年,股价不仅大起大落,三十五年后反而还亏一半,简直太惨了。
如果你认为AMD就此就沉了,那此时也是戏剧性的,虽然面临着破产危机,也面临着技术变迁的大机遇:
在此之前,精简指令集敌不过牢固的Wintel联盟,退出了个人PC和工作站的领域,在移动时代卷土重来、稳居上风。因为复杂指令集的最大缺陷是能耗太高,一个Intel的酷睿处理器如果昼夜不停,一年的耗电量等于它的价格。在PC时代,消费者对耗电量不敏感。而移动时代的手机和平板面临续航问题,能耗的重要性凸显,精简指令集的优势开始显现。
对于AMD来说,是进入正在热门的移动领域,还是开辟新的未来战场?这一历史选择落在华裔苏姿丰身上,2014年6月,苏姿丰成为AMD成立45年以来第一位女CEO。
三、苏姿丰时代:从交易价值到成长价值

苏姿丰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表外甥女,她经历过郭士纳时期IBM的转型,她认为未来五年,随着云计算、机器视觉、AI时代的PC市场,高性能计算都会是CPU、GPU的核心竞争力。苏姿丰将最大的赌注押在个人电脑CPU的新架构Zen上,这项研发历时四年,在此期间,苏姿丰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作为一个技术专家,她很清楚Zen的潜力。
2017年3月,锐龙(Ryzen)个人PC处理器开始发售,领先的多核性能为全球游戏玩家、软件编写者和硬件爱好者带来了良好的体验。高性能显卡镭龙,受到游戏爱好者的青睐,霄龙高性能数据中心处理器在每个价格点上都有更好的性能,拿下了思科、腾讯、百度等众多大客户超威原本在服务器处理市场仅有1%的份额,现在Intel担心会被AMD夺走至少15%的份额。当年三季度,ADM盈利7100万美元,从此扭亏为盈。
半导体行业的商业特性是,一旦新产品和新技术受到市场认可,将会迎来高速增长。AMD从低谷向上爬,10个百分点的市场对Intel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AMD来说却是大幅增长(从20%增加到30%)。AMD在全球有9000多名员工,而Intel则有10万人。苏姿丰认识到虽然AMD有大型竞争对手,但如果在决策上能够简单快速的话,就能超越他们。
(BTW:这像不像当今的PDD VS BABA的效率之争?
AMD在CPU和GPU上都是老二,但它的优势是唯一一家同时做CPU和GPU的公司,可以将CPU和G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使得笔记本电脑更加轻薄。2018年,华为发布首款搭载超威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
这一次,AMD不再凭借惯用的低价伎俩来抢夺市场,而是通过借助台积电的代工模式来实现技术反超:①应用台积电的7纳米先进工艺,抢先推出ZEN2架构的锐龙4000处理器,而英特尔则受困于自身的IDM模式,迟迟无法提升良率,耽误新品上市,这是多年来AMD首次在先进工艺上领先Intel;②设计多核处理器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但采用台积电的先进封装技术,AMD可以在短时间内将CPU从4核发展成8核乃至12、16核,锐龙9处理器成为高端游戏玩家首选。
2020年10月,AMD发布最新的Zen3架构处理器,性能提升26%,全面碾压Intel,成为当时最强的游戏处理器。AMD的处理器市场份额也从2019年起不断提升,如今市场份额已达到35%左右。
2017年~2021年,AMD利润开始爆发性增长、4年增长72倍,达到32亿美元,累计盈利64亿美元,很好的修复了资产负债表,降低负债率,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如今已颇有家资,账上现金有58亿美元。而在2015年时,公司账上现金不到8亿美元,银行借款却有22亿美元,这样的家底能在高投资的半导体行业困境反转,堪称奇迹。美股市场给予AMD转型成功的估值同样是慷慨,从估值0.2x PS一路飙升至目前12x PS。
2022年,AMD收购赛灵思和Pensando之后,拥有了CPU+GPU+FPGA+DPU多种芯片技术与生态,全面的芯片技术能力使得AMD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整体性能优化,为元计算和AI算力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AMD还需要在GPU领域挑战英伟达的CUDA生态,英伟达具有先发优势,占据90%的市场份额,AMD的ROCm生态在生态和兼容性上差距依然较大。这是AMD发展历程中商业模式的缺陷,它多线作战,始终是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面对霸主,正如苏姿丰对自己在AMD的总结:不断地打仗。这很有创始人桑德斯的风格,而英伟达的黄仁勋也同样好斗,AMD想打赢这场战役并不容易。
对比新霸主英伟达,AMD依然显得很单薄。英伟达2023年预期利润567亿美元,净利润258亿美元,市值高达1.5万亿美元,无论市值还是利润,英伟达的体量都是AMD的7倍以上,差距依然很大。AMD还要在老二的位置上继续打仗,并且这是一场无限战争,可以预测是,AMD在将来的每一次半导体周期中,波动依然会很大。
四、AMD的戏剧化精彩还需仰赖台积电
长期以来,Intel在CPU领域一家独大,独享20%的净利率,把大多数电脑品牌商的净利率都压缩在1%以下。既然AMD的CPU性能赶超Intel,对Intel积怨已久的电脑品牌厂家纷纷支持AMD。AMD挑战Intel的两项关键技术都离不开台积电的支持,虽然AMD比Intel钱少,但依然可以和Intel竞争。台积电也从AMD的订单中受益匪浅,这是台积电多年来第一次有机会进入X86架构的CPU代工市场,这曾是Intel帝国的基石。
Intel长期坚持自研自产芯片的IDM路线,这看起来很棒、很长期主义,也的确曾帮助他成为霸主。但就像许多历史上辉煌的公司一样,过去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新业务拓展的障碍。他在CPU上习惯了用规模优势来碾压对手,但一个新业务往往一开始的量并不大并且利润微薄,又怎会被运营目标是60%毛利率的Intel看上呢?然而,世间又哪里去找那么多暴利的新兴业务?所以,这些年,Intel不断错失苹果手机处理器等新业务。
(BTW:这就好比一个投资者在上升周期中赚了大钱的成长策略,在通缩时代,看不起下降周期中的低估值一样,总想赚个大的。)
对于台积电来说,一个先进工艺开发5年后,设备就已经完成折旧,就可以转去做成熟工艺产品,赚到的钱都是纯利润。Intel不做晶圆代工,就没有成熟工艺产品可做,这些已经完成折旧的老设备就成了资源浪费。在PC时代,企业高速成长,这些浪费不在话下;而在移动互联时代,Intel已经处于低增长时期,这样的浪费就显得巨大。所以,Intel尽量延长这些老设备的使用寿命,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延缓新设备的采用和技术更新。因此,消费者经常吐槽Intel的产品是在“挤牙膏”,原因即在此。时间一长,Intel的技术就慢慢落后一到两年。
AMD转型后放弃此前固守的IDM模式,拥抱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晶圆代工,轻资产运营,专注于芯片的研发和设计,高资本开支的晶圆制造是AMD断然不会参与的。因此,无论是谁从英特尔手中切走的服务器市场蛋糕,都意味着台积电的订单在增加。
讽刺的是,Intel当年通过开放战略——“Intel CPU+Windows系统+电脑组装厂”的分工合作模式打败了IBM,夺得了PC和服务器的处理器市场。如今更加开放的“各种架构(X86或ARM或其他)+处理器设计+台积电晶圆代工”,正在大举进攻Intel的电脑和服务器市场,Intel作为IDM行业最坚固的堡垒,也在被攻破。因为,Intel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更庞大的由“专业研发设计+无晶圆厂+专业晶圆代工”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Intel再强大也无法与一个生态系统相抗衡。作为这个新的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支撑者,台积电的市值早在2017年便已超越英特尔,如今市值6000亿美元,是英特尔的3倍;2022年8月,AMD市值首次超越Intel,如今,市值2800亿美元,是英特尔的1.5倍。
半导体行业的未来依然是星辰大海,只有时代的弄潮儿才能享受高估值。业绩确定,估值不一定确定。错过一个时代,即便业绩良好,估值也难以提升,Intel便是最好的案例。
在市值面前,估值的弹性,远远大于业绩的弹性。而估值的弹性,来自于行业景气度(β)和个体的α是否顺应了β。今天,AMD的高估值也是半导体行业最好的案例。

加入【丫丫港股圈】知识星球,您可以获得:         

1、重要财经新闻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针对它对企业/行业/股市形势的影响。         
2、有价值的第三方报告 + 纪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鉴与学习参考。         
3、每一周至两周一篇分析员的股票报告,深入剖析投资逻辑和基本面因素。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wushuxi_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