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暗智能」第十二期于下周三(11月22日)晚上9点启动

上篇专题(找回生命的整体实控人)结束时提到了「区分事实还是观念」,今天接着聊。
它很重要。用菲茨杰拉德的口吻来说,是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多数人很少辨清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事实,混淆两者,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末了,仍用一句经典「观念」——“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来安慰自己——但是否还有一种可能,是十有八九的人思维稀里糊涂导致的“不如意”?
就拿学生时代过的不太开心的人来说,归根结底,他们就被「好学生」的观念坑了。
多少老师、家长,甚至包括学生自己,他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是:
听话自律,早起晚睡,不玩游戏,不谈对象,安静斯文,以书为友……
他们坚信,成绩卓越的学生必然具有上述品质——这个就是「观念」——至于事实上成绩卓越的学生是不是这一模板印出来的,他们「并未真正用心去了解」,却不惜将孩子削足适履往这一「观念」上去靠——这般行为,就是「混淆事实与观念」。
结局呢,自然很难好。因为人是活的,具体的,而「观念」却是对现实的拙劣抽象——它不是事实。漫画人物再美,跳脱成活人出来(那可跟cosplay相去甚远),也能把人吓死。
所以什么是「观念」?
我列举些常见的,有简单有复杂:
“买某品牌就是爱(或不爱)国”、“有房才有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而优则仕”、“弱肉强食”、“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枪打出头鸟”、“经济适用男”、“三分醉七分饱、待人八分好”、“知其白,守其黑”、“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
这些观念,有智慧的,有反智的,有契合一时的,有契合一世的。
上述属于能用语言文字概括的一类观念。
还有难以付诸语言的一类,就像操作系统之于电脑,潜伏在意识形态深处。
比如我们对世界,对存在,对秩序,对家国天下的基本看法。
*对此更深的论述可参考:操纵你命运的基础假设
这类难以付诸语言的「观念」一旦有毒,那中毒者非但难以觉察,而且谁想替他清毒,动摇他的观念,就像掘他祖坟
这也是有个观念引起共鸣的原因:“成年人只能做筛选,不能被教育”。
至此,可以总结下「观念」的特征
  • 人为创造,人为传播观念以人为宿主。
  • 迎合人的直观、印象,“表现的”像是多数人的共同认知,给人安全感。
  • 给人启发或辅助决策观念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认知压力,简化世界。
可见,「观念」本身是中性的。
比如,科学思想也是一种「观念」,是看世界的方式之一。但很多一知半解的人将科学与真理划上等号,这又是着毒了。
简而言之,「观念」是对真实世界的粗劣抽象,是人类既想追求精确度又想节省脑力的折中——多数时候,你越想接近「事实」,越需要抛弃既定观念的束缚,但也越损耗精力,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所以,观念重不重要,有没有价值?
重要。
因为严格来说,没有「观念」,我们压根没法跟人交流,更没法达成共识——共识就是观念的相互确认
从认知科学的“较真”立场来看,人类没有观念,就无法观察世界,更无法交流协作。
但恰恰因为「观念」能如此轻易的俘获人的思想,在大事上给你下决心的勇气,在生活上形成你的思维习惯,在价值判断上让你「只看到什么,无法看到什么」——因此,我们更需要警惕,就像对强人工智能的警惕一样——更别提多数观念离强AI还相去甚远。
所以,我认为,观念是存在缺陷的心智地图,它能用,它必须有,但你心中必须时时刻刻警惕——观念终究是待修正的对象——无所谓的小事「以观念取代事实」可以简化决策、活得更轻松——比如请客吃饭“礼多人不怪”——但在许多大事上——
比如价值判断,洞察大势,怎样度过一生,或者通俗些的,识人辨物,谈情说爱,教养孩子当然还有「学习」……在这些大事上,你以「观念取代事实」——那就是冥顽不灵
被荼毒者比比皆是。
典型如,国人对「房子与家」的观念,这就是一种没有被付诸文字的「观念」,更是杀人不见血,我有个同事就刚被伤过:
她租了套新房,很满意,邀请她爸妈过去玩,结果她妈回电:“租的房子,有什么好看的?”
为什么租的房子就不受认可,只有买的才是?这就是近年典型的国人观念,买的房才算家。
实际上大城市里,住在自己买的房子的人,比例并不高。很多人三年、五年、十年都住在租的房子里。难度就不配拥有归属感么?吶,人生最好的时光,好好的归属感就被一种愚昧的观念剥夺了。
什么才是家?抛开观念,就真实体验来说,「家」就是一种归属感,跟相爱的人(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愉悦共处的地方,那就是家。无论是户外,是房车,是露营,还是出租屋,那都是家。比起物理空间,精神空间才是「家」的归宿
又比如「婆媳矛盾」,其实哪是什么婆媳,就是两代人意识价值观不一致。不用婆媳,成年的女儿跟她亲妈生活,同样各种矛盾,为什么说是“婆媳”?因为恰好她们的“业务范围”中家庭生活占比高。如果是女主外男主内,那肯定是“岳媳矛盾”。
像这一类观念取代事实,特别容易造成恶劣的“自我实现预言”,要知道,同样一件事,往好了解读跟往坏了解读,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局。
有毒的观念,往往会扭曲现实的力场,将未来拖拽至黑暗的副本。 反之亦然,有时候柳暗花明,靠的不是惊天动地、力挽狂澜,仅需一念之变
所以,上篇专题我才会说,想要成为「自己生命的整体实控人」,首要的基础认知就是「区分事实与观念」。
但实践时,会面临一个问题。
当我就是“曲中人”的时候,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以观念取代事实」
这个情况类似“做梦时知不知道是在做梦?”
答案是肯定的。
人知道是否在做梦——只是不愿醒来(或只是享受梦里的“无逻辑”)——当我们「以观念取代事实」时,也是一样:
略加停顿,会意识到自己未经思考——就像梦里的无逻辑——就采用了某个不假思索的大结论
而这个结论,往往是我们熟悉的,人云亦云的,但我们却「从未」对之追根溯源,或于实践检验
那就是用「观念取代事实」了。
比如,时人谈到社会弊病,人性扭曲时,常一句话就甩锅“儒家文化遗毒深远”。但所谓的“儒家文化”,有几个人真的懂?
不懂,却以观念(儒家文化有毒)取代事实,就失去了习得多元系统思想的契机。顺带一提,时人精神弊病恰恰是因为彻底丢弃了传统,掏空了思想,想填充西方先进的一面,却只搬来了“术”(功利的一面),阉割了了“道”(超越的一)。
怎样才能避免习惯性的「以观念取代事实」?“遗毒”的儒家思想早就给出简明可落地的准则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简而言之,无关紧要的问题,无关紧要的处理;兹事体大的问题,除非你对此有深刻的研究,否则,务必抹掉原本「预设」的观念——
诀窍是,谈论复杂命题或做重大决策前——先停顿反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后重新“用心”看,去搜罗正面的、尤其是反面的信息,哪怕一时不具备现实中检验的条件,至少也要先在逻辑中获得自洽——先过过脑。
诚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告诫“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我想所谓的热爱,也是躬身入局,活在具体事实中,而不是用观念取代生活。
哪怕抛开“生命价值”、“自由意志”之类的命题,仅从实用角度来说,社会变化速率越快,「不带观念的看事物」的适应力就越强——越有可能助我们从循环死局中脱困
而今天的社会,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狂奔。
……

最后,我想说的是,识别「观念」不难,适应「不带观念的看事物」也不算太难,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是当你能自由进出“观念的束缚”后,会面临的那种“能理解所有人,却不被人所理解”的孤独感——这才是最难的地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